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4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8-09-15
    论文
    从布迪厄实践与资本理论看当代白族的“拟亲属”关系发展
    马腾嶽
    2018, 44(5):  1-10. 
    摘要 ( 2119 )   PDF (615KB) ( 8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寄名亲家”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甸北白族村落一项传统但不普遍的习俗,不同家族藉由“打干亲”方式建立联系,发展出拟亲属(fictivekinship)关系。在当地,生计模式从传统农业社会模式向以银铜手工艺、旅游业等为主的商业社会模式快速转型,白族人施行“寄名亲家”的比例在代际间呈倍数增长。目前,当地白族20岁以下人口中,95%具有拟亲属尊长。“寄名亲家”成为村落间的普遍习俗。作为人类学亲属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不同文化的人群建立“拟亲属”关系的对象、方式与目的意义,常有着极大的差异。就鹤庆甸北白族的“寄名亲家”而言,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无法适用此一现象,而布迪厄的“实践”与“资本”理论则是更为有效的分析工具。当代“寄名亲家”习俗,已成为当地白族人适应生计模式变迁,累积社会资本,并与当地年龄组织互补的一项策略工具。
    传说文本与历史记忆:明清时期洱海地区白族的族群认同及其历史变迁
    刘灵坪
    2018, 44(5):  11-21. 
    摘要 ( 2136 )   PDF (736KB) ( 10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代人类学、民族学的族群研究理论已揭示出族群身份认同在族群形成中的关键作用。在今天云南白族的形成过程中,其所具有的稳定自我认同的族群历史过程,并非止步于南诏与大理国时期,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变化。13世纪以降,随着国家力量的深入,洱海地区的白族知识精英对祖源的追溯,经历了从认祖于九隆到追祖于南京应天府的转变。与此同时,遵循着白人上层最初的九隆祖源,在白族准精英引领下的民间社会,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白”的认同。自清末民初起,白人认同内部的这一张力由于其上层集体身份意识向“白人”认同的回归而趋于消解。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之前,白族已经成为具有稳定自我认同的自觉的族群。
    勐、曼陀罗与大一统中国:滇西耿马土司的“国家化”研究
    龙晓燕
    2018, 44(5):  22-33. 
    摘要 ( 1753 )   PDF (703KB) ( 12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的文化体系有不同的国家观念及国家实践。基于地理环境,傣泰社会发展出以地方主义为中心的勐的政治制度以及围绕着勐形成的国家观念。勐具有内在的分散性和分化性特点。耿马土司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既是以木邦、勐卯为中心的傣族各勐分化、竞争的结果,同时也离不开缅甸曼陀罗国家和元明清大一统王朝国家在这一区域的扩张。耿马处于缅甸曼陀罗的最外圈,只有在缅甸出现卡里斯玛似的君王时,才短期将其纳入缅甸王圈,不过此过程却为耿马带来了佛教信仰,并因此强化了统治者的精神权威。明清大一统王朝的土司制度则是“因俗而治”,在适应傣族勐制的同时,也通过设府派官、分而治之以及控制土司承袭制度来改造以勐为核心的政治制度进而改造其国家观念。分散、层级的权力趋于集中,大一统国家的观念在耿马逐渐确立起来,大一统国家逐渐成为耿马土司认可的唯一政治权威。
    家庭的民族特征与藏族大学生的高中学业成就
    陈彬莉,陈进
    2018, 44(5):  34-41. 
    摘要 ( 2105 )   PDF (503KB) ( 6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学业成就对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祖国现代化事业与拓展个人发展机会有着重要影响,也是21世纪国家民族教育政策关注的重点之一。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学业成就差异,通常存在“文化差异”与“结构性因素”两种解释路径。以来自于藏族家庭的孩子为例,其高考成绩明显低于来自汉族家庭的孩子;相比社会阶层、城乡等结构性因素,家庭的民族身份与藏族大学生高考分数之间有显著关联。家庭民族身份反映了学生家庭的民族(相关的)文化特征,通过显性(比如汉藏语言能力)和隐性(比如对现代学校教育的认知)等多种路径,对子女的学业成就产生影响。因此,今后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和少数民族高端人才培养方面,需要关注民族文化差异的影响。应加强藏族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提高他们数理化学科的成绩,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高考成绩和拓展他们的就业空间。
    情感与人类学关系的三个维度
    张有春
    2018, 44(5):  42-49. 
    摘要 ( 2358 )   PDF (543KB) ( 8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70年代,情感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被纳入人类学的学科视野,情感人类学正式成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然而,情感之于人类学的意义,绝不限于成为一个新的研究主题或了解文化的又一个切入点。作为一种具有认识潜力的方法,情感体验正在推动人类学方法论的反思与更新。而对于田野过程中人类学学者自身情感状态的呈现与反思,也成为深化人类学表述的实验民族志方向之一。这三种维度一道,构成了当今人类学与情感错综复杂的关系,极大地改变着人类学的知识图景。
    丧葬仪式与情感表达:西方表述与中国经验
    孙璞玉
    2018, 44(5):  50-56. 
