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41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3-15
    论文
    不自小与公孙树纪念李埏先生百年诞辰
    田晓忠
    2015, 41(2):  1. 
    摘要 ( 121 )   PDF (446KB) ( 5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4年是著名学者李埏先生诞辰100周年,云南大学召开了纪念李埏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会。李埏先生的一生是学术研究与教育教学相始终的一生,他的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贡献得到学界的充分认可。李埏先生热爱学术、坚持真理、开拓创新的科学探索精神,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教育理念和言教身教的教育方法,高瞻远瞩的学科建设眼光和人才培养的努力实践,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见贤思齐,我们要继承先生留下的宝贵财富,将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关于人类学研究进路的一些思考   ——地方基督教研究为例
    黄剑波
    2015, 41(2):  6. 
    摘要 ( 1337 )   PDF (455KB) ( 6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基督教研究中,人类学根植于田野调查的研究方式在提供了鲜活的日常生活案例之外,其对“地方性”的强调,也随之扩展了对于基督教的“地方性”和多样性的理解。承认这些知识贡献并不意味着不应当对人类学,特别是当代人类学研究有所反思。如果人类学研究不愿意落入孤立的个案、碎片化的叙事、地方主义的立场等这样的陷阱,而试图回归经典人类学对于人性的普遍主义的追寻,同时又要延续人类学传统对于地方性、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人作为行动主体的能动性的强调,就理当更为综合和整体性地考虑个人与历史和社会的关系。
    断裂与整合灾后社会秩序重整与社会网络运行机制
    刘正爱
    2015, 41(2):  12. 
    摘要 ( 1203 )   PDF (844KB) ( 5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灾后重建理论中有解体论和持续论,两者并不矛盾,在地震发生的一刹那及此后的一段时间内,社会秩序的确经历了一个从破坏到恢复的过程。虽然断裂是存在的,但并非所有层面都出现了断裂,即便有了断裂,有的是瞬间的,而后很快便恢复原样,有的也可能会持续得更久。而更多的是断裂之后的重组。需要强调的是,灾难呈现的是一个多元的、立体的画面,因此,应该从不同层面去做分析。四川灾后重建中除了行政和社会网络(关系)外,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力量,即,信仰网络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聚合体”概念为分析村落(社区)等行政单位以外的群体提供了有效的分析工具,而亲属关系和围绕信仰组成的社会网络的存在,则进一步充实了“聚合体”概念的内涵。
    在这里我生活得并不舒服” : 人类学视野下的社区恢复能力
    [美] Roberto E.Barrios 著,高 朋 张巧运 译
    2015, 41(2):  21. 
    摘要 ( 1374 )   PDF (665KB) ( 5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来,关于灾后重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区恢复能力这一概念上,以及这一理念在集体创伤恢复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米奇”飓风后住房重建的两个民族志个案的研究,可以重新思考社区重建和社区恢复方面的理论。具体来说,不管在灾难之前、灾难之中还是灾难之后,社区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它的边界也并不固定|相反,社区的形态取决于灾难之前和灾难之后社区、政府机构和援助组织之间的关系。社区恢复能力的界定和减灾计划的确立,必须考虑到社区不断变化、且被各种关系左右的特性,这样才能消除造成灾难的长期原因和减少灾难的影响。
    西南古村镇火灾肇因与消防实践的人类学研究 ——基于贵州侗族村镇的探讨
    汤 芸
    2015, 41(2):  31. 
    摘要 ( 1160 )   PDF (579KB) ( 6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生活世界的知识经验图景出发,通过对贵州侗族村镇的实例研究,对西南古村镇的火灾肇因、风险场景与消防实践进行深入的辨析后发现,对火灾的防范应对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消防问题,更是对地方社会在剧烈的文化变迁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凸显的种种危机风险的克服和消解。而地方在应对灾难时,其所依托的知识经验图景与社会文化资源则是在一个整体性时空框架中生成的。因此,要实现本土经验智慧与现代技术手段的有效衔接,构建和维系社区本土、区域传统与现代专家系统之间的三角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路径。
    关系就医诊疗的本土化实践
    程 瑜, 邹 翔
    2015, 41(2):  37. 
