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5-15
    上一期   
    从“国家—社会”关系演进看西方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质差异
    杨增岽, 张浩一
    2025, 53(3):  1-13. 
    摘要 ( 77 )   PDF (1389KB) ( 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历史地看,各国现代化过程都有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国情背景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反思西方现代化道路,常从资本逻辑、工具理性等主导因素产生的负面后果为思维起点,却芜没了这一道路形成过程中各因素在欧洲特殊的社会结构中发挥作用、相互关系的复杂机制。“国家—社会”二元分立的秩序是西方“现代化”模式历史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在“西方”的笼统概念下,“国家—社会”关系的形成在欧洲各国间也有着巨大的差异。挪用西方“现代化”理论和经验,而忽略本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特殊性,常常陷入“现代化”未竟的困境,或是囿于极端现代主义与“文化保守—民族主义”的二极摇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国家—社会”二元分立不同,而是塑造了崭新的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促关系。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探索,对西方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批判吸收,并致力于超越西方现代化,使当代中国得以客观审视西方“国家—社会”的二元分立,让现代化的“中国式”更具有了深厚的中国自身传统文化和历史现实根基。
    试论良好文化生态的科学内涵及优化路径
    杨平
    2025, 53(3):  14-25. 
    摘要 ( 59 )   PDF (1346KB) ( 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习近平明确提出“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不仅是文化建设方面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而且实现了对“文化生态”概念的内涵整合、层次提升和话语创新。积极营造良好文化生态对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需要、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文明交流互鉴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我国文化强国建设所追求并已经基本形成的良好文化生态是以“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根本目标的导向鲜明的文化生态,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基本方针的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文化生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态,是彰显“学术民主、文艺民主”的宽松、民主的文化生态,是有利于人才成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文化生态,是能清晰有效识别、抵御、消除不良思想文化侵蚀的自信自强的文化生态,是善于运用科技成果与时俱进的文化生态,是善于借鉴吸收一切有益文明成果的开放包容的文化生态。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加强党对文化生态建设的领导,完善营造良好文化生态体制机制,激发广大文化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活力,加强科技赋能文化生态建设,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从而进一步保持和优化良好文化生态。
    数字技术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探讨与实践路径
    张艳斌
    2025, 53(3):  25-33. 
    摘要 ( 45 )   PDF (1285KB) ( 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数字技术是影响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性力量,数字技术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已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数字技术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方式主要表现为:提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技术支撑,深化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宽人民共同开发及共享精神资源的时空边界,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等。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滥用会引致人民精神世界的失落,技术理性的蔓延会招致价值理性的式微,虚实交融共生会使得主体的精神方向迷失,数字集权的加重会导致社会运行的失序,这些构成了数字技术赋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可能限度和潜在风险。因此,需要平衡数字技术赋能与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导技术向善、提振文化力量、提升数字素养、推动建章立制,构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数字化新图景。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民族学学科
    何明
    2025, 53(3):  34-44. 
    摘要 ( 69 )   PDF (1278KB) ( 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以人类社会从古至今产生重要影响的民族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民族学具有普遍意义。民族学传到中国之后,“从实求知”的知识生产模式及特有的文化敏感性使其自觉探索中国化的学术实践道路,并坚持面向各个历史时期的“国之大者”,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不可或缺的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进入新时代,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民族学学科框架结构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中华民族及国族的主体对象缺失、二级学科的一级学科母体虚化和学科边界的无限泛化等方面。国家相关机构组织民族学学科评议组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优化调整学科设置,基本实现政治导向正确、性质定位准确、学科边界清晰、服务国家战略的目标,为进一步推进学科的学术体系、知识体系和理论体系等内容建设搭建起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基本框架结构。
    全面抗战与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话语构建——以杨松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探析为例
    娄贵品
    2025, 53(3):  45-56. 
    摘要 ( 45 )   PDF (1263KB) ( 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面抗战时期,在挽救危亡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其中,关于“中华民族”概念的话语构建,是一个重要方面,而杨松又是其中的先驱。杨松对“中华民族”概念的探析,是基于世界反法西斯侵略的现实需要,直接目的是驳斥日本侵略者“中国人非民族”及中日“同文同种”的侵华谬论。但杨松的“中华民族”,是指汉人及汉化了的各少数民族,因为他们已经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具有近代民族的特征。然而,中国境内还存在未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还保持着自己民族特征的其他少数民族,他们不能被无视、否定或排除在外。于是,杨松借鉴斯大林关于东欧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论述,提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加以调和。所以,杨松的“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指中国由近代中华民族和非近代的各少数民族组成。杨松的“中华民族”及“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探析,有较大缺陷,但他提供了一个讨论和修正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概念话语构建。
    多民族国家治理视角下西班牙应对分离主义挑战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张育瑄, 刘泓
    2025, 53(3):  57-65. 
