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从三星堆考古看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

    霍巍
    思想战线    2024, 50 (5): 76-83.  
    摘要883)      PDF (6242KB)(52)   

    三星堆六个祭祀坑的考古新发现,带给世人有关三星堆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若干重大问题的新的思考。观察三星堆,需要从古蜀文明、三星堆与中原殷周文明的关系以及世界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三个维度来开展。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三星堆文明诞生于中华大地,是古蜀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三星堆青铜器所反映的神灵祭祀场景,是殷商时期重祀好巫文化的典型反映。对三星堆器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开展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从更为宏观的理论层面去分析比较三星堆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宗教信仰、区域文明特色以及和世界上古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等问题,应当不仅仅是考古学所承担的任务,更需要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如此才能真正认识三星堆文明的独特价值和对世界文明所做的巨大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国家安全视阈下中国沿边地区人口最新实态及其类型化研究——基于140个边境县的人口样本考查

    吕文利, 张玲
    思想战线    2024, 50 (5): 115-125.  
    摘要821)      PDF (1190KB)(247)   

    边疆地区是国家安全屏障的重要防线,边疆安全关乎国家安全。在边疆安全中,边境地区的人口安全又是重中之重。通过对我国陆地边疆9省区140个县的人口样本调查和研究发现,我国当前陆地边境人口呈现新的发展动态。从类型上看,东北边境地区人口总量最多且呈现连续下降的趋势,西南边境地区人口总量次之,西部边境地区人口总量最少,但呈现上升趋势,西部边境人口总量的上升幅度较西南边境小。分省区看,各省区边境人口增减呈不均衡的动态变化趋势。针对我国边境地区存在的人口安全问题,提出“戍边人口”“经济人口”“文化人口”的概念,以探寻中国边疆治理现代化的新思路和实践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论明代的钱粮考课与地方施政实态

    李园
    思想战线    2024, 50 (3): 98-111.  
    摘要814)      PDF (10397KB)(27)   

    钱粮考课作为官员政绩考核与财政管理的结合,是维系国家财政运行的重要制度设计。明代,钱粮考课在定位上经历了两次重要调整,一是洪武中后期,随着国家赋税征收政策从开源转向守成,钱粮考课目的逐渐从追求赋税总量增长向不亏原额的“赋役完欠”转变。二是明中叶以来,因地方逋赋和财政压力,中央改变了明初抚民与钱粮并重的政绩认定原则,逐渐将钱粮完欠置于地方政绩考核的中心地位。通过户部介入、编订钱粮完解册薄和扩大参罚范围等措施,强化钱粮考课力度,形成地方省—道—府—州—县一体参罚模式。在考课标准上,形成一种既部分妥协于地方征收实际,又区分于财政分配内轻重缓急的变动标准。在明代后期专于催科的考课体制下,地方施政压力主要来自于钱粮完欠,地方官员的职责以及施政重心呈现“财政化”倾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全媒体时代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论析

    杨志超
    思想战线    2024, 50 (3): 112-119.  
    摘要814)      PDF (6731KB)(56)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在传播场域、传播逻辑、传播媒介、传播功效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全媒体时代由此到来。从传播时空、传播方式、传播主体和传播效能等维度来看,全媒体时代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和挑战。要从增强主流舆论引导、加强规范体系建设、推动主体功能整合、推进传播方式转型等方面入手,推进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防范和化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正确的思想引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清至民国时期粤盐销滇研究

    赵小平, 胡薇薇
    思想战线    2024, 50 (3): 83-97.  
    摘要807)      PDF (12816KB)(50)   

    历史上,云南开化府、广南府等滇东南地区因距滇盐产地较远,滇盐经常供不敷销,商民往往通过从邻省购买粤盐和从边岸市场购买越南海盐来解决缺盐问题。清乾隆五年(1740年),官府层面借销粤盐开始,并持续近两百年,其中,滇粤“铜盐互易”成为云南与广东省际贸易的特殊案例,此举既同时解决了滇东南地区食盐短缺和广东铸钱原材料缺乏问题,还赋予了维护本国盐、铜市场正常运行,加强边岸地区治理能力的职责,意义重大。民国时期,借销粤盐虽然时借时停,但仍然值得我们关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新家庭主义与当代青年婚育行为研究

