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0年 第46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0-01-15
    上一期   
    理解个人、 社会与文化--人类学田野民族志方法的探索与尝试之路
    赵旭东
    2020, 46(1):  1-16. 
    摘要 ( 1387 )   PDF (8704KB) ( 4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类学的田野民族志得重新返回到人的问题上来理解, 人是在社会与文化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互构中完成其波动性的生命历程的。 对人而言是波动性的存在, 对社会而言是一种结构化, 而对文化而言则是一种重构性。 人类学需要一种田野八式的扎实田野,同时也需要线索民族志的问题解决, 更需要与时俱进的微信民族志的新文化书写。中国人类学家在这方面必然大有可为。
    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时尚美学:访彭静莲教授
    向丽/问译, 彭静莲(Ching Lin PANG) I答
    2020, 46(1):  17-27. 
    摘要 ( 1406 )   PDF (9682KB) ( 3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时尚的建构机制既可以是新奇的、 反叛的, 也可以是传统的、 自然主义的。当代时尚逻辑具有将原本处于不同等级序列的风格交相杂揉的想象力和分配能力, 这恰恰见出了时尚的两副面孔和续密的双向运作机制。 在此意义上, 时尚问题就成为了时代与社会, 情感与想象的最富于魅力的一面镜像。 时尚的形成、 变化与符码转换紧密相联, 从符码到符码的转换是时尚、 艺术、 音乐和生活方式的转换, 其中必然包含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 在当代多元文化叠合、 杂揉与流动的语境中, 时尚作为情感与多重资本的融合, 将跨文化/多元文化、 审美制度、 审美认同、 审美资本、 审美治理、 文化遗产再生化、 生态美学等问题联结起来。 无疑地, 对于这些问题的阐释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与方法, 这也为审美人类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与挑战。
    天下田理--关于“田”的知识考古
    彭兆荣
    2020, 46(1):  28-34. 
    摘要 ( 1324 )   PDF (6569KB) ( 2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对于一个农业国家而言, 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概念, 因为, 中国 “ 道理” 之大者从 “ 田” 而来; “ 田理” 不仅涉及社稷国家的政治, 与传统社会认知、 伦理价值相通缀, 更关乎民生大计。 以 “ 田” 为切入口, 可“以透析我国一些重要领域与之历史关系, 确定今日“传统创新” 之基理。
    甘肃凉州达氏宗族的文化实践:“边汉社会”的又一类型及概念再思--兼与石峰教授讨论
    杜靖 , 李耕
    2020, 46(1):  35-48. 
    摘要 ( 1436 )   PDF (9858KB) ( 2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甘肃凉州达氏宗族的祖先是畏兀儿人,明初来自哈密。他们于明代中后期到清代初年在军事领域里取得了成功,并将这种成功作为一种社会资本兼象征资本投入到宗族建设中,使得宗族制度及其实践延伸到河西走廊,在那里创造了中心地区汉人移民边疆之外又一类型的"边汉社会”。宗族制度是汉人社会的一套符号表征系统,它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意味着被汉化的可能。达氏世系群通过军功与宗族建设,参与了帝国的边疆变成华夏或中华的历史叙事和过程。客观而言,宗族制度及其实践是军事之外的一个配套工程。宗族制度是汉人社会的核心特征,是判断边汉社会存在与否的关键。但作为一种文化,它又可以超越种族而生存和发展。
    物质性与虚空性--理解汉人民间宗教的两个向度
    石峰
    2020, 46(1):  49-58. 
    摘要 ( 1362 )   PDF (7744KB) ( 2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台湾学者林纬嫔宗教物质性研究的物质性视角, 以及日本学者大贯惠美子“零”能指理论的虚空性视角, 是反思物质性研究的依据。 利用这两种视角, 能更好地探究汉人社会民间宗教的全貌。 同样, 只有将物质性和虚空性同时作为观察的视角, 才能对社会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在人类社会研究中, 虚空性的研究更应强化。
    病捅叙事的人文特征及其利用路径探析--医患关系研究前沿报告
    王建新, 赵璇
    2020, 46(1):  59-66. 
    摘要 ( 1160 )   PDF (8392KB) ( 2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叙事医学在医患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推广, 业已成为医学人文研究的前沿课题。 科研人员在医疗现场参与观察, 在对医护及病患人员的深度访谈中采集记录口述信息, 将其规范化整理后, 形成能反映医患双方内心世界的叙事文本用于相关研究。 以往叙事文本的研究, 偏重对病患人员所反映情况的收集整理, 而对医患双方病痛叙事的人文特征的挖掘分析, 可以探索医患互动中话语转化可能带来的负面张力以及纠纷形成机制。 对病痛叙事的人文特征的全面认识和合理利用, 既能促进叙事医学的理论方法在医患关系研 究中发挥积极作用, 也能为相关医疗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对策咨询。 究中发挥积极作用, 也能为相关医疗管理制度建设提供对策咨询。
    “人与仁":传统中朕朕患关系的当代启示
    任杰慧
    2020, 46(1):  67-76. 