    摘要 ( 43 )   PDF (1290KB) ( 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民族问题,世界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治理模式,但是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或争议。本文以西班牙为例,其地方民族主义活动呈现出政党主导乃至武装组织介入等复杂特征,对此,西班牙中央政府采纳了综合性的应对策略进行处置。西班牙的这一系列举措,对于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对层出不穷的挑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在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治理实践中,并不存在一种普适性的“万能解决方案”。因此,对于他国的治理经验,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盲目照搬,而应立足本国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借鉴与融合。

    志愿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与作用
    张书琬
    2025, 53(3):  66-73. 
    摘要 ( 66 )   PDF (1209KB) ( 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区作为国家和社会的微观单元,其角色和功能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变得更加重要。在垃圾分类志愿服务过程中,志愿服务从“社会互助”向“社会治理”拓展,展现出凝聚社区共识、联动多元主体和促进居民自治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垃圾分类实践,志愿服务不仅提升了社区治理效能,还推动了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建设。未来要进一步优化志愿服务,可以从强化顶层设计、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品牌建设、培训赋能和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以完善志愿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流动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发展:就业与收入的健康效应研究
    郭末, 马静
    2025, 53(3):  74-89. 
    摘要 ( 45 )   PDF (1412KB) ( 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健康是发展的根本,亦是发展的目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人的现代化,亦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度耦合的现代化。本文在借鉴并超越既有研究对城乡人口流动健康效应关注的基础上,聚集少数民族地区县域流动人口迁移与就业的健康效应,通过对全国代表性微观数据CMDS2018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相较于健康的流动人口,不健康的流动人口更多流入民族县域;第二,通过内生转换模型尽可能削弱内生性,将民族县域中正规就业群体与非正规就业群体“角色互换”后发现,非正规就业是民族县域的“主流与优势”,相对健康的民族县域流动人口主要选择非正规就业,且收入更高。本文为评估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发展、增进流动人口福祉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知识支撑。
    南南移民:从“全球南方”视角分析乌干达华人女性孕产行为
    张仁烨, 景军
    2025, 53(3):  90-101. 
    摘要 ( 44 )   PDF (1313KB) ( 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南方”日益成为推动国际发展进程和全球治理规则变革的重要力量。在“全球南方”命运共同体发展过程中,移民起到一个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南南移民概念和“全球南方”视角对乌干达华人女性孕产行为的转变做分析,可得出新的结论,以此抵制跨国移民研究长期以来因受西方学界左右而不断将中国人前往非洲的移民动态以威胁论设定为议题的倾向。
    早期汉族移民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西南边疆的形成
    李东红
    2025, 53(3):  102-109. 
    摘要 ( 67 )   PDF (1290KB) ( 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秦汉以来,以“汉人”为主体的内地移民,与“西南夷”土著人群杂居共处。历经两汉、魏晋的发展,到南朝时期,汉晋文献记载的西南夷“僰、夜郎、滇、越嶲、邛、筰、叶榆”等土著族群,以及“秦民”“汉人”“晋民”“郡人”等内地移民称谓全部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以“爨”“乌蛮”“白蛮”“僚”为代表的、自称有汉人祖源与内地祖籍郡望的新人群。说明两汉以来迁入西南夷的内地人民,与当地族群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凝聚融合,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此后两千多年中国西南边疆社会繁荣发展的基本力量。汉代以来西南边疆社会发展经验证明,政治统一、族群融合与文化凝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路径,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历史逻辑。
    从矿区纠纷到边疆失序:嘉道时期云南社会矛盾的演化逻辑
    马琦
    2025, 53(3):  110-119. 
    摘要 ( 36 )   PDF (1319KB) ( 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嘉道时期云南矿业衰落引发经济停滞,矿民间的经济纠纷借助同乡、宗教等社会关系逐渐发展成为矿厂械斗;而随着失业矿民向乡村流散及外来流民的推波助澜,乡村械斗亦不断爆发,其本质上都是对生存资源的争夺。与此同时,政府处置失当使民间矛盾演变为官民冲突,导致社会秩序逐渐失控。嘉道时期云南从矿区纠纷到社会失序的发展历程,呈现出边疆社会由治而乱的演化逻辑,亦可丰富“嘉道中衰”的相关研究。
    在老中资企业动态能力对其多元辐射效应的影响研究
    韩越, 方俊智
    2025, 53(3):  120-127. 