    汪永涛
    思想战线    2024, 50 (3): 62-72.  
    摘要804)      PDF (8711KB)(78)   

    当代青年在婚育行为上越来越多元化、理性化,并且群体内部存在分化。从新家庭主义的分析框架入手,可将青年婚育行为分为四种类型:保守型婚育、自我型婚育、焦虑型婚育和逃避型婚育。现代家庭面对压缩现代性的挑战,形成新家庭主义应对策略。新家庭主义包括经济、伦理、情感、自我四个维度。家庭在发挥其韧性以支撑家庭高强度的发展目标时,出现高度失衡的代际关系、密集型养育方式的不堪重负,家长多重身份焦虑等困境。家庭内部风险不断积聚,逐渐显示其脆弱性,家庭越来越难以承载心灵的自由和幸福。青年由此对家庭价值和意义进行反思,对家文化进行解构,并建构一套新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体系,造成新家庭主义悖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路向

    张娅
    思想战线    2024, 50 (3): 24-30.  
    摘要800)      PDF (5443KB)(44)   

    打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作为空间,需要在中华文明发展的时代走向中把握其来路和去路,进而找到进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所以可能,源于其历史、理论和实践共铸的时代来路所提供的深刻依据,即源于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源于马克思主义赋予中华文明的生机和活力、源于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的实践基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所以重要,在于其时代去路所内涵的民族性目标、社会主义目标和现代性目标的积极指向,即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助力民族复兴、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型文明高扬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以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实路径,在于明确其方向、方位和方法,即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以“两个大局”把准文明互动关系、以“两个结合”为根本方法遵循。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价值意义

    朱继东, 许莫晗
    思想战线    2024, 50 (4): 1-9.  
    摘要798)      PDF (1178KB)(218)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我国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文化现代化不断开辟出新的局面。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习近平文化思想给予中国式现代化强大的思想文化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正确价值观方向,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识形态保障,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发展优势,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又好又快发展,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深远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思想政治教育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

    陈科, 谢佳琼
    思想战线    2024, 50 (3): 132-142.  
    摘要798)      PDF (7535KB)(52)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40年的新起点,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测量结构模型、思想政治教育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应从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四个高阶维度和认知、情感、行为三个低阶维度构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测量结构。思想政治教育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个内外建构过程,即思政课和日常思政教育从外部构建发力,作用于学生内部心理空间,以生成思政课获得感和学校联结感,进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英雄人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作用及规律新探

    田海舰, 洪贺鹏
    思想战线    2024, 50 (3): 143-151.  
    摘要789)      PDF (7211KB)(41)   

    英雄人物及精神具有人民性、先进性、典范性、示范性、引领性,涵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意涵。英雄人物自身的本质特点、所具有的品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这是其能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根据和思想前提。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充分发挥英雄人物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巩固和拓展、诠释和建构、引领和强化、规范和协调、熏陶和升华、示范和引领、激励和鞭策、唤醒和激活、辨识和警示、团结和凝聚等作用,遵循传播的效用规律、相对价值规律、梯度转移规律、信息循环规律,这对于实现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文化赋能论:文化遗产赋能、文旅产业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张继焦
    思想战线    2024, 50 (4): 132-142.  
    摘要789)      PDF (1278KB)(413)   

    文化与经济具有密切关系。通过对“文化非营利说”“文化配角说”“文化被动说”和“文化搭台说”等传统经济与文化观点的深刻反思,可以发现,文化赋能论着重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与文旅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文化自身的经济能量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具体表现为物质性文化遗产、制度性文化遗产、习俗性文化遗产等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与文旅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进而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经济的螺旋式上升发展。作为尝试构建中国人文经济学话语体系的理论创新,文化赋能论旨在推动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融合和互促发展,这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民族干部政策历史演进、范式转换和基本经验——基于181份政策文本的分析

