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2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6-07-15
    论文
    迈向全球化的中国人类学
    何 明
    2016, 6(4):  1. 
    摘要 ( 1283 )   PDF (229KB) ( 7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化及其人类学论题
    何 明
    2016, 6(4):  2. 
    摘要 ( 1644 )   PDF (742KB) ( 10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化已渗入当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成为人类学高度关注的焦点。其中,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跨国移民和移民社区、文化多样性、跨文化交流,以及全球化时代的生态问题、不平等和贫困等论题受到更多的关注。
    移民、 社会网络与文化适应──以在日中国朝鲜族社会为例
    安成浩
    2016, 6(4):  13. 
    摘要 ( 1212 )   PDF (478KB) ( 8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朝鲜族人群以留学方式赴日,通过毕业后就业、创业等过程,逐步在日本定居,形成在日朝鲜族社会。随着在日朝鲜族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在日朝鲜族团体和社会网络。在日朝鲜族社会凭借着较高学历与多种语言优势,较快适应了日本社会,并活跃在东亚各国。这种文化适应与朝鲜族社会具有多元文化背景与文化融合能力有着密切关系。
    英国的物质文化研究
    尹庆红
    2016, 6(4):  19. 
    摘要 ( 1513 )   PDF (536KB) ( 8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类学的诞生是与对物质文化的研究密切相关的。早期人类学对物质文化的研究深受进化论思想的影响,物质文化被看做是衡量某一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伦敦大学学院的人类学系和剑桥大学的考古学系逐渐成为英国物质文化研究的两个中心,共同促成了英国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的物质文化转向。物质文化研究把物质性看做是文化的一个整体维度,强调人与物质之间的辩证关系:人创造和使用物质,物质也造就了人。在现代消费社会,大众消费成为英国物质文化研究的主要对象,并特别关注物质的消费过程和场所。人们在参与物质消费的过程中,思考他们的社会存在和生活方式。
    新老博弈: 商业化坐月子与家长权威的式微
    赵 芮
    2016, 6(4):  26. 
    摘要 ( 1288 )   PDF (566KB) ( 8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我国,坐月子的历史由来已久,它不但是一套传统的产后健康信念与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家庭事件,彰显着深刻的社会文化意义。然而近几年,在中国大城市兴起的月子中心,正在悄然地改变着传统的在家式月子护理方式,从现代科学主义和消费主义的角度,对月子知识信念、护理内容、照顾者及照顾空间等全方面进行重新构建,吸纳又超越传统,形成新式的商业化月子,迎合了现代年轻人对健康时尚、享受、科学育儿等的需求。与此同时,商业化坐月子也给传统家长权威带来了冲击,将月子里老一代人以往的核心位置推到边缘。
    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前景与路径
    饶 远
    2016, 6(4):  32. 
    摘要 ( 1279 )   PDF (186KB) ( 5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失衡与适应: 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
    郑国华
    2016, 6(4):  33. 
    摘要 ( 1304 )   PDF (519KB) ( 5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过程中,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已经跟不上社会骤变的节奏,出现文化生态失衡现象。具体表现为,民族传统体育成为逐利者的工具;民族传统体育意义逐渐匮乏;体育成为奢华生活攀比的手段;民族传统体育重物质轻文化;民族传统体育的“西式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失衡的原因有文化冲突的问题,也有管理者主观选择的问题。要做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适应,可以通过融合民族传统体育的原始意义与时代意义,保存民族传统体育的核心形式,融合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来实现。同时,在发展道路选择上,要让民族传统体育通过服务社会来实现自身的发展。
    生态平衡视野下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适应与重构——以哈尼族矻扎扎节为例
    王 钧, 王长生
    2016, 6(4):  39. 
    摘要 ( 1231 )   PDF (476KB) ( 6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今文化已呈多元并存、碰撞和互渗互补的格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使文化冲突由文化整合,逐渐走向文化共生和文化再造。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以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维持着人与社会结构的生态平衡,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营造各种有利因素、以保持文化的多内容、多层面、多维度的能量流动,在拓展少数民族文化生存空间的同时,促进文化有机系统的良性循环。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文化的生态发展,代表着民族文化的生命力与创造力,通过与时俱进的文化适应与重构,为少数民族体育发展拓展出新的空间,同时也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不断传承与延续提供有力保障。
    婚姻习俗与国家在场: 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地区婚姻纠纷调解机制研究
    李飞龙
    2016, 6(4):  44. 