    摘要 ( 1196 )   PDF (524KB) ( 7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关系就医”常被认为是社会的一种不良现象,但从批判医学人类学的视角看,“关系就医”的运作能够改变医生具体的诊疗实践,是患者规避医疗风险、获得医患信任的民间智慧的展现,也是患者对抗生物医学制度化带来的“冷漠惯习”的一种地方性实践。只有改变“关系就医”所面对的结构性困境,才能彻底杜绝“关系就医”滋生的温床。
    手术与药物清代后期云南鼠疫流行中的治疗
    李玉尚
    2015, 41(2):  43. 
    摘要 ( 1259 )   PDF (524KB) ( 7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农村,妇女自杀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不少学者为此探讨过各类干预措施。从夫居的已婚农村青年妇女自杀死亡后,广泛存在着娘家人要求夫家造成自杀死亡的责任人殉死的“打人命官司”(简称“打人命”)现象。这种中国的乡土习俗,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杀干预功能。“打人命”的习俗,不能武断地被视为违反现代法治方案的“闹事”行为和“封建落后”的象征。这主要是因为基于民俗的“打人命”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围绕自杀事件提出公正问题的过程。
    一种有关暴富的地方文化解释
    张 慧
    2015, 41(2):  49. 
    摘要 ( 1301 )   PDF (527KB) ( 5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华北某村近年来由采矿而产生暴富现象。因为采矿而得的暴富,具有不可预期且潜藏风险,所以地方文化在解释暴富时,“福、运、命”之说法屡屡出现。与以往把“命”仅仅作为失败以后的心理安慰不同,暴富的短暂性使宿命论的解释不仅成为保全面子、规避风险的心理应对工具,同时也是缓冲社会矛盾的调和剂。
    傣族乐器光邦的社会建构功能
    金 红
    2015, 41(2):  55. 
    摘要 ( 1391 )   PDF (385KB) ( 6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光邦”是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支那乡支那村傣族特有的膜鸣乐器,从傣族传统乐器“光弄”衍变而来。在“物”的社会建构理论框架下,作为神器、礼器、乐器的“光邦”,是族群文化的重要象征以及区域文化差异性的标识,其在支那村地方社会建构中具有了确立族群生存空间,以及使社会关系网络神圣化的功能。
    民族文化传承与双语教育发展
    白 英 / 问, 滕 星 / 答
    2015, 41(2):  58. 
    摘要 ( 1219 )   PDF (445KB) ( 61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年轻一代更好地融入到现代化进程、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和保护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必由之路。新时期双语教育凸显出来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合格的双语师资和双语教材。因此,需要制定科学的双语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改善双语学习的语言环境、完善师资培训和教材编写机构的功能、调整现有的评价体系、出台相应的鼓励性政策等措施来保障双语教育的持续性推进,最终形成多元文化整合的国民教育。
    巴科的麽些研究与法国的纳西族研究
    杨福泉
    2015, 41(2):  64. 
    摘要 ( 1206 )   PDF (398KB) ( 5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法国学者巴科(J.Bacot)所著的西方第一部纳西学研究专著《麽些研究》于1913年出版,该书具有将历史文献、田野调查和语言文字的考证相结合进行研究的学术特点及其价值。收录在书中的法国著名汉学家沙畹对《木氏宦谱》的考释研究,以及著作所涉及的丽江及其迤西地区的历史、民族关系、行政区划沿革等的考证和释读值得研究,同时著作也引导出一些值得继续深入思考的纳西学问题。
    民国土司第一案——云南武定环州傈僳乡民控土舍李自孔案的历史考察
    潘先林, 谷彦梅
    2015, 41(2):  68. 
    摘要 ( 1301 )   PDF (626KB) ( 6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民国时期,土司制度的合法性未能得到新法规支持, 给各族人民的司法诉求及政府的司法审判带来了不小困难。云南省武定县环州傈僳乡民控彝族土舍李自孔案,经历了蔡锷、唐继尧、龙云3个时期,历时26年,卷入县、省及国家最高司法审判部门,堪称“民国土司第一案”。案件的曲折过程,政府、民意机关、司法部门的无奈与推诿,土司的残暴与凶狠,近代司法面对少数民族传统势力、传统习惯的无力与尴尬,具有极强的时代和历史意义。而傈僳乡民对法律诉讼和武装革命的不同选择,也是民国时期社会发展潮流的真实写照。
    边疆安全视野下越南难民的民族认同心理研究——基于云南河口县岔河难民管理区的实证调查
    甘开鹏, 牟 军
    2015, 41(2):  75. 