    摘要 ( 1331 )   PDF (8236KB) ( 2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百年以来传统中医的备受质疑,凸显文化自觉的重要性。传统中医医患关系中“以人为本、以仁爱之心对待患者”的诊冶方式和医德理念,对当今社会紧张的医患关系疏解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其继承和创新,既是中医在当代的发展机遇,也是解决中医困境的有效途径。中医的“文化扬弃“要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即一方面从传统中医文化中寻求价值,另一方面又要顺应新的时代要求。
    精神疾患的仪式治疗与文化调适机制--基于凉山彝族 “苏尼 “身心健康的人类学探究
    唐钱华
    2020, 46(1):  77-83. 
    摘要 ( 1254 )   PDF (8665KB) ( 2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萨满身心健康是萨满学最具争议的论题之一,四川凉山彝族尼“苏尼“身心健康案例能为此提供思考路径。"瓦萨那尼“病患阶段的准尼“苏尼“体现出癒症性附体障碍特征,成为尼“苏尼”具有自我疗治与文化调适双重意涵。从尼“瓦萨那"患者向尼“苏尼”转换与践行尼“苏尼"职责的系列仪式,是尼“苏尼”对尼“瓦萨舞尼”状态的控制、利用过程,具有自我疗治功效。通过与家支制度、祖灵信仰融合,尼“苏尼”的产生内化为社会结构中的合理因素与应对精神疾患的机制。
    美国“民族史学”发展历程:回溯、反思与展望
    刘海涛
    2020, 46(1):  84-98. 
    摘要 ( 1449 )   PDF (8436KB) ( 2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美国“民族史学”的发生发展,受到国家行为介入的深刻影响,从一个侧面体现了20世纪美国民族学人类学与历史学之间的“分合“关系,而文化和“他”成为不断发展演变的美国“民族史学”始终关注的主题。进入新世纪以来,前景光明、期待新的发展的美国“民族史学”表现出“多样化与集中化并存”的发展态势。对美国“民族史学”的发展演变进行总体回顾、反思和展望,对于推进美国“民族史学”的认知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国民族史学、历史人类学等相关学科建设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清时期傣、白族名混称的原因、影响及其辨识
    古永继
    2020, 46(1):  99-105. 
    摘要 ( 1585 )   PDF (8338KB) ( 2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明清时的俸族先民,被称百夷、白夷、焚夷、焚人、摆夷、摆衣等;白族先民,则有白人、焚人、焚夷、民家等称。而焚人、焚夷,在当时的文献记载中则有时指白族,有时指俸族,从而给后人了解、研究此时期的两族历史及相互关系造成了混乱和干扰。厘清明代大理白族学者李元阳在此事中的责任,从俸、白两族史料中择取各自代表性的特征作为比对标准,对于两者的分辨识别、消除族名混称的影响和乱象,具有重要的学木价值和意义。
    中国何以须要一个国族?
    周平
    2020, 46(1):  106-114. 
    摘要 ( 1610 )   PDF (8799KB) ( 2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 在中华现代国家构建的进程中一步步地凝聚成型,并在新中国成立时实现了与国家的结合, 从而完成了自身的构建并成为中国的国族。中华民族既有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特殊性, 但更蕴涵着人口国民化、 国民整体化等国族的一般机制, 体现出国族的一般性特征。 中华民族所蕴涵的人口国民化、 国民整体化等一系列机制的构建和成熟, 对古老中国向现代文明转型所必须的现代国家制度、 社会结构等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 发挥了根本性的影响。 中华民族成为了中华现代国家的基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国家发展目标的今天, 中华民族的地位和状况与国家发展的相关性又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 并关乎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 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 对于近代以来中国的不可或缺性, 是中国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表现。
    论康熙年问清朝与安南政治关系及边界问题
    段红云, 杨丽玉
    2020, 46(1):  115-125. 
    摘要 ( 1592 )   PDF (9504KB) ( 4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康熙年间是清朝与安南政治关系及边界问题处理的重大转型时期。 一 方面, 清朝在康熙年间完成了与安南关系从 “不拒黎, 亦不弃莫 " 的 “ 双重承认" , 向与中兴黎 朝建立一元政治关系的转变; 另 一 方面, 康熙时期清朝与安南在处理 ” 三坰之争” 和那窝村之争的过程中, 已经表现出了更加清晰的疆域观念和主权意识, 整个康熙时期疆域观念的转变和对边界问题的处理, 推动了中国古代疆域的最终定型, 以及中国传统疆域向近现代主权国家疆域的转型。
    海洋法公约“历史性”话语体系及其南海历史权利认知意义
    宋培军
    2020, 46(1):  126-139. 
