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5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9-11-15
    论文
    民族研究认识论转向与民族学知识体系重构
    何 明
    2019, 45(6):  1-8. 
    摘要 ( 2265 )   PDF (493KB) ( 3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民族研究缺乏解释力、信度和效度的深层次原因,为初民社会研究范式、本质论和实在主义的旧认识论。只有推动民族研究的认识论转向,建立起复杂社会研究范式、实践论和关系主义的新认识论,才有可能实现我国民族学的知识体系重构。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宗教热点问题研究
    郑筱筠
    2019, 45(6):  9-19. 
    摘要 ( 2760 )   PDF (684KB) ( 7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社会发展程度不均衡与各国之间日益增长的相互影响,使各个国家在同一时期面临民族宗教的不同程度的挑战。区域性的问题也可能逐渐放大为全球性的民族宗教问题,而全球性的民族宗教问题却可能在一个区域内大爆发,继而引发全球性的运动。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应提前针对全球性和区域性的宗教热点问题进行研究,为化解和降低宗教风险提供思考。
    文化尊重与支系尊严——基于中缅边境景颇族波拉支系语言生命力的研究
    高志英,李丽平
    2019, 45(6):  20-31. 
    摘要 ( 2288 )   PDF (765KB) ( 3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普遍来说,人口较少民族易受外界文化冲击,传统文化会更快速地消失。但与之相反,中缅边境仅有500多波拉人使用的波拉语,却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波拉与景颇其他支系的同源异流分化到“识别”为“景颇族”的史实,以及波拉语在境内外波拉人与族源、地缘相近的浪速人之间易于交流的事实表明,在地理区位、居住格局、文化尊重与支系尊严、国家政策等使波拉语得以长期传承的多重因素中,同一村寨或家庭内非波拉人对波拉语的尊重、波拉人对其他语言的尊重,以及波拉人将母语视为支系尊严标识观念下的文化自觉行为,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其基点,便是波拉人与其他支系、其他民族生产生活中的“谁也离不开谁”。
    电商经济的时间制度与观念——以淘宝、天猫等阿里巴巴平台卖家为中心的讨论
    钱霖亮
    2019, 45(6):  32-40. 
    摘要 ( 1636 )   PDF (567KB) ( 105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时间一直是人类学研究关注的话题之一,但迄今为止,少有人类学家探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影响下的时间问题。当下基于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经济已经在中国取得长足发展,催生出一个庞大的网商群体。探讨这一人群与电子商务的关系十分重要与必要。电商技术一方面是人们赚钱的工具,另一方面,它也在重构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时间观念和实践。然而这种重构作用并不是革命性的,它并未彻底颠覆中国社会在信息时代到来 之前的时间制度。淘宝、天猫等阿里巴巴电商平台通过技术,塑造网商的时间观念和日常 商业安排,与此同时,这些技术又被已有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形成的时间制度所塑造,从 而体现出电商语境当中技术与时间的互构关系。
    制造成瘾——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人类学考察
    姬广绪
    2019, 45(6):  41-49. 
    摘要 ( 1634 )   PDF (520KB) ( 11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成瘾概念的边界已经开始跨越心理学和医学的范畴,日益成为社会文化问题。成瘾一方面是家长用来控制青少年网络过度使用而建构的客位概念,成瘾话语给予家长干预青少年网络过度使用的合法性;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给青少年提供更具亲密性的社交工具,建构更加有意义的参与文化,使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逃离教育的压力、焦虑和迷茫,体现出一种群体自发的疗愈过程。
    “算法逻辑”下的数字劳动:一项对平台经济下外卖送餐员的研究
    孙 萍
    2019, 45(6):  50-57. 
    摘要 ( 3742 )   PDF (528KB) ( 43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使劳动过程趋于虚拟化和隐蔽化,在此背景下,算 法成为窥探数字劳动政治的重要窗口。基于算法管理的外卖工作,具有“时间内嵌”“情感 劳动”和“游戏化管理”等特征。数字劳动者与平台算法所建构的人与技术的关系,凸显 了中国数字劳动的形貌与内里,即技术政治与底层叙事、算法依附与自我赋权之间的张力 角逐。数字劳动的“内旋化”问题不应该被忽视,重新理解并审视算法的技术社会价值成 为当务之急。因为它深刻影响着劳动政治、劳动关系和中国的社会转型。
    物的流动与区域叙事:历史人类学视野下的中国西南研究
    尹建东,刘薇薇
    2019, 45(6):  58-68. 
    摘要 ( 1997 )   PDF (554KB) ( 8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南地区作为一个充满流动性和交融性的区域,物在其中一直充当着重要的媒介和角色。研究者通过对物质文化交流和交换现象的分析,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区域社会体系的复杂关联性以及物流动背后蕴含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和实践意义。因而物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也就成为了当前人们探究西南社会历史文化变迁,考察不同区域、族群交互性和流动性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这一研究取向不仅生动地展现了西南地区社会关系和文化接触的历史图景,提供了独特的个案分析样本,而且赋予了理解和诠释西南区域社会变迁逻辑、机制的一个独特视角与范式,凸显出历史书写和区域叙事的多重维度及方法论意义。
    中国考古学的古典主义传统及其当代意义
    霍 巍
    2019, 45(6):  69-78. 