    摘要 ( 1141 )   PDF (529KB) ( 6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审视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地区婚姻纠纷的调解机制可看到,一方面,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与1953年的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运动并未在民族地区推行,而是实行了变通的稳定政策,保留了民族地区传统的婚姻调解机制|另一方面,在社会动员的背景下,国家元素影响了民族地区固有的婚姻调解机制,从而为迈向现代型的婚姻与法律关系奠定了基础。在此悖论逻辑的背后,透视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即在保持民族地区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对民族地区社会进行渐进性的改造。
    分离与回归:中国乡村百年实践中的现代性与反思
    李晓斐
    2016, 6(4):  51. 
    摘要 ( 1235 )   PDF (518KB) ( 6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清末以来,随着现代性的不断深入,中国乡村首次出现真正意义的分离与断裂,乡村被建构为落后的他者被加以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乡村在革命话语与阶级斗争意识形态下,以一种 “另类”方式被重新整合进国家的革命与建设中;改革开放开启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现代性实践重新占据主导地位,却不期然地造成广大乡村的再次分离,“三农” 问题随之凸显; 21世纪以来,新农村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实现乡村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将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二元对立的思维仍然存在。由此,跳出二元对立陷阱,进行以乡村本土为根基的现代化实践,对于当今乡村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略论近代中国人探索实现民族复兴之方案
    颜德如
    2016, 6(4):  57. 
    摘要 ( 1316 )   PDF (568KB) ( 6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代中国社会曾经面临种种的问题与困境,思想精英和政治精英们经过思索、尝试后提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各种方案。回顾与反思这些方案的实施内容、模式选择、路径博弈、策略运用及主导思想等,可以为持续健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极具启发意义的丰富资源,进而构建起立足传统、洞察现实和引领未来的整合型民族复兴方案。
    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改革困境及其策略——亨廷顿政治改革思想及其启示
    袁明旭
    2016, 6(4):  64. 
    摘要 ( 1374 )   PDF (535KB) ( 6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政治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政治改革是政治发展的动力,是实现持续性政治稳定的手段。学者们多维度地研究了亨廷顿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思想,但对其政治改革思想却关注甚少。亨廷顿全面考察了世界各国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发展的基本状况,总结了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经验教训,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其政治改革的观点。 亨廷顿认为,政治改革必须在政治稳定的前提下进行, 以政治秩序作为改革前提,通过强化政治权威和政党组织建设,确保政治改革的有序推进,加强政治的制度化建设,提高制度吸纳力, 有效融汇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 策略性地获取和扩大改革的支持力量,平衡政治关系,持续推进政治现代化进程。亨廷顿的政治改革思想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改革观, 其政治改革理论对当前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协作与共治:明清以来中国地方社会治理的传统与逻辑
    崔 晶
    2016, 6(4):  71. 
    摘要 ( 1395 )   PDF (515KB) ( 10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地方社会治理具有与西方国家不同的历史传统与逻辑。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地方州县官依靠非正式聘用的胥吏进行社会管理的局面,及与地方士绅共同进行公共事务治理的传统。同时,城乡分化使得城市和乡村在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方面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在这些传统背后,隐藏着地方社会治理的历史逻辑,即“非正式治理行为”的存续和由官、吏、绅、形成的地方社会协作治理网络,以及城市化对乡土社会侵蚀背景下城乡的依存与分化。这些中国自古以来的地方治理传统,对于当前中国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文化效应与价值实现——以西藏为例
    项江涛
    2016, 6(4):  78. 
    摘要 ( 1120 )   PDF (411KB) ( 6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国文化软实力、文化价值观的竞争日益激烈,文化被赋予了特殊的战略价值,被纳入到国家的战略层面考量。在我国多元的文化生态环境中,要构建均等化、标准化的现代公共文化体系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民族凝聚力,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一性”融涵区域文化生态的“差异性”|构建对“现代公共人文精神”认知的均衡性,构筑民族地区民众对现代文化的“归属感”,并以此引导多元文化需求的升级,从而实现公共文化体系的社会文化效应与战略价值。
    《舜典》 三危考
    罗 骥
    2016, 6(4):  83. 
    摘要 ( 1366 )   PDF (730KB) ( 7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迄今为止关于《舜典》三危所在的主要观点都不能成立,这些观点都存在系统性的问题,其核心证据都有致命的缺陷。数词+地名是上古与部族迁徙有关的表示空间位置的特有语词模式。三危不是一个地名,危才是地名,三危是一个数词+地名的词组而非词,因而三危不是指一个称为三危的地方,而是指三个称为危的地方。古史中,部落间战争战败者往往被安置在战胜者的主要活动地区, 而不是被远远地流放到偏僻蛮荒之地,所以三危的合理区域应该在尧舜的主要活动区域。 殷商卜辞中发现的三个危地与《舜典》三危所指应该相同, 其具体地域应大致重叠。尧舜时期三苗并未被窜往尧舜主要活动区域以外的地方,更没有被窜往遥远的西羌、 西南乃至今缅甸萨尔温江流域。 西羌地区的古羌族及其他部族的源流与三苗无关。
    困境与破局: 咸丰时期两淮 “以盐济饷” 研究
    倪玉平
    2016, 6(4):  96. 