    摘要 ( 1928 )   PDF (506KB) ( 9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丧葬仪式是人类学经典主题之一,是考察不同族群社会运作、宗教信仰、生死观等社会文化议题的重要切入点。同时,死亡所引发的恐惧、悲痛、虚无感等各种社会及个人情感,也为人类学研究情感提供了良机。西方对这一主题的研究围绕着多样性与强制性两个方面,这同中国研究领域内关于正统信仰的争论相呼应,揭示出西方研究者的立论基石为现代自我观念。由此也表明,将中国丧葬仪式中的情感表达重新问题化,需要其他路径。
    文本再现、空间表演与旅游演艺生产者的地方性建构
    陈志钢
    2018, 44(5):  57-64. 
    摘要 ( 2115 )   PDF (564KB) ( 9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旅游演艺是重新赋魅于地方的全球化代码,也是旅游演艺生产者地方性认知的文本再现。从其生产过程来看,剧创者通过对文本的地方性想象以及在地采风实践中完成对地方性的建构,而表演者则在对剧本的地方性想象、舞台上的空间表演以及日常的生活实践,实现对地方性的建构。文本、表演及地方在旅游演艺生产者的建构中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地方图景。此中,对演艺生产者如何建构地方性,文本再现与空间表演如何作用于演艺生产者的地方性建构的阐释与回应,将为“地方的再认识”、城市文化建设与城市营销等,提供有力的理论参照。
    洁净与秩序———从斐济田村的清洁运动谈起
    和文臻
    2018, 44(5):  65-72. 
    摘要 ( 1747 )   PDF (545KB) ( 6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蕴含道德情感色彩的概念与表征———清洁,在当地人的话语和实践中被形塑。在斐济田村清洁相关观念及其实践的表述和呈现中,彰显出当地人在洁净和肮脏认知上的分歧和共识,以及与秩序生活间的关系。清洁和污秽不仅是分类体系的表征,也被理解为一个过程,一个分类体系在历史进程中被不同力量形塑和建构的过程。群体间不同个体对既有分类体系理解的差异,部分源于个体参与的地方权力竞争。权力竞争引发既有社会结构和秩序格局的变动和失衡,而社会秩序动态平衡的实现,又有赖于群体成员深层认同的表述和道德共识的达成。
    维护国家统一与促进边疆发展:边疆危局下格桑泽仁康区治理思想再认识
    周智生
    2018, 44(5):  73-83. 
    摘要 ( 1619 )   PDF (721KB) ( 7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格桑泽仁是民国时期康区著名精英人物,其在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前提下多向度探索切合时代特点和乡土传统的边疆治理思想,充分体现了一个爱国、爱乡的民族精英在边疆危机下主动为国分忧的时代担当和家国情怀。其中所蕴含的边疆政治建设须以维护国家主导为首要、结合地方实际培育边疆人的参与能力、边疆省际边缘区治理开发须重视整体联动等治理方略,为国家加强治边与促进乡土发展间的有序结合,提供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借鉴和参考。
    从民族精神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与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价值
    马俊毅
    2018, 44(5):  84-94. 
    摘要 ( 2189 )   PDF (615KB) ( 6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概念和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价值。“一带一路”的经贸合作倡议践行了这一理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所包涵的全球治理价值及逻辑包括:中国哲学与政治文化中“推己及人”“己欲达则达人”的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中国道路与智慧,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中国新时代的共同体精神与软实力体现为自信、包容、开放、平等、团结、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促团结,其对内为民族精神共同体,对外表现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从民族精神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主张尊重他国文化与政治制度、平等正义、互惠互利、协同发展,实现相关国家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准则和全球治理价值。依托“一带一路”,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价值将对全球治理产生重大的推动意义。
    中华民族何以是一个:顾颉刚中华民族理论新解
    曹为
    2018, 44(5):  95-105. 
    摘要 ( 2046 )   PDF (623KB) ( 9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39年2月,顾颉刚发表名文《中华民族是一个》。此文既非应景的时务策,也非完全成熟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篇承前启后的理论提纲。事实上,关于中华民族的理论思考,贯穿顾颉刚的整个学术生涯。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中华民族理论的基本逻辑是旧“一”向新“一”的进步。30年代,其理论逻辑转向“多”与“一”的协调。40年代后,顾颉刚试图将上述两个逻辑调和起来,以进步观念阐明中华民族斗争融合的历史过程,并赋予此历史过程以一种共同生活结构,在打破陈腐的华夷之辩同时,防止政治体量的减损。尽管顾颉刚最终没能建构出体系完备的中华民族理论,但他对中华民族理论的历史逻辑和政治属性皆有深入研究。
    论边疆治理的比较研究
    白利友
    2018, 44(5):  106-113. 
