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41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5-07-15
    论文
    论国家疆域的治理
    周 平
    2015, 41(4):  1. 
    摘要 ( 1418 )   PDF (490KB) ( 6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疆域作为国家占据或控制的地理空间范围,是国家形成和国家活动的基础,并反过来支撑着国家的发展。然而,国家的疆域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动,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具有不同的形态。国家的疆域也会因为各种无法回避的因素的作用而面临着诸多的问题。这样的疆域问题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处置,便会对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造成消极的影响,迟滞国家的发展,甚至把一个国家拖垮。因此,国家拥有或获得了疆域以后,必须运用国家力量并广泛动员资源来对疆域进行治理。疆域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国家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当今中国,疆域治理是中国的崛起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疆域治理创新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研究的重大议题。
    当代灾害和灾害人类学研究
    [美]安东尼·奥立佛-史密斯 著, 陈 梅 译, 彭文斌 校
    2015, 41(4):  9. 
    摘要 ( 1281 )   PDF (777KB) ( 6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灾害是来自自然界、被改变和/或被建构的环境,以及产生社会经济脆弱性条件的、有潜在破坏性行为的一个过程/事件。灾害研究涉及、影响和关注到一个社会所有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环境抵抗性、韧性以及适应性,已经成为减少灾害对社会实际的或未来的灾害影响的重要理念。在经济、社会、人口、意识形态和科技因素共同作用下,灾害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错综复杂。重建以及减少脆弱性、气候变化应成为灾害人类学家重点关注的两个版块。灾害植根于人类社会中,怎样从政策研究转移到实践研究,是对人类学特有的理念和方法的挑战,作为人类学家,我们应该做好应对和接受这个挑战。
    论防灾减灾的概念理论化和应用展望
    李永祥
    2015, 41(4):  16. 
    摘要 ( 1911 )   PDF (498KB) ( 79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防灾减灾不是“防灾”“减灾”的简单相加,也不是均衡的二等分,而是一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意义的系统概念。它们结合在一起使用,与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UNISDR)中“减轻灾害风险”相似。在防灾减灾工作中,“防灾”是灾害发生之前的各种备灾活动,“减灾”是限制致灾因子的不利影响|“防灾”是灾前措施,“减灾”是最终目的。防灾减灾在灾害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灾害研究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防灾减灾。因此,防灾减灾在中国需要上升到国家战略,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道路。
    社会语境下艾滋病传播风险防范机制的建构——基于云南边境跨国务工傣族女性及其留守丈夫的分析
    邓 睿, 廖 芮
    2015, 41(4):  23. 
    摘要 ( 1047 )   PDF (500KB) ( 6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20年来,云南某边境县出现了大量跨国务工的傣族妇女,她们大多已婚,流动至泰马边境从事按摩服务。妇女的流动使得当地家庭结构和不同人群间的性关系随之发生巨变, 深刻影响着当地对艾滋病高危人群的标定。由于艾滋病的普遍流行,“高危人群”设立的本身就是一个具有“差别”特质的产物,先前存在的若干“偏见”可集于一身,把某些特殊人群标定为“危险的他者”,由此影响公众对自身感染风险的误判,忽略“高危行为”这一隐藏于“高危人群”之下的真正风险。
    民族旅游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以国外期刊为例
    杨丽娟, 揭筱纹, 朱永中
    2015, 41(4):  29. 
    摘要 ( 1281 )   PDF (476KB) ( 6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借助文献计量学软件和知识图谱方法,在对国外民族旅游研究现状进行生产主体结构与知识主题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出,生产主体结构在作者数量分布、研究期刊、作者影响力、共现分析和话语权中突显出“欧美情结”,也反映出学术研究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关联。关键词衍生逻辑谱系的梳理和知识主题结构,透露出民族认同是研究的核心,民族文化的真实性是研究的重点、难点,更是解决认同困境的突破点。中国不能仅成为案例研究地,更要成为研究话语的发现地和输出地,为国际民族旅游研究提供更多的研讨主题、发展模式和中国经验。
    从民族关系到国家关系中蒙关系的历史特殊性
    吴楚克
    2015, 41(4):  35. 