    摘要 ( 1239 )   PDF (588KB) ( 6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清代实行严格的盐区专卖制度, 盐税收入成为清代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 两淮是最重要的盐区,收入几占全国盐税收入的一半。随着太平天国起义的爆发,两淮盐政体制发生巨大变化。 周天爵和袁甲三都曾试办 “以盐济饷”,但因利益关系而遭到以两江总督怡良为代表的两淮盐政当局的强烈反对。后经曾国藩的强势介入,“以盐济饷”得以大规模推行。两淮盐税被大量充作军饷,充分显示清廷在财政上的窘迫,同时也说明清代的财政体制仍然具有很强的变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再论唐宋契约制租佃关系的确立——以 “富民” 阶层崛起为视角的考察
    薛政超
    2016, 6(4):  103. 
    摘要 ( 1276 )   PDF (640KB) ( 6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唐宋以来的富民主户与贫穷佃户皆为国家之“齐民”。而富民逐渐成长为乡村社会关系的中心和主导社会阶层,国家则采取承认既成事实的做法。所以唐宋以来租佃关系发展的最重大贡献,就在于占有财富的主体不再同时拥有政治强力。由于贫富主客之间在政治与法律上有比较平等的地位,加上他们在经济上的相互需要, 促使双方基于单纯的经济因素来考虑和确立彼此之间的租佃关系。富民采用租佃制能减少投入成本,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其中一个关键的因素就在于,租佃制是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有利于明确主佃双方的权责利益,并能充分调动相关各方的生产积极性。 而按生产要素分配机制的形成,与富民阶层在国家赋役中的重要地位有着密切关系。
    “以审判为中心” : 域外经验与本土建构
    卞建林, 谢 澍
    2016, 6(4):  112. 
    摘要 ( 1379 )   PDF (475KB) ( 7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司法改革方向。但“以审判为中心”并非发源于本土语境的理论话语。德国、日本、韩国等现代法治国家,均经历了确立审判中心的改革历程,特别是“审判中心主义”这一术语就源于日本|而以美国为典型的英美法系国家,其“审前”“审判”“审后”的程序设置本身便具有审判中心之传统。有必要在梳理域外经验进行理论溯源的基础上,进而结合中国语境,建构“以审判为中心”的本土概念。“以审判为中心”的前提是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权力运行,核心在于“以庭审为中心”,强调重视第一审程序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的重要作用,注意发挥审后程序对一审的救济和监督作用。
    论院庭长的审判监督权
    万 毅, 杨春林
    2016, 6(4):  118. 
    摘要 ( 1208 )   PDF (431KB) ( 7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将院庭长的审判监督权制度化和程序化。从内涵上讲,院庭长的审判监督权可分为审判行政事务监督权和审判业务监督权。其中,院庭长的审判业务监督权因为带有指令权的性质,而可能与法官的办案主体地位相悖,其存在具有某种现实合理性,但需要从制度层面严格规范、从操作层面严格规制,此项赋权实际上是一项具有过渡性的改革措施,这一改革对于改革者和被改革者来说,都属一种无奈之举。
    我国刑事速裁程序: 角色定位与改革前瞻
    林喜芬, 何斐明
    2016, 6(4):  124. 
    摘要 ( 1225 )   PDF (515KB) ( 6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繁简分流原理,刑事速裁程序在我国新刑事诉讼法实施后被作为一种“简上加简”的程序予以提倡。该程序模型旨在调整某些特定罪名的案件,且要求案件事实清楚、罪行轻微,被告人认罪、认罚,被告人与被害人达成和解,这与我国现行的简易程序、轻案快办、刑事和解等程序存在交叉,导致我国简易化程序体系凌乱。刑事速裁程序在实体维度上应进一步拓展适用范围,注重被追诉人认罪、认罚的自愿性,强化律师的全程参与|在程序流程上应减少审前羁押,强化社会调查,完善审查起诉程序,试行精准刑量刑建议,构建一审终审模式,探索略式审理方式。
    比较文学变异学学科理论体系的新建构
    曹顺庆, 李 泉
    2016, 6(4):  131. 