    摘要 ( 46 )   PDF (1392KB) ( 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外中资企业是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力量。老挝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节点,中老铁路对沿线产业发展的辐射效应日益显著,在老中资企业的辐射效应由经济领域拓展至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中资企业的资源构建、整合、利用及创新动态能力对多元辐射效应的发挥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老中资企业的资源构建、利用和创新能力通过促进当地就业、加速技术转移及提升当地供应链效率,在辐射当地经济和社会方面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而资源整合能力对在老中资企业多元辐射效应的作用尚未显现。为增强辐射效应,在老中资企业应着重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并强化风险防控能力。
    从“市场换技术”到“市场育技术”:超大规模市场赋能的空间逻辑与培育机制
    李娅, 官令今
    2025, 53(3):  128-136. 
    摘要 ( 33 )   PDF (1240KB) ( 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超大规模市场是孕育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载体。在从“市场换技术”到“市场育技术”的路径转换过程中,市场都是实现技术创新的主体。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不仅体现在广泛的市场需求和强大的供给能力上,更重要的是其复杂的空间结构、多层次的市场特征,以及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模式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的广阔空间,这些能够合力形成国内市场的强大内生动力,实现资源的再分配,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链的扩展。当前,应当突破传统上对超大规模市场之规模性的认识,深入到市场的空间结构性中,充分理解空间异质性、多层级市场结构及动态适应性结构演化等在技术创新落实到产业创新过程中的载体作用,通过“市场育技术”的空间赋能机制将空间结构优势最大化,真正实现从市场优势向技术优势的转变。
    “我们”的建构与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民族认同
    常士訚
    2025, 53(3):  137-145. 
    摘要 ( 62 )   PDF (1277KB) ( 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化的发展,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往来,放大了“我们”和“你们”之间的分野。“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我们”要到哪里去?等等问题凸显出来。在以异质性为主要特点的多民族发展中国家,国家民族的建构为“我们”话语的登场提供了现实条件。“我们”的核心是“认同”,认同有其基本的要素,也有实行的基本特性,即行动性、同一性和完整性,从而为认同的展开提供了基本逻辑。在发展中国家的国家民族建构进程中,立足于本国国情,凝心聚力、目标引领和发展“我们”与周周国家的关系决定着发展中国家的未来,“我们”的各种因素的发展完善,足以使国家民族行稳致远。反之,国家民族将陷入冲突之中。
    以共享文化符号推进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沈桂萍, 王迎春
    2025, 53(3):  146-155. 
    摘要 ( 61 )   PDF (1377KB) ( 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共享文化符号所承载的意义体系构成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共享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学艺术符号、以共享物质遗存为载体的物质文化符号、以共享传统节庆为核心的民俗文化符号、以共享象征标识为载体的政治象征符号四重维度,分别对应认知功能、情感功能、价值功能与行为功能。在长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各民族共享文化符号的四重维度分别诠释了中华文化认同的内在逻辑,形成“符号认知、情感投射、价值内化、行为外显”的完整闭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需从多维时空场域活跃的共享文化符号入手,从构建彰显中华文化整体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符号的表达体系着力,探索切实可行的文化认同实践路径:树立和突出共享语言文字符号,构筑中华文化认同的思想根基;树立和突出共享物质文化符号,激发中华文化认同的情感共鸣;树立和突出共享传统节庆符号,凝聚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取向;树立和突出共享政治象征符号,引领中华文化认同的实践方向。
    以新质思政工作能力推动高校精准思政:内在机理、现实困境及实践进路
    罗永辉
    2025, 53(3):  156-164. 
    摘要 ( 45 )   PDF (1197KB) ( 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质思政工作能力是指思想政治工作者为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变化,而掌握并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于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能力。这种能力与精准思政理念具有同构性,都聚焦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能够有效提升精准思政工作的实施效果。新时代,实现新质思政工作能力与精准思政的最大合力,需要进一步破除阻碍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体制机制,以人为本促进技术与育人的深度融合,完善“三全育人”协同机制。
    智能算法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探赜
    周利生, 刘可馨
    2025, 53(3):  165-172. 
    摘要 ( 68 )   PDF (1347KB) ( 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智能算法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重要技术支撑。通过画像描绘的精细化、内容生发的智慧化、圈群传播的辐射化以及动态反馈的实时化,智能算法能够显著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准度、深度、广度与效度。然而,在实际应用中,“技术越位”“资本操控”和“智能依赖”又致使这一赋能过程面临诸多风险。为此,要善用智能算法赋能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以增强技术媒介的意义建构来强化价值引领,以加强智媒平台的资本规制来优化话语生态,以强化话语主体的算法认知来重构主体身份,在建设双向互动的话语协作模式的过程中实现传播范式的转换,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创新发展,引领思想政治教育智能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