    摘要 ( 2187 )   PDF (530KB) ( 7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考古学的来源和组成从来就是“双重结构”,其中既有直接来源于西方 考古学的部分,但还有继承中国传统金石学的组成部分。既往的研究对于后者的学术意义 和价值往往认识不足,只是强调其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而对其中所蕴含的古典主义 传统缺乏充分的估计,对于这份弥足珍贵的、具有中国学术传统和特征的文化遗产,没有全 面加以继承、发扬和利用,从而直接导致当代中国考古学在理论、方法和实践等不同层面 的缺失。今天,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认真回顾中国考古学的发展道 路,反思其理论与方法,从中深刻认识中国考古学的古典主义传统,对于我们进一步增强 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宋朝的赋税“折变”与替代性政府购买及地方治理——与唐朝替代性政府购买的比较研究
    陈明光,靳小龙
    2019, 45(6):  79-91. 
    摘要 ( 2190 )   PDF (782KB) ( 6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宋朝赋税“折变”制度继承发展了唐朝的赋税折纳制度,更加广泛地推行“折变”之制,其中包含着替代性政府购买行为。宋朝对同一种财政物资需求,不少是采取赋税折变与直接的政府购买并行,或者相互补充,互相替代的处理方式。其原因除了唐宋共通的基本财政因素,即为了更灵活地处理法定赋税收入物色的有限性与实际支出需求物色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之外,也与宋代直接的政府购买的特点相关。宋朝赋税“折变”与地方治理的关系密切。宋朝中央制定了若干政策,包括折变预算管理制度、折变定价管理制度以及违反“折变”规定的处罚条制等,要求中央财计部门和地方机构遵照执行。宋朝通过赋税“折变”实现的替代性政府购买行为,在获得预期财政效益的同时,对地方治理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比较小的。因此,对宋朝通过赋税“折变”实现的替代性政府购买的实质和利弊,应该给予客观的评价,从而全面地认识和评判宋朝的政府购买制度。
    范氏义庄“敬宗收族”意义再阐释
    马秋菊
    2019, 45(6):  92-100. 
    摘要 ( 3061 )   PDF (558KB) ( 11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范氏义庄是范仲淹为保族聚不坠而创建的宗族经济组织。范仲淹以“敬宗”为目标,以恤宗的方式团结、教育族人,融支系领导于宗族再造;再借由义庄“文正位—掌管人—诸房(位)”三级科层管理的设置,把范氏一族由生活化的分散族群聚拢成一个组织化教养咸备的宗族集体,达“收族”之效果。范氏义庄以经济手段践行“敬宗收族”的模式影响深远,不仅为士大夫们所效仿,以重建宗族体系,更在此后突破宗族界限,成为基层救济和治理的手段之一。由此义庄也成为以经济的手段践行儒家修齐治平理想的途径之一。
    边疆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文化戍边方略
    方盛举
    2019, 45(6):  101-108. 
    摘要 ( 2387 )   PDF (465KB) ( 15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推进边疆治理现代化,需要设计和实施治边方略体系,其中文化戍边方略是最重要的治边方略。文化戍边方略就是利用戍边文化所具有的“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的机理,对边疆各种社会主体复杂多元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予以正确引导、合理疏导和有效规约,并以此达到守边、治边、护边、稳边、强边的功效。文化戍边方略对边疆治理走向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高效化、协同化、精细化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推行文化戍边方略,首先需要凝练和创建具有戍边功能的文化价值体系。其次,需要构建完备的文化传承和传播体系。
    “福边利民”:民国时期云南垦务行政与边疆治理研究
    罗 群,童巍雄
    2019, 45(6):  109-120. 
    摘要 ( 1537 )   PDF (580KB) ( 102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云南地处西南边地,历来是统治者实施垦殖政策,输入移民的重要区域。民 国时期垦殖受到从中央到地方政府的重视与大力提倡,不仅制定垦殖政策、颁布垦殖法 规,而且设立垦殖机构,开办垦殖农场,垦务行政取得一定成效,极大地促进了边疆农业 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如何融合经典与现代: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技术方略讨论
    秦红增,陈子华
    2019, 45(6):  121-128. 
    摘要 ( 1765 )   PDF (547KB) ( 4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面临两类技术体系的互动与博弈,即 以乡土知识为主的经典性技术体系与以标准化、自动化、智能化为核心的现代性技术体系。 尽管两者之间的异质性很明显,但并非是取代与消解,而是融合、共享的关系。通过在技 术互鉴、标准评测、市场拓展三个方面进行技术融合,则能构建一个同时突显个性、生态、 安全、标准及市场优势的农村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技术方略,以期在实现文明交流互鉴意义 上,促进农村文化资源能够更好地得到传承创新,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求。
    “三权分置”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以C县“虚拟地块”制度创新为例
    陶自祥
    2019, 45(6):  129-135. 
