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5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4-03-15
    上一期   

    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意义

    刘建军, 郑娓娜
    2024, 50(2):  1-7. 
    摘要 ( 22 )   PDF (1163KB) ( 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习近平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任务,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只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接续中华古老文明,从而保持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只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激活中华文明固有活力并彰显其当代价值;只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实现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只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中华文明的内在连接;只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才能使业已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更加成熟和辉煌。

    对马克思恩格斯“人类中心论与自然中心论的对立”观点的批驳及其理论启示

    袁银传, 冯天雨
    2024, 50(2):  8-19. 
    摘要 ( 21 )   PDF (1245KB) ( 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方马克思学将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然观割裂开来,进行孤立化与片面化的考察,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自然观之间蓄意制造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对立,旨在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和科学性。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有助于科学把握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系统掌握和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有效抵御西方马克思学对马克思主义的诋毁与歪曲,自觉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再论苏联马克思主义:从21世纪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视野出发

    郭丽双, 杜宛玥
    2024, 50(2):  20-28. 
    摘要 ( 20 )   PDF (1273KB) ( 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追问不仅关乎历史,而且直接关涉到马克思主义的未来。近年来,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学者从多种阐释路径论证十月革命的合法性基础、合理性根据和创造性本质,强调从辩证的非线性逻辑出发把握苏联不同历史时期的质性差异,指认苏联模式对异化关系消亡规律的背离以及苏联文化的二元悖反,并从领导力量的全面崩溃入手指证苏联解体的非理性和主观性因素。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之辩确证了以下重要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是学理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双重统一,苏联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一个版本,是作为推动俄罗斯现代化发展的一种特殊方式。我国应重视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国别化研究,基于学理性研究批驳错误论断、严肃回应意识形态挑战。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禹的传说”和中华文明认同的活态表达

    李锦, 罗娜娜
    2024, 50(2):  29-38. 
    摘要 ( 19 )   PDF (1253KB) ( 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禹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之一,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具有重要意义。禹的传说及相关禹迹遍布各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禹的传说”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有较好的活态性,并以三重形态表达出来:一是汉语系统的民间传说、大禹祭祀和三官信仰;二是羌语系统的颂神禹、禹步、大禹萨朗;三是基于民间传说的禹迹。更为重要的是,岷江上游“禹的传说”的三种表达形态是叠合的,具有多语言、多形态的传承方式。三种叠合形态的一体性,说明其主导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同的,是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认同的表述。

    #br#

    “好在”:栖居视角下芒景布朗族的康养理念与地方实践 #br#

    朱凌飞, 李江南
    2024, 50(2):  39-47. 
    摘要 ( 20 )   PDF (1277KB) ( 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好在”理念的本质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稳定、健康的关系,表达了“栖居”的能动者对个体身体和特定环境的具身性经验和体验。在芒景布朗人居住和健康的传统理念与地方实践中,包含着地方性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多重因素,体现出当地人与其生存环境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在茶叶经济、康养旅游、“世遗”申报等的推动下,芒景布朗人对“好在”产生了新的理解和要求,并推动了现代康养理念的在地化实践。“健康中国”的构建将使人们越来越“好在”,也将会出现越来越多更“好在”的地方。

    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道德经济及其理解——来自捕捞渔业的人类学案例

    王华
    2024, 50(2):  48-57. 
    摘要 ( 23 )   PDF (1330KB) ( 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些年来道德经济逐渐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概念,这与底层、边缘群体生计方式变迁引起学界的关注有关。在时空切换中,道德责任与经济活动的嬗变关系调节了人们的互惠义务与行为。传统的捕捞渔业带有家长制和生存安全的特征,保障了渔民的生存权利与水上社会的赓续。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和生产形式的变迁,渔业趋向工业化生产,而渔民则通过财富积累来抵御个人及家庭的生存风险。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渔业生产推崇自由与公平的竞争伦理,以及对利润追求的理性化,形成了以发展主义为核心的捕捞经济。然而,过度捕捞不仅折射出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方面的道德失败,也严重损害了渔民自身的生存利益。在“人与自然的脱嵌”全面转向“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过程中,水生动植物得以恢复生息,渔民也从渔业捕捞中抽离出来,处于“渔与非渔”的转型阈限中。为此,倡导生态系统正义与社会正义并举的道德经济既是增强退捕渔民生计韧性的伦理基础,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民族”不是中国古籍固有用词——兼论东西话语体系的错接