    摘要 ( 1329 )   PDF (423KB) ( 5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和蒙古国双方关系全面发展时,国内外总出现一些违背两国关系正常发展的事件,究其原因,我们没有对双方关系的历史给予全面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没有把两国之间从民族关系走向国家关系的历史本质剖析清楚。这需要对中蒙之间的历史特殊性进行坦率分析,这样才能消除合作过程中的疑虑,开启顺畅道路。民族发展的历史是一个彼消此长、逐步溶汇的过程,正如"没有百代的王朝"一样,没有永恒单一的民族,这是我们思考民族历史的前提。
    社会变迁背景下的族群边界演变——以 N 克木族群为例
    和少英, 李曦淼
    2015, 41(4):  39. 
    摘要 ( 1265 )   PDF (436KB) ( 5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傣族在社会中的强势地位使其成为塑造“克木—傣”族群边界的主导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主导并推行的大规模社会变迁,使族群差异不再明显,固有的族群特征趋于模糊。“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领域的活跃及政策照顾,使克木人的族群意识不断增强,并对族群边界进行了重新构建。“克木—傣”边界的演变事实说明:族群边界在民族互动的历史过程中得以形成,不同力量对边界构建的参与,也使“克木—傣”边界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多样的特征。
    南诏国时期的盐与民族关系
    陈 斌, 朱映占
    2015, 41(4):  43. 
    摘要 ( 1310 )   PDF (516KB) ( 6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特别在云南山地众多、交通困难的情况下,这种影响作用尤显重大。折射到民族关系上,盐的影响虽不引人注目,但实际存在,其作用是基础性的。南诏国时期,食盐的生产与民族的发展、民族关系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洱海区域的民族崛起与滇西食盐生产的发展有着必然联系。而且盐在南诏国民族及民族关系的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决定着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强烈影响着当时的民族与国家关系。
    边疆多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的失谐与治理
    杨顺清
    2015, 41(4):  50. 
    摘要 ( 1289 )   PDF (506KB) ( 6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边疆多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具有政治性、民族性和地缘性等多元复合特质。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体制的转轨,加之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和地缘政治的变迁,边疆多民族地区出现了政治文化失谐的现象。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角力、民族文化与公民文化的歧异、极端宗教主义与政治认同建构的背反、政治过程的无序化与民族事务的法治化的矛盾等等,构成了边疆政治文化失谐的主要内容,也成为妨害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影响因素。边疆和谐政治文化的建构,必须在推动边疆发展的基础上,调整民族政策的价值取向,强化国家认同|重塑政府,实现民族事务法治化,强化民众的政治认同|推动民族政治协商,建设公民文化,为和谐政治文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论全球化时代与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
    夏文贵
    2015, 41(4):  56. 
    摘要 ( 1367 )   PDF (475KB) ( 6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得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遭遇了巨大影响并呈现出多元化、非理性化、复杂化等特点。在此过程中,我国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机制、国家认同形式、核心价值认同等面临严峻挑战。无可否认,任何国家都需要一定的政治认同支持,这是国家强大的社会心理基础。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巩固和深入推进的形势下,将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问题置于全球化视阈来加以剖析和审视,对于夯实和提升我国这样一个民族构成复杂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意义重大。
    边界化与再边界空间建构视域下的跨境种植研究——以河口县坪坝村为个案
    王越平
    2015, 41(4):  62. 
    摘要 ( 1329 )   PDF (531KB) ( 6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边疆既是一个地理空间,也是一个社会空间、政治空间和文化空间。近年来对“边疆本位”研究的回归,即更强调把边疆视为一个相对特殊的、异质的空间单元,探究人类实践活动如何建构形成具有特殊内涵和特质的边疆空间的过程,以及特定的经验所构成的意义系统如何进行边疆空间再生产的过程。滇越边境地区新兴的跨境种植现象,从本质上看是以市场为促动的边疆空间建构过程,具体表现为去“边界化”与再“边界”化的空间生产方式,并集中体现了边境地区人们的主体性实践以及边疆空间多义性、流动性与策略性的特质。
    茶叶信仰与德昂族的社会治理
    李全敏
    2015, 41(4):  68. 
    摘要 ( 1228 )   PDF (412KB) ( 5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昂族认为,是茶叶创造了日月星辰、大地万物和人类的祖先。茶叶信仰作为该民族的一种民间信仰,以民间法的形式贯穿在其社会生活中,影响和支配着他们的社会治理,在维系社会秩序规范的传统和习俗中,体现出了地方社会治理中法与传统之间的联系以及社会治理创新的深意。
    互助养老来自爱心时间银行的启示
    景 军, 赵 芮
    2015, 41(4):  72. 