    摘要 ( 1915 )   PDF (418KB) ( 4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结合国家政策和已有的成功经验实践,探索有效的农地流转制度,是城镇化背景下农业现代化的核心议题。农地规模经营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保障农户自愿流转土地的权利和降低细碎化产权整合成本。中部C县的经验表明,“农户+村社”双主体的农地流转新模式是基本路径,其基本条件是以“虚拟地块”改造细碎化的农地产权,其基本内容是“双向度”土地流转方式,形成集中连片的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创新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实现方式,可以解决我国普遍存在的土地细碎化问题,优化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业现代化。
    使石头具有石头性:“物”与陌生化叙事理论的拓展
    唐伟胜
    2019, 45(6):  136-143. 
    摘要 ( 2103 )   PDF (524KB) ( 8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俄国陌生化理论建构中,“物”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陌生化理论的核心是 超越日常语言对“物”的表征,让它变得陌生,从而在场于读者思维。如果使用海德格尔 的“工具分析”术语,陌生化理论就是要打破语言的惯常用法,让读者能够感知“坏掉的” 语言及其表达的事物。但是,陌生化理论似乎满足于让“物”对读者在场,而无意探讨如 何让读者感知更为陌生的、深不可测的“物”的真实。思辨实在论以及面向物的哲学(object- oriented philosophy)中关于“物”的论述,可以从两个方面对陌生化叙事理论进行拓展: (1)在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中消除人类理性痕迹,使“物”超越人类对它进行的镜像式和 象征式表征,进入自在自为的真实界;(2)突出“物”的灵性和主体性,使之逃逸人类的 操控。这两个方向的拓展都能让读者感受/发现更陌生的“物”。
    第二人称叙述者如何叙述?——论小说的第二人称叙事
    谭君强
    2019, 45(6):  144-150. 
    摘要 ( 3014 )   PDF (469KB) ( 9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叙事虚构作品中,按人称进行的叙述区分十分普遍,却又引起诸多质疑。 从人称叙述的角度看,只有第一人称叙事和第一人称叙述者名副其实。第二人称与第三人 称叙事与叙述者都存在问题。第三人称叙述者“他”或“她”在文本中是缺位的。而在第 二人称叙事中,叙述者或与受述者合为一体,或与人物相认同,单纯的第二人称叙述者实 际上是不能叙述的。这使得作品的叙述交流状况发生了某些变化。第二人称叙事作为后现 代叙事技巧的一种表现,有其产生的内在原因。这类叙事虽然在数量上有限,但其理论与 实践意义不可忽视,因而,有必要加以厘清。
    空间正义的存在论阐释——基于马克思的劳动视角
    熊小果
    2019, 45(6):  151-160. 
    摘要 ( 1759 )   PDF (529KB) ( 7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空间正义不只是从空间视角审视正义。以马克思劳动论看,空间正义与人的本质内在相关。正义是人存在的价值追求,空间是人存在的客观形式,空间正义是人基于主体性劳动和价值性存在的“空间立法”。空间正义的实存危机表明,人的存在是普遍性与分殊性、集中化与碎片化的二歧性状态,其根源是异化(非正义)劳动。考察人权与人的存在本质间的关系可知,空间正义的立论基石是空间人权,城市权是空间人权的应然核心,财产权是空间人权的实然条件。空间正义的高阶建构要为人的个性、自由、平等、全面发展提供无限可能,既能立足当下,又有超越性实践的潜能,最终实现超越空间正义的空间正义,即空间正义的自我超越。
    虚拟现实本体论地位的现象学反思
    张瑞臣
    2019, 45(6):  161-168. 
    摘要 ( 2339 )   PDF (478KB) ( 57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虚拟现实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VR,在最近几年获得极为迅猛的发展。虚拟 现实已经开始逐渐的走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但是,国内对于虚拟现实的哲学反思,尤其 是从现象学的角度对虚拟现实的哲学反思,则几乎很难看到。因此有必要尝试从胡塞尔的 现象学的角度来对虚拟现实进行一个反思。应该看到虚拟现实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其存在 方式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类事物,所以要赋予虚拟现实一种特殊的本体论地位。为了说明 虚拟现实在本体论上的特殊性,应首先指明,虚拟不是实在的、实项的,也不是观念的; 进一步指明,虚拟现实也并非像有些人所认为的那样,可以归属到想象或者现实之中。既 然如此, 也就非常有必要为虚拟现实构建起一套特殊的区域本体论体系。虚拟现实的区域 本体应当从特殊的具体项开始,一步一步地构建起越来越抽象的层级体系,直到最为一般 的“虚拟现实”范畴。虚拟现实的本质本体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是任何的研究虚拟 现实的经验学科的哲学基础。
    2019 年总目次
    2019, 45(6):  169-172. 
    摘要 ( 2099 )   PDF (343KB) ( 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