    摘要 ( 1335 )   PDF (441KB) ( 5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一个特殊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越南难民一直面临着身份认同、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等多重认同的困惑,其民族认同心理也在“我群”与“他群”之间不断冲突与抗争。为了缓解身份认同的内在矛盾,这些难民往往通过重拾历史记忆的形式来重构身份认同,强化或弱化在特殊历史环境下产生的族群边界。然而,从文化适应策略视角而言,越南难民的多重认同也隐含着诸多的现实利益诉求,并由此塑造了一种特殊的权利意识和社会抗争方式。
    建文帝亡滇不再是传说——梨花村马氏祖灵碑引出关键证据
    高发元
    2015, 41(2):  81. 
    摘要 ( 1292 )   PDF (405KB) ( 5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建文帝亡滇是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但分析近年发现的梨花村马氏“祖灵碑”,此传说有其真实性,而且随证据的不断出现,建文帝亡滇可能并不是一个传说。
    环境史视域中的生态边疆研究
    周 琼
    2015, 41(2):  85. 
    摘要 ( 1347 )   PDF (619KB) ( 6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环境史视域中的边疆突破了其传统的内涵,被赋予了生态学内涵,具有了自然生态属性。各种植被因历史气候、水域面积、经纬度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区域,各生态区交界地带的界线就是生态层面的边疆线。明清时期,生态边疆除受自然原因影响发生变化外,还受到工矿业及农业垦殖、农作物引进等人为影响而变化。近现代以来,伴随着工业革命及生态变迁,物种引进及其入侵使生态疆界被不断打破,生态界域被破坏,生态安全面临严重危机,威胁到边疆安全及国家安全。生态边疆的重建成为构筑生态安全、建立生态防护屏障的重要基础。
    手术与药物清代后期云南鼠疫流行中的治疗
    李玉尚
    2015, 41(2):  97. 
    摘要 ( 1313 )   PDF (646KB) ( 6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清代后期,广东中医治疗鼠疫以内服药物为主,外敷之法并不普及,然而在云南,切除淋巴腺和刀割的外科手术都远较内服药物更为普及。惟一的例外是与越南和广西龙州毗邻的临安府,对这一区域发达的内服药物方法的“复原”,使得探讨《鼠疫汇编》的知识来源成为可能。总之,东南和西南两个区域治疗鼠疫的手段在不少方面殊途而不同归,可能主要是两地不同的文化和观念所致。
    唐宋时期市民运动的演进路径
    孙 竞, 张 文
    2015, 41(2):  105. 
    摘要 ( 1219 )   PDF (589KB) ( 6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尤其是城市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唐宋时期,市民阶层逐渐兴起并形成群体意识。面对政府的超经济剥削,市民通过罢市、投状、请愿等形式展开市民运动,表达诉求,保护利益。通过考察唐宋时期的市民运动可以看出,其利益诉求呈现出从所有权抗争到定价权博弈的演进路径。
    清代云南少数民族之汉化与汉族之夷化
    廖国强
    2015, 41(2):  113. 
    摘要 ( 1448 )   PDF (638KB) ( 14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清代,云南许多少数民族,尤其是改土归流地区的少数民族,经历了一个持续而深刻的、前所未有的“汉化”过程。由于汉族主体地位的进一步确立,汉族“夷化”呈现出由强变弱、由大规模转为局部的趋势,处于持续衰减和退缩的过程中,但从未停歇。少数民族“汉化”和汉族“夷化”的过程就是双向互动的民族融合过程。“汉化”与“夷化”两者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汉化”的中心区就是“夷化”的边缘区,“夷化”的中心区就是“汉化”的边缘区。“中心”与“边缘”随着观察视角的转换而转换。“中心”“边缘”互为转换的观察视角实质上是文化相对论的视角,它有助于我们克服以往单向度的“中心—边缘”模式,更为立体地、客观地展现云南文化的多源、多元特点。
    中国饮食文化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研究
    于干千, 程小敏
    2015, 41(2):  120. 