    摘要 ( 1270 )   PDF (467KB) ( 6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20年来,比较文学又出现了新危机。怎样重建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从危机走向转机,是当前全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当务之急。中国学者提出的比较文学变异学理论,确立了新的比较文学可比性,实现了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在新的学理基础和学术视野层面上的重构,不但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比较文学理论的发展,而且为全球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研究和跨文明文学交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新历史因果论视角下术语“face” 的跨文化旅行探讨
    李 娟, 陈新仁
    2016, 6(4):  137. 
    摘要 ( 1385 )   PDF (505KB) ( 8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术语的跨文化旅行现象日渐引发学者的关注,但从语言哲学的高度加以解读的研究并不多见。因此有必要引入新历史因果论探讨语用学术语“face” 的起源和发展。 新历史因果论结合了 Frege,Russell等哲学家的描述语理论和 Kripke-Putnam因果论,但不是两个理论的简单叠加,而是融入了基于内在论的描述语理论中所强调的知识这一核心,认为知识和社会历史因素在指称固定和指称传播的历史链条关系中共同起作用。基于此,发端于中西方、最初拥有不同内涵和外延的 “face” 这一术语,随着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学术交流增多经历了跨文化旅行, 而该术语的指称借用和传播过程可以印证新历史因果论的解释力。通过新历史因果论视角下对 “face”术语的跨文化解读,可以揭示语言学界对该术语使用的普遍性和适切性存在争议的原因。
    对目前流行的几个旅游观点的质疑和反思
    曹诗图, 范安铭
    2016, 6(4):  143. 
    摘要 ( 1388 )   PDF (483KB) ( 6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旅游学基础研究成果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逻辑缺失现象,有些概念已严重泛化和异化,有些观点和认识越来越模糊。其中有些观点和认识已经造成误导,有必要从旅游哲学上进行质疑、反思和澄清。从逻辑上对上述流行旅游观点进行哲学思辨与分析探讨,从理论上正本清源,努力澄清一些认识误区问题,针对这些旅游观点进行质疑和反思,对于旅游学术研究、旅游学科建设和旅游业健康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旅游景区孤岛效应理论研究
    田 里, 钟 晖, 杨 懿
    2016, 6(4):  149. 
    摘要 ( 1940 )   PDF (399KB) ( 8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伴随着旅游业发展,“孤岛现象”在旅游景区中日益凸显,景区和社区的差异越来越大,景区和社区的矛盾不断激发,成为阻碍景区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厘清旅游景区孤岛效应概念,对分析旅游景区孤岛的成因、类型、特征、演化等问题,构建旅游景区孤岛效应的理论框架有重要价值。一是对建立旅游景区与周边社区协调发展模式,调解“景区—社区”二元结构矛盾有现实意义;二是能抑制旅游景区孤立发展的极化效应,为发挥旅游景区的扩散效应提供理论指导。
    滇越国际旅游合作共生机制研究
    成 竹, 吕宛青, 陈 伟
    2016, 6(4):  153. 
    摘要 ( 1341 )   PDF (451KB) ( 5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物学的研究普遍认为,“共生”不是简单的“和平共处”,而是同类生物或不同生物间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这种平衡状态在相邻国家之间的国际区域旅游合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依据共生理论的逻辑框架,在滇越国际旅游合作中,通过资源整合、品牌共建、利益均衡、决策共商四大机制,在滇越国际旅游合作区域范围内构建一个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旅游要素之间能够达成一种平衡状态,以各要素在区域范围内群体联合的能力来拓展滇越国际旅游区域的合作发展空间,实现旅游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多元共治视角下我国环境治理体制重构探析
    王 名, 邢宇宙
    2016, 6(4):  158. 
    摘要 ( 1361 )   PDF (438KB) ( 6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环境治理逐渐成为各界共同关注的议题,政府、市场与社会不同程度的失灵,使得传统的环境监管体制陷入了无力的境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新阶段,通过顶层设计、地方政府改革与社会创新,我国的环境治理体制正在重构,即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理念下,探索市场、协商、倡导和赋权等机制,共享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与价值。
    区域政策、产业布局的福利效应
    谭 鑫, 皮亚彬
    2016, 6(4):  163. 
    摘要 ( 1395 )   PDF (613KB) ( 7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由于经济活动空间不平衡和空间交易成本的存在,通过区域一体化以及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能够促进消费者福利的改善。而地方政府之间为了地区经济增长、税收收入等进行着激烈的竞争,阻碍了区域一体化的推进,故此,中央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激励地方政府支持区域一体化,比如在对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进行考核时,将考核重点从辖区GDP的增长,转移到居民福利的改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