    徐增阳, 罗添仁
    思想战线    2024, 50 (6): 31-40.  
    摘要786)      PDF (1242KB)(98)   
    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依靠力量。民族干部政策作为培养和造就民族干部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是建设高素质民族干部队伍的根本保障。基于政策范式理论视角,对19492021年间涉及民族干部政策的181份政策文本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民族干部政策的历史演进经历了政治吸纳、政治稳定、政治认同三种政策范式的转换,体现出吸收式培养与适量配备、选拔式培养与规范配备、锻炼式培养与科学配备三个不同阶段的政策特点,蕴含着独具特色而又极具成效的基本经验: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采取形式灵活的政策实践方式。目前,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未来还需要继续完善民族干部政策,推动族际政治整合,建构持续、稳定的国家认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共同富裕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作用机制研究

    杨明洪, 袁子媚
    思想战线    2024, 50 (3): 39-52.  
    摘要783)      PDF (11227KB)(73)   

    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相连、理论同源、建设同步,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共同富裕提供了目标指引、过程增进以及结果导向。共同富裕作为奋斗目标,其内涵的共同体意蕴和人民富强目标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指明方向并提供行动准则;同时,共同富裕作为一种过程,分别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实践不断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和认同度;此外,共同富裕作为结果状态,强化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族际纽带、自然淡化了族际界限和塑造了中华民族外在形象和影响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论网络舆论反转及其引导

    骆郁廷, 轩宣
    思想战线    2024, 50 (4): 18-25.  
    摘要780)      PDF (1301KB)(230)   

    互联网为传统舆论场带来近乎颠覆式的改变,网络舆论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网络舆论反转已成为一种常态化现象。网络舆论反转实质上是网络舆论受众在对网络舆论事件真假甄别基础上价值判断和情绪表达的转变,不同的价值判断和情绪表达相互交织、相互作用,推动网络舆论出现不同类型的反转。个人情感先于事实、众声喧哗消解事实、利益至上解构事实、片面认知曲解事实、复杂流程延误事实均导致事实真相不能及时登场、完整亮相,网络舆论必定再三跌宕变更。网络舆论反转乱象严重损害网络舆论场稳定、网络生态和谐和网络舆论影响力,亟须对其进行及时正确有效的引导,这已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
    王岩, 熊峰
    思想战线    2024, 50 (3): 1-12.  
    摘要777)      PDF (9228KB)(89)   

    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的应然价值诉求,即倡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价值,实现人的自由、平等和幸福。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式现代化始终坚持资本至上的价值理念,崇尚理性至上的价值标准,恪守零和博弈的价值取向,逐渐偏离了现代化价值观的应然指向,造成现代化价值观的现实悖论。与西方式现代化不同,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核心要义,在价值维度形成了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共同富裕的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准则、和平发展的价值取向等基本内涵。因此,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具有人民性、连续性、包容性、和平性等主要特性。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对于引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深化人类文明的交流与互鉴、绘就人类现代化新世界图景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榫卯联结: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传统文化根基

    红梅
    思想战线    2024, 50 (3): 53-61.  
    摘要775)      PDF (7234KB)(29)   

    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是当前基层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历史上自发形成的北京市古北口河西村、西城区牛街社区和云南郑家庄进行调研和观察,认为民族互嵌式社区的自发形成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从社会结构和心理认同上与中华传统文化中榫卯结构的文化精髓有异曲同工的相似表达。“道法自然与天人合一”“和谐共存与互补共生”“中和思想与以柔克刚”“和而不同与守正创新”的理念成为各民族互嵌生活的认知和遵循。榫卯联结的传统文化思想,其核心在于各元素既独立存在,又相互支撑,形成稳定与和谐的整体。这一思想理念在河西村、牛街和郑家庄千百年的存续中得到了较为鲜明的体现,可以从经济生产互嵌、生活环境互嵌、乡村管理互嵌、文化交融互嵌、心理相依互嵌五个维度来梳理和实证。在新时代,民族互嵌式社区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路径主要从文化内容维度、文化传播维度和文化创新维度展开,包括榫卯联结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建设和谐共生、充满活力的民族互嵌式社区的文化根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明清时期世袭家族谱牒与家族变迁——以云南蒙化左氏谱牒为例

    罗勇
    思想战线    2024, 50 (4): 73-81.  
    摘要774)      PDF (1392KB)(365)   