    摘要 ( 1363 )   PDF (519KB) ( 6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承受巨大压力的中国家庭养老亟待社区和机构养老机制缓解之际,如何挖掘互助精神在养老实践中有可能发挥的作用,乃为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可以由此探究有助于老年人积极生活的社会资本和社会网络与互助精神交叉互动的关系。虽然“爱心时间银行”在中国面临着发展时间短暂、运作经验不足、规模较小和需要进一步制度化以保证可持续性等问题,但以“爱心时间银行”为依托的互助养老精神,有可能促进兼爱交利的良好社会风尚。
    超越家庭的可能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互助养老——以太监自梳女为例
    方静文
    2015, 41(4):  78. 
    摘要 ( 1307 )   PDF (526KB) ( 8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取决于养老条件,家庭养老至今乃为中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空巢家庭”的数量日益增多,老年人生活危机凸显,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在中国越来越难以为继。为此,我们需要思考中国人的养老是否有超越家庭的可能。鉴于历史上并非所有中国人都有赖以养老的子嗣和家庭,太监和自梳女互助养老的晚年生活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超越家庭养老可能性的借鉴。
    扩展型信访对中国信访僵局的一个基础性解释
    刘正强
    2015, 41(4):  83. 
    摘要 ( 1213 )   PDF (722KB) ( 6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当前中国面临的信访僵局与治理困境,“法治”“治理”等范式是多数学者秉持的解释策略。由于对现实问题抱持治理期待,包括信访分类治理在内的许多研究往往带有浓厚的现实情怀尤其是美好的治理愿景。从中国信访制度的承载力的入手,有必要对当前信访“爆棚”现象作出了基础性、还原性的解释,并阐明削减信访存量的主张。其核心是回归价值中立这一经典立场,在悬置对访民的价值判断基础上,借由一对新的类型化方式(扩展型信访VS原发型信访)来揭示信访+的扩展、衍生逻辑及其消长机制,从而超越杂多的分类,为理解当前中国信访现状、特别是形成新的信访治理结构提供一个新的解释框架。
    阶层分化社会压力与农民上访——基于浙江 镇的调查
    罗兴佐
    2015, 41(4):  93. 
    摘要 ( 1290 )   PDF (522KB) ( 7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发达地区农村,由于经济分化加深,阶层之间的竞争日益剧烈。村庄上层掌握村庄利益与资源的分配,支配村庄选举,通过炫耀性消费构建排斥性的人情与消费圈,对村庄底层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构成巨大压力,使底层形成了对抗上层的上访群体。这种底层针对上层的上访本质上是一种阶层冲突,因此,此类上访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技术治理,还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整合。
    树立正确的文化生态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
    杨庭硕, 杨曾辉
    2015, 41(4):  100. 
    摘要 ( 1243 )   PDF (789KB) ( 6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意在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共荣,而人类社会安身立命的依据又不得不凭借各不相同的民族文化。鉴于各民族的文化多元并存,再加上各生态系统的多元并存,必将使得文化与生态之间的相互匹配更为多样化。此前的研究习惯于就特定的生态问题,或者是从特定的民族文化入手,去展开相应的研究,以至于所得出的结论必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终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根基隐而不显。但若从生态人类学所提出的“文化生态”共同体入手,有关的探索和讨论,就可望得到极大的简化,其结论也必然具有毋庸置疑的普适性和代表性。其原因在于,当前所能观察到的各民族“文化生态”共同体,无一不是经历过漫长历史岁月磨洗的产物,其生命力毋庸置疑。以此为根基,兼顾到时代的需求,辅以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此前的纷争与误解就可望获得逐一破解,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就可望做到水到渠成。
    环境软实力探讨环境治理的新视角
    唐代兴
    2015, 41(4):  116. 
    摘要 ( 1251 )   PDF (794KB) ( 6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环境软实力的概念展示了环境既是一种物理实在,更具自组织、自创生能力。正是这种能力才使环境对地球生命存在、人类可持续生存起到了柔性滋养和再生功能。从根本上讲,环境软实力是对国家之基础实力的全新表述,它不仅为重新审视环境提供了全新认知,也为探求社会转型发展开辟了全新思路,更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将现实与未来结合起来的整合方法论。研究环境软实力的根本目的是恢复环境自生境能力,环境治理实践必须接受层累原理、突变原理和边际效应原理的引导,并在此基础上遵循共互原则和惟生命原则,既尊重自然、生命、事物的本性而不作为,又在必要的作为中担负起对环境的维护责任。
    论大众媒介在我国环保运动中的角色、职能与现实问题
    张 萍, 张婧妍
    2015, 41(4):  124. 