    摘要 ( 1372 )   PDF (9517KB) ( 2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联合国文件和国际判例中, 大致而言, 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是主权程度递减的海洋区域范畴, “历史性海湾”“历史性水域”“历史性所有权”“历史性权利” 则是递增包含关系的 “ 历史性 (historic) " 话语体系。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 仅仅使用了“历史性海湾 “历史性所有权两个概念。“历史性海湾“一词, 早在英美北大西洋海岸渔业案判词中已经出现, 但当时存在很大争议, 美国海湾就不被认为是 “ 历史性海湾" , 而是 “ 历史海湾"。当这一概念被应用于中美洲丰塞卡湾时, “历史性” 是包含西班牙独占该湾的近代殖民历史在内的。 中国对南海的历史权利主张,“也要像美国的民族国家肇造那样, 把南海界定为历史水域, 进而注意剔除 历史性” 话语的近代殖民历史的一面。 南海九段线的首要内涵是 “国家军事战略前沿底线”,这是“历史中国“ 内历史疆域、外历史性版图的疆域—版图结构决定的, 重塑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性国家在 “一带一路” 起点上负责任大国的新时代形象, 也要肇基于此。
    能源命运共同体: 全球能源治理的中国方案
    朱雄关
    2020, 46(1):  140-148. 
    摘要 ( 3436 )   PDF (9358KB) ( 5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世界格局发生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判断, 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为解决全球问题, 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提供了 “中国方案 "。构建能源命运共同体不仅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内容, 也是推动全球能源治理体系重构的重要举措。 因此, 通过构建能源命运共同体来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能源供需格局、互利共嬴的能源合作关系、绿色环保的能源发展方式、普适高效的能源治理体系, 对深化国际能源合作, 维护全球共同安全、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都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能源命运共同体, 需要世界各国树立命运与共的合作新理念, 坚持低碳环保的发展新路径, 构建能源开发利用的新网络, 同舟共济、精诚合作, 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互利共嬴、共同繁荣的全球能源治理新体系。
    时空之流的个人记忆--冯友兰、 金岳霖、 钱穆以西南联大为中心的回忆录
    杨绍军
    2020, 46(1):  149-157. 
    摘要 ( 1532 )   PDF (8354KB) ( 2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20世纪80年代,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刘培育主编《全岳霖的回忆与 回忆金岳霖》、钱穆《师友杂忆》等回忆录相继出版。 这些回忆录对西南联大的历史和人 事进行了集中回忆, 也对西南联大的人际交往和学术研究进行了重现, 用文学表达的方式建构了作为 镜像” 的西南联大。 在一定程度上, 他们的回忆录不仅丰富了中国当代文 学的表达空间, 也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 “ 西南联大热" , 彰显了西南联大在中国现代文化史、高等教育史上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论“八卦”的特征和社交、情感功能
    谭光辉
    2020, 46(1):  158-164. 
    摘要 ( 1850 )   PDF (8022KB) ( 3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八卦”主要指通过非官方或非公共渠道传播的、未被解释社群公认为意义严肃的、传播者对传播内容不承担责任的、与事实有一定关系的语言叙述文本。“八卦”是民间的、趣味性的、不严肃的、不负责的、个人化的、与事实有关的。“八卦”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因生存需要而形成语言、文化、价值观等要素之必需, 对于人类社群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能够积极反映社会生活和调节行为, 甚至影响政治。 八卦 " 具有非公共性、非虚构性、他指性等特征, 可以创造、转移情感, 而且可以深深地影响情感的生成, 改变注意的方向, 实现对情感的调节, 从而做出有利于生存的应对。 无论现代交际方式如何迅捷、方便, 人类仍然需要面对面的交流、 “ 八卦 " , 荻得和交换更为真实的情感和信息, 以应对渐趋异化的社交形态给人类带来的情感危机。
    马克思的哲学在何种意义上是一种先验政治美学?--兼与张盾先生商榷
    李金辉, 王 旗
    2020, 46(1):  165-172. 
    摘要 ( 1311 )   PDF (8196KB) ( 2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先验政治美学是对政治和美学的先验存在论理解, 它掏空了政治和美学的认识论内涵和经验内容,对它们做了先验抽象化和形式化的处理, 进而使它们的科学概念哲 学化。 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性的理论建构, 重构出一种关于最美存在、 最美城邦和最美人性的存在论知识。这种知识本质上是作为纯粹理论的思辨形而上学。先验政治美学的方法论是形而上学的、 二元论的, 哲学立场是客观唯心主义的。 马克思在其哲学发展过程中,有过人本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可以挖掘出一种先验政治美学。 但是, 在马克思建立了自己的实践的唯物主义方法论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之后, 马克思就超出了这种理解。 此后, 马克思的哲学表现为批判的革命理论, 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 在哲学立场上,马克思的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在方法论上, 是历史的、 辩证的。 对 马克思哲学做先验政治美学的理解, 无论是在方法论还是世界观上都是不得要领的, 这只有通过唯心主义的颠倒和形而上学的思辨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