    李大龙
    2024, 50(2):  58-67. 
    摘要 ( 16 )   PDF (1155KB) ( 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民族”不是中国古籍固有用词,而是近代传入我国的概念,和我国传统话语体系的错接对我国影响很深。近年来有学者试图通过古籍中将“氏族”误抄为“民族”的情况,将其溯源为是我国“本土化”的概念,更增加了国人认识的混乱。认清东西两套不同的话语体系之间的异同,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也是客观诠释多民族国家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国正史中的古代海外民族记述浅论

    王文光, 李书豪
    2024, 50(2):  68-77. 
    摘要 ( 15 )   PDF (1346KB) ( 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古代正史的记述中,中国疆域内的民族为海内民族,而在中国疆域之外的民族为海外民族。从司马迁的《史记》开始,在中国正史中就有了对海外民族进行记述的传统。中国正史对海外民族的记述表现了中华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特征,在空间上具有方向性特征。系统研究中国正史中的海外民族,对于丰富中外交流史和世界史的研究意义重大,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当下,加强对海外民族的研究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宋代明州“神舟”出使高丽与地域文化认同

    张佩国, 黄小莉
    2024, 50(2):  78-89. 
    摘要 ( 17 )   PDF (1490KB) ( 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宋神宗时期东北亚地域呈现宋、辽、金三足鼎立之格局,宋廷谋求恢复以本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分别在元丰元年、宣和五年两度派“神舟”出使高丽。“神舟”作为维护宋朝国际环境安稳的表达,在展现明州高超造船技术的同时,也成为明州地域海神信仰传播的一种路径。在宋廷恢复华夷天下的朝贡秩序中,作为与高丽交往交通工具的“神舟”,实际上是一个集船只建造等物质生产、地方信仰和朝贡贸易为一体的整体实践。明州地域的东海神、天后、鲍郎神、演屿神等分散性信仰,凭借与“神舟”之关联,逐步被“标准化”地纳入国家祀典体系,从而造就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和地域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论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维向度

    韩锐, 刘畅
    2024, 50(2):  90-96. 
    摘要 ( 25 )   PDF (1222KB) ( 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离不开科学思维方法的指引。新征程上,应坚持以战略思维把握时空方位,以历史思维坚持人民至上,以辩证思维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底线思维破解风险挑战,以创新思维识变应变求变,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供思想领航与行动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公共意识的建构研究

    刘爱玲
    2024, 50(2):  97-104. 
    摘要 ( 22 )   PDF (1201KB) ( 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公共意识超越对自我主体的关注,是社会共同体成员对公共领域内的准则、规范等的主观认可、客观遵守和行为自觉。公共意识的本质是利益的博弈与统合,其作用机理由契约化向法制化转向,其存在场域呈现时空交错的无界化。当前,公共意识的建构面临着传统文化中公共基因的阙如、公共价值体系的分化、私欲僭越公共行政精神、个人主义思潮消解公共意识的现实困境。在治理视阈下,以价值引领有效整合公共意识,用文化关照强化公共意识引导,以道德建设加强公共环境建构是加强公共意识建构的有效路径。

    印度的语言竞争与语言政策研究

    郭凤鸣
    2024, 50(2):  105-114. 
    摘要 ( 26 )   PDF (1146KB) ( 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印度语种繁多,语言地位的不平等常常会引发教育目的偏离。语言间的激烈竞争表现为国语之争,小族语言与邦官方语言之争,英语与印地语的竞争。印度主要通过语言政策来调和各种语言矛盾。语言政策通过在教育、媒体、企业管理等领域对语言的选择来制定,涉及国家认同、国家统一、资源分配,以及如何利用印度丰富的语言资源等方面。

    中国式学前教育现代化:内涵、本质与实践进路

    刘绍怀, 高桂梅
    2024, 50(2):  115-122. 
    摘要 ( 26 )   PDF (1181KB) ( 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式学前教育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范式、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体系的样态及生成过程,内含对“中国式”底蕴与“现代化”特质耦合的本质规定,并衍生出更为具体的本质表征,包含在学前教育领域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人民立场和人的全面发展宗旨、融贯守正创新和面向未来的理念等。这些本质规定从宏观视角引领中国式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实践进路构建,包括“中国式现代化”学前教育的三维目标重构、内容结构优化、治理能力提升。