    摘要 ( 1208 )   PDF (488KB) ( 69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环境保护是当代一种重要的社会运动。在我国的环保运动中,大众媒介扮演了社会动员这一关键角色,在环保宣传教育、民众环境意识启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大众媒介还参与了环境事件的解决,干预或影响了一些危及环境的项目决策,并进行了有效的环境维权与监督。但在行政化控制和推动下的媒介环保宣传也存在一些严重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
    基友称谓认同与泛化网络时代性别文化变迁研究
    黄 君, 周云水
    2015, 41(4):  130. 
    摘要 ( 1422 )   PDF (490KB) ( 7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便携通讯设备的结合,“基友”的称谓已经扩散至男同性恋者群体之外,并被网络虚拟世界中的青年亚文化群体所泛用。在虚拟的网络社交互动平台,网友对“基友”称呼的泛用,不仅是同性恋群体不断抗争而被逐渐“去污名化”的结果,也是新兴网络亚文化群体获取身份认同的需要。对互联网资料的梳理和访谈材料的分析可以发现,“基友”称谓从虚拟社区正逐渐向现实社会扩散,表明传统性别文化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正在经历着重要的变迁。
    美貌民主化及其幻象——整形美容广告的现状策略与观念
    柯倩婷, 李文芬
    2015, 41(4):  135. 
    摘要 ( 1194 )   PDF (555KB) ( 6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整形美容广告包含繁复且自相矛盾的信息,并对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整形美容广告的美貌民主化话语,以赋权和赋能的口号推销整形手术,却又充斥虚假承诺,塑造医生与科技之权威,推销单一美貌标准。消费主义和全球化思潮推动了美貌民主化观念的流行,却未能增加消费者的权利与能力,美貌民主化不过是幻象。
    论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的注意义务——兼论该罪犯罪圈的合理界定
    周 芳
    2015, 41(4):  142. 
    摘要 ( 1135 )   PDF (338KB) ( 6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教育设施重大安全事故罪的罪过形式应为过失,作为业务过失犯罪,其注意义务要高于普通过失犯罪的要求。在司法实务中宜采取新过失论,从预见义务与结果回避义务两个方面限定该罪注意义务的范围,从而确定罪状中“明知”的内涵与外延。监督过失注意义务体现在监督者对被监督者过失行为的预见可能性上,而非对危害结果的预见可能性本身,应根据信赖原则限定监督过失者的注意义务,从而合理界定该罪的犯罪圈。
    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立法构想
    徐 薇
    2015, 41(4):  146. 
    摘要 ( 1228 )   PDF (376KB) ( 6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法制化的产物。由于环境保护的行政化和环境投入的公益化,我国的环境审计主要由政府审计机关开展实施。随着对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目标、范围和技术方法也在发生变化,但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建设明显滞后,严重制约了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当前,解决上述矛盾的有效途径应为:从纵向上,通过修订法律、出台相关指南等途径构建立体的法律制度体系,提供政府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从横向上,政府审计立法应涵盖组织形式、审计内容、审计程序、评价指标等主要内容,提供实务操作中的具体指引。
    商业银行金融理财的影子金融本质及其风险演化
    刘新华, 孙欢欢
    2015, 41(4):  150. 
    摘要 ( 1181 )   PDF (1304KB) ( 6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在促进商业银行业务转型、满足居民和企业投融资需求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高息揽存、变相放贷等理财乱象使其备受关注。一般认为,理财产品作为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有力探索,也是商业银行资产经营的重要转型。内生货币理论认为,内生的贷款需求创造存款供给,银行存款作为银行负债依赖一国中央银行的担保,具有较强的权威性,而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本质为信托等非银行机构的负债,是银行“资产信托化”运作的结果,冠以“银行理财”之名其实是银行对相关金融机构开展影子银行业务提供的无形担保。然而银行无节制地参与及其“存款理财化、贷款证券化”的“资金(资产)池”理财业务创新,必然使整个金融体系从“避险型金融”向“庞氏金融”演化,大规模的风险积聚和脆弱性融资,将给我国尚不健全的金融体系带来灾难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