    摘要 ( 2049 )   PDF (475KB) ( 6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政治学是最早提出边疆治理概念并深耕边疆治理研究领域的学科。目前中国的边疆治理研究,仍面临着创新研究方法、开拓研究领域和激发新的知识增长点等问题。比较研究方法是政治学的经典研究方法之一,将这一方法引入边疆治理研究而形成的研究领域即“比较边疆治理”。但要使“比较边疆治理”成为较具活力和贡献力的领域,不仅需厘清比较的基本逻辑,把握研究的主要论域,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比较研究的维度。而在全球化时代,国家要有效谋划好边疆和边疆治理,更应重视和加强边疆治理的国别比较。其中,大国的边疆统合、强国的边疆战略、邻国的边疆政策及小国的边疆经营尤其值得关注。
    乡村“混混”介入的基层治理生态
    陈柏峰
    2018, 44(5):  114-127. 
    摘要 ( 2162 )   PDF (682KB) ( 65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有利益的村庄就会有乡村“混混”的身影,乡村“混混”积极介入乡村治理事务,型塑着基层治理生态。在富有矿藏的资源型村庄,对资源垄断利益的维持往往需要暴力,乡村“混混”通过滋扰和压制来参与利益分配。在城郊村庄,征地拆迁涉及各种重要利益,“混混”以暴力和暴力威胁为基础,对“钉子户”形成压力,采取各种边缘或非法手段参与利益博弈。在一些传统农业型村庄,自上而下的各种项目投入落地,项目的争取、实施、推进过程,“混混”都可以参与其中,分享利益。“混混”介入乡村治理,形式上发生在市场和社会领域,政府处于超然位置,可以规避直接的责任。基层政府容忍或利用“混混”参与基层治理,源于行政体制内上下级之间责、权、利分配不对称背景下的“制度创新”需要。基层治理生态的改善,需要从多方面着力。
    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户结构及变动分析———以1982年以来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
    王跃生
    2018, 44(5):  128-138. 
    摘要 ( 1908 )   PDF (815KB) ( 5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1982年以来4次人口普查数据所作研究发现:农村30岁及以上大龄未婚男性在核心家户生活比例最大,其次为单人户,再次为直系家户。父母是大龄未婚者组成核心家户和直系家户的主要关系资源。兄弟等旁系亲属与其组成共同生活单位的比例随时间后移大幅度降低。大龄未婚男性在主要家户中的构成有较显著的年龄差异。在30岁、35岁青年组,其与父母组成的核心家户、直系家户占多数;40~50岁组中年阶段,单独生活比例增加,与直系和旁系亲属生活仍占多数;至55岁以上组,单独生活逐渐成为主流。多数老年未婚男性在4个时期以独居为主,2000年后更出现增长趋向,这需要社会保障和福利机构采取切实措施给予其必要的生活协助。
    民俗书写的权力与权力实践
    万建中
    2018, 44(5):  139-145. 
    摘要 ( 2046 )   PDF (491KB) ( 50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长期以来,民俗学者一直在从事单向度的民俗书写,忽视了当地人参与民俗书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且视之为理所当然,对此等状况缺乏应有的反思。正规的学科训练和所拥有的理论素养,给予了民俗学者的话语霸权和独白式书写的合法性,而民间和上层两种知识体系的二元对立,成为书写权力结构构筑的基础。民俗之“民”既是俗的主体,也应该是民俗书写的主体。书写权力回归民间,搭建民主、平等、公正的民俗书写平台,出产交流的、对话的、共享的民俗志,是推动民俗学学科步入新时代的革命性举措。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中的女性意识及其传承价值
    董秀团
    2018, 44(5):  146-152. 
    摘要 ( 2450 )   PDF (514KB) ( 9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云南少数民族神话中蕴含着突出的女性意识,关于女性在创世、感生、文化创造等各方面业绩的神圣叙事,充分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尊重女性的原初观念。这种文化传统中原初的女性意识,与西方社会中历经男权压制后才产生的女性主义觉醒有所不同,是人类知识积累中更为可贵的经验。云南少数民族神话中的女性意识,在当代少数民族口头传统的传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当下社会和谐两性文化的构建,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
    论精准劳动法治———以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解决为中心
    穆随心
    2018, 44(5):  153-161. 
    摘要 ( 2061 )   PDF (523KB) ( 6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精准劳动法治的实质,在于寻求作为劳动法治顶层设计的两大元素—管制与自治之间的最佳契合点。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构成、就业方式、就业的市场性质以及就业的企业形态等方面,均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对此矛盾及其劳动法治精准化要求认识不足,成为引发管制与自治法律失衡与劳动法治精准化缺失的重要原因。应对的思路是,以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的解决为中心,在劳动力市场基础和专项劳动法治建设中,寻求管制与自治之间的最佳契合点,藉此实现精准劳动法治,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
    批判的批判: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超限”内蕴
    雷龙乾
    2018, 44(5):  162-172. 
    摘要 ( 1767 )   PDF (562KB) ( 5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彻底的实践哲学,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域限”的疑惧,主要是出于对马克思关于“自然优先性”表述的语境误解、出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实践性”的概念误解、出于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哲学观内涵的误解。只有上升到哲学观的认识高度,对这些误解予以针对性分析,才会破除疑惧,坚定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理论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