    环境变革:高等教育系统应对发展的逻辑阐释

    傅正强
    2024, 50(2):  123-130. 
    摘要 ( 18 )   PDF (1244KB) ( 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对环境变革既是高等教育系统不容回避的客观事项,也是高等教育“系统外部协同适应发展”与“系统内部自组织优化”的有机统一。其在外部逻辑上蕴含着“预判—作为、刺激—反应、危机—应对”三种基本样态,意在“主动求变以保持系统的稳态运行、积极应变以重塑系统的发展生态、因势而变以促进系统的发展转化”。在内部逻辑上通过系统的“输入—生产—输出”联结,需要高等教育系统于理想功能发挥和现实可支配资源间做出选择调和,进而达至高等教育系统整体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为更好应对急剧的外部环境变革,高等教育系统可从外部考量“认清高等教育战略定力内涵并坚定保持战略定力”,从内部考量“因势利导应对多元环境变革并危中寻机谋划发展”。

    论行政许可事项的合理设定

    宋华琳, 唐曼
    2024, 50(2):  131-142. 
    摘要 ( 26 )   PDF (1255KB) ( 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行政许可事项的合理设定是我国《行政许可法》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要求,也有助于推进规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行政许可事项的合理设定以应对市场失灵,配合国家政策执行等正当现实需求为基础。设定者应以许可事项与许可规制能力范围的匹配为考量,将行政许可用于适合由其规制的事项上。行政许可事项的合理设定还应恪守必要性限度,遵循自生秩序优先、柔性工具优先等设定原则,审慎利用许可规制,以求实现更好的规制

    新时期农村巡回审判实质化及其展开

    郭松, 严馨芸
    2024, 50(2):  143-151. 
    摘要 ( 21 )   PDF (1248KB) ( 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巡回审判体现了党领导的人民司法的优良传统,是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一项司法制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背景下,巡回审判具有增强国家法律和司法的可接近性、回应基层乡村社会司法需求,以及推动乡村治理法治化等制度价值。而伴随农村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及基层法院办案方式的不断规范化,当前的巡回审判缺乏切实可行而又符合司法实际的制度支撑,导致其实践运行日益形式化。为确保巡回审判在农村地区的实质化运行,充分发挥其时代价值,关键要重构巡回法庭与乡村社会的联结,并结合当前巡回审判的特征和规律,在优化巡回审判制度本身的同时,从人员配备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完善配套措施。

    数字极简主义者享有数字权利吗?——兼论青年低数字欲望生活的规范性理由

    王正坤
    2024, 50(2):  152-164. 
    摘要 ( 23 )   PDF (1355KB) ( 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前社会生活正处在被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的时代,数字时代下生活数字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且无法回避。数字极简主义在这一背景下于青年这一数字“原住民”群体中悄然兴起,作为对数字支配与规训的反抗,数字极简主义者以数字功能的最低限度使用、数字资产的最大限度清理与数字生活最深层次的断联来实现“数字极简”。但如何处理数字极简主义者的这种情感表达与当前社会适应数字技术发展迭代衍生的数字权利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数字极简主义者通过对数字设备的弃用、数字技术的忽视与数字关系的批判表达了自身对数字权利的主观拒绝,同时通过对数字极简主义者在动机理由、共在方式与生存目标上的剖析,为青年低数字欲望生活找到规范性理由的支撑,从而证成数字极简主义者拒绝数字权利的合理性。

    重述神话的叙述关系论析

    黄静华
    2024, 50(2):  165-172. 
    摘要 ( 14 )   PDF (1237KB) ( 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理解神话的实践形式,需将重述纳入视域。“重述”的行为要义显现于重复性、共享性、返归性的交融中。三类叙述关系中,重复性叙述是神话的日常律动形式,作为复杂性重复,重述包含了“异”和“跨”的意义融合,揭示着以“故事间”和“讲故事间”连接而呈现的叙事生命体。重述的共享之义深刻连接于故事规则、叙事情感的共建和互构,其间可见主体间叙述意志的呼应。作为具循环之态和生生之性的实践形式,重述返归于叙述主体自身的叙述性和神圣感,生成或转化着神话现象诸面向的丰富图景。作为对人的神话性存在的亲历和领悟,重述是呈现着个体、群体话语能力和自由的表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