    摘要 ( 1538 )   PDF (511KB) ( 6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缺失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餐饮界的一大憾事。从现实需要出发,中国饮食文化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应该是首选。鉴于当前中国饮食文化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应对照世界申遗的“规定动作”,亟须对我国现有各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饮食类项目进行系统摸底普查,并按照非遗标准圈定体系完备、类目界限清晰、史料翔实可靠的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项目。同时,打破申报项目非遗界定的单一性,拓宽在现有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寻找饮食项目的范围,深入挖掘中国饮食承载的文化与传统,重点考量饮食类申遗项目的民族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
    平等话语流变考
    周尚君
    2015, 41(2):  127. 
    摘要 ( 1144 )   PDF (658KB) ( 5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纵观现代中国百年历程,平等犹如一颗酵母,酝酿了伦理、政治及社会领域的历次观念革命。从晚清平等话语初渐、民初共和平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阶级平等,经主体平等、选择平等、社会平等,平等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的主流话语,成为衡量政治是否合法、经济是否康健、文化是否进步的正当性基准。“敌我区分”、“左右之争”之下,两类不同性质的平等话语体系造成了一种新的司法认同和政法知识传统。当前,以主体独立人格为起点的三大平等,则主要以法律话语、权利话语及其语言逻辑表达自身,并内在地具有一种重构社会和推动中国政治走向技术化的“去政治化”特征。平等话语在社会化、权利化和技术化发展进程中,开始从国家建构领域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细致的社会“治理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论少数民族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法治化改造
    杨永清, 王定国
    2015, 41(2):  137. 
    摘要 ( 1172 )   PDF (442KB) ( 7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个民族的法治现代化,必然要求对其特有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进行国家法治化层面的改造,这是一个民族走向文明和进步的需要。这种改造应当是在国家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标准下,通过尽可能多的路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克服民族地区的二元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实现少数民族程序习惯法向国家程序法的融合与转变,促进民族地区统一的法治建设。
    学校道德教育的两难困境——基于多元的社会现实与相对的哲学解析
    董云川, 徐 娟
    2015, 41(2):  142. 
    摘要 ( 1244 )   PDF (504KB) ( 5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下,德育的高重视程度与低实效之间形成的巨大落差,致使学校及其德育工作饱受公众质疑诟病,学校德育陷入重重困境,急需探寻改革出路。其中,道德相对主义是造成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一大思想因素,其影响不容忽视。转型期多元的社会现实,加之西方相对主义思潮的影响,导致相对主义在我国的盛行。反映在伦理道德领域,则是道德相对主义的滋生蔓延。这一思潮的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理论局限与实践危害,从而构成了对现代道德生活的最大挑战。由于完全否认道德的客观性标准,片面追求相对的哲学解析,道德相对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将消解以向年轻一代传达道德共识为本质的学校道德教育的正当性,造成学校道德教育的两难困境。唯有在理性看待道德相对主义的基础上,趋利避害,认真审视并革除自身存在的痼疾,学校道德教育方能走出困境,焕发其应有的魅力。
    后时代的欧洲文学
    张晓红
    2015, 41(2):  149. 
    摘要 ( 1427 )   PDF (568KB) ( 6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欧盟“大一统”现实的表象之下,存在着43个独立主权国家,蕴含了43种现实,而每一种现实都意味着无法用欧元掂量和评估的文学表达可能性。欧洲文坛新盟主、移民作家群、学院派、“60后”天才、女性书写这5个文学界面,构成“后时代”欧洲文学的动态景观,呈现了欧洲文学表达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萨拉玛戈的《耶稣之福音书》和维勒贝克的《基本粒子》两个文本链接,用“后视”和“前瞻”两种文学眼光审视欧洲当下现实,表达了作家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理想。“后时代”欧洲作家们在寻求文学表达可能性的过程中,重构和解构历史,同时建构另一种“现实”,一种独立于物理现实和物质现实的文学现实和精神现实。
    县域创新社会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云南省 S 市所属 县为中心的考察
    王建新
    2015, 41(2):  154. 
    摘要 ( 1326 )   PDF (315KB) ( 6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县域社会治理是整个国家治理的基础,创新社会治理的关键是创新县域社会治理。对云南省S市所属3个县的调查证明:只有在服务型政府原则下改革县域政府的机构与职能,增强县域政府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以两委会为中心的社区组织,让社区组织充分自治,民众充分参与社区内各类重要事务的决策,表达自己的不同利益诉求,才能实现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与纠纷的有效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