    在明代军户世袭制度和明清土官世袭制度下形成的世袭家族的谱牒有三种形式,一是记录历任世袭官员功绩履历的亲供状,二是在职官员子侄宗图,三是包括所有或某一支系世系的族谱。云南蒙化左氏是明清时期的世袭土官家族,明正德时期的《蒙化左氏家谱》以及清代的《蒙化左土官记事》均属于亲供状,记载了历任土官的功绩,均为应袭土官请袭所用,其目的在于确定应袭土官的顺序,维系应袭嫡长子的身份地位;清乾隆时期的《蒙化左族家谱》则由庶子倡修,是包括所有支系的族谱,是响应“笃宗族以昭壅睦”的结果。左氏有家庙、私祠和专祠,也支持修建佛寺。家庙是明嘉靖以前在职土官供奉四代祖先的场所,私祠是嘉靖以后左氏供奉始祖和历代祖先的场所,专祠是崇祯时期供奉庶子左重、左廷皋父子的官祠。左氏在明成化时修建寺庙,供奉亡人香火,随着私祠的出现,家庙渐废,私祠与佛寺合为一体。到清乾隆时私祠亦荒废,专祠变成家族祠堂。这些现象反映了在明清制度变化的背景下,嫡长子享受世官世禄、为祖先带来朝廷恩典的特权受到挑战,庶子亦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为祖先带来封赠,进而提高社会地位。蒙化左氏谱牒所反映的家族变化,也出现在卫所军官家族的谱牒中,反映了在明清制度变化背景下世袭家族嫡长子与庶子身份地位的变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视角下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逻辑

    戴贝钰
    思想战线    2024, 50 (3): 162-172.  
    摘要772)      PDF (8860KB)(20)   

    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既是历史的,也是实践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从实践的角度看,公民道德自觉和公民道德实践同样包含认识自觉、行为自觉和评价自觉。因此,公民道德自觉的生成有其历史逻辑、认识逻辑、行为逻辑和评价逻辑。践行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培育公民道德自觉,必须要结合人的现实需求和政治社会条件,通过实践将道德内涵转化为内心的规则,形成对道德要求的自觉认识,通过道德行为将公民道德自觉外化为具体的主动的实践行动,通过道德评价活动使公民自觉选择正义的道德行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优良的社会道德风尚。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数字党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路径探索
    热合木江·沙吾提
    思想战线    2024, 50 (6): 11-19.  
    摘要772)      PDF (1359KB)(36)   
    厘清数字党建的概念是其发展的逻辑起点,数字党建是数字技术与党的建设的深度融合,是在利用数字技术优势的基础上推动党建工作理念革新、党建决策科学化、党务工作自动化,是党建工作在数字时代所做出的主动改变。而探索数字党建的底层技术支撑是其发展的必要科技保证,数字党建系统架构包括硬件层、大数据层、云计算层、应用层、显示层、用户层等六个层级,它们之间相互交叉、相互影响。中国共产党只有利用数字技术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才能在数字时代的社会环境下更快地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从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由数字技术支撑的数字党建所推动的中国式现代化,其实现的政治保障在于提升党的建设质量,实现的组织保障在于优化政府治理效能,实现的人才保障在于提高党员干部质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论公共卫生数字信息共享机制的行政法规制

    戚建刚, 杨丰合
    思想战线    2024, 50 (3): 120-131.  
    摘要769)      PDF (9357KB)(30)   

    公共卫生数字信息共享机制是指公共卫生数字信息共享主体,将其所持有信息的使用权和知情权与其他人共有,由此形成共享主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结构关系。以行政参与主体和信息种类为标准,可将其分为各级政府为主导的公共卫生数字信息共享机制、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为核心的数字信息共享机制等类型。其作用共同表现为助力政府部门公共卫生数字治理效能的实现、促进跨主体跨部门间的信息交流与业务协调等。当前,公共卫生数字信息共享机制面临共享环境交互式转变增加数字信息共享风险,以及共享机制不健全导致数字信息共享环节受阻等挑战。需要从构建分级分工的信息共享渠道、明晰各主体信息共享的范围、划定共享信息的收集和使用标准,以及规定数字信息共享的监督机制等措施入手不断完善,进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公共卫生数字治理新格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