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42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6-01-15
    论文
    再论中华民族建设
    周 平
    2016, 6(1):  1. 
    摘要 ( 1292 )   PDF (501KB) ( 6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华民族的构建,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留下的重要遗产。中华民族形成以后,便成为中华现代国家的基石和当代中国最为重要的社会政治资源,在国家的统一、稳定和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中华民族内部却不是均质化的,而是结构化的。中华民族具有突出的结构性特征。因此,随着组成中华民族的各个群体被定义为“民族”并朝着民族的方向不断发展,中华民族本身却逐渐地虚拟化了,并面临着被解构的风险。这与中华民族在国家统一、稳定和发展以及实现中国梦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发挥的基础性作用是相互矛盾的。解决这个“应有”与“现有”的根本性矛盾的惟一途径,便是加强中华民族建设,促进中华民族的巩固、发展和一体化。中华民族建设是一项伟大的社会政治工程,既要从长计议,又必须抓住有利的历史时机而迅速采取行动,尽快在总体谋划的基础上着力推进。
    中国乡村人类学重要的学术遗产研究路径与问题
    庄孔韶
    2016, 6(1):  9. 
    摘要 ( 1193 )   PDF (492KB) ( 7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察20世纪40年代的人类学作品,可以看到中国乡村人类学不尽相同的研究思路。我们不一定能对今日的问题作出答案,却能找到乡村人类学研究不同的、然而又相关的路径,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思考,昔日问题的线索何以延续到今日?
    从一本学术著作带动金翼黄村建设新模式
    王剑利, 宋雷鸣
    2016, 6(1):  15. 
    摘要 ( 1215 )   PDF (377KB) ( 6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林耀华先生的人类学名著《金翼》取自福建古田县黄村的生活,今天,中国人类学和继续教育专家跨学科合作,正在推动福建省古田县“金翼”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 探索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使当地新农村建设不仅仅限于新房子、新街道的建设,而是如何透过一本人类学著作的文化理念转换和农民终身教育的社会实践,开启地方发展选择的一种新模式。
    一带一路观念对人类学文明研究的新拓展
    赵旭东
    2016, 6(1):  18. 
    摘要 ( 1173 )   PDF (536KB) ( 60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明互动的机制并非受到文明核心区画地为牢一般的自我疆域界限的限制。文明的观念在这个意义上又重新进入到今天人类学家的视野之中,由此而使我们有机会把原来一种定点民族志的田野研究,放置到诸多形式的通道、流域、走廊以及道路的更为广阔的文明互动与流变的形成轨迹之中去考察,这便成为今日人类学视野新拓展的当务之急。需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做一种人类学的文明俯瞰,而非局限于传统人类学民族志所曾经训导我们的如何用匍匐于地上的眼光狭小的人类学。需要有与时俱进的胸怀去构建起真正人类学意义上的“一带一路”,从一种文明的关怀上去看待我们的人类学所一直孜孜以求的社会、个人与文化的那些复杂性的关系。这是人类学拓展新的研究空间之所需。
    人类学批评与当代艺术人类学的问题阈
    向 丽
    2016, 6(1):  26. 
    摘要 ( 1161 )   PDF (595KB) ( 7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类学批评既是当代人类学研究范式转型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人类学展现其重构现实生活关系之能力的重要维度。人类学批评主要从“意识形态批评”和“日常生活批评”两个基本向度展开实践,为自由而多元的声音敞开诸种可能性。在走向反思的历程中,艺术人类学如何秉承人类学批评的传统,对于如何理解艺术|如何发掘艺术的地方性审美经验及其价值意义|如何理解和阐释文化交流中的艺术|如何考察和把握当代艺术的多元存在样态及其审美抵抗方式等问题,做出更富于智慧的解读与展演,从而真正开启了艺术人类学的诗学与政治学两个维度,无疑是当代艺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向度。
    走向文化批评的美学 — —审美人类学的特征问题与当代发展
    曹成竹
    2016, 6(1):  35. 
    摘要 ( 1150 )   PDF (452KB) ( 6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综合中国的现实经验和西方审美人类学的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当我们试图以“审美”为视角切入当代社会的文化问题时,需要用更加开放的态度扩展“人类学”的关注领域,使审美人类学走出学科地位边缘化和研究对象边缘化的局限,成为兼具实证基础,又有广泛适用性的“文化批评”美学。应当在“文化批评”的启发下,从具体概念范畴层面加强理论建设,在研究对象方面拓宽视野,使理论进一步占据学术主流,使研究更加有效地直面社会现实。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民族艺术际遇
    罗 瑛
    2016, 6(1):  40. 
    摘要 ( 1136 )   PDF (485KB) ( 5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视觉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成为极为重要的知识场域,它对世界观图像、物质与非物质意义及权力等作了阐释和调节。民族艺术在视觉文化语境中,是民族传统图像与现代性想象互动的视觉呈现。民族艺术的生产传播和展示,越来越脱离地域化和族群环境,且受到大众视觉接受和大众娱乐消费的深层次影响,其今天的生存发展形态与传统乡土民俗社会的生发产生了现代性冲突。民族艺术所建构的族群景观和图像于现实而言是一种视觉幻想,这无疑加重了族群成员思想情感、身份识别上的认同危机,因此,民族艺术的重构和发展将是一个重要议题。
    中美医学化个案比较研究 — —以网络成瘾和多动症为例
    韩俊红
    2016, 6(1):  45. 
    摘要 ( 1159 )   PDF (500KB) ( 6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业化社会一向被认为是医学化的沃土。美国多动症的医学化扩展过程,是西方工业化国家越轨行为医学化的典型案例,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医学化,则是发生在中国的典型案例。基于上述两个典型案例的比较研究,不难看出医学化作为一种社会进程,拥有着跨文化的渗透能力。两个典型个案的社会文化背景迥异,并且存在着医学化程度上的显著差别, 但二者医学化背后,有着共同的社会病理学基础,即复杂社会问题的个体化归因。医学化的社会后果极其复杂,如何平衡医学化与去医学化之间的张力,是21世纪全球社会共同面临的艰巨挑战。
    论民族志文本的中国价值
    徐黎丽, 孙秀君
    2016, 6(1):  51. 
    摘要 ( 1398 )   PDF (512KB) ( 6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人将“Ethnography”翻译为民族志,主要是因为这种写作文本与中国古代文本中的志书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中国民族志与西方民族志相比,经历了模仿、本土化和走出去三个阶段,目前走在继续积累资料、国内外比较分析、理论与问题结合的路上。民族志文本的中国价值表现在五个方面:基层视野不可或缺|通过文本记录中国基层各族民众生活的地方性知识体系并保护传承下去|反映中国当代基层各族民众生活的困难及困难中隐藏的问题|比较分析国内、国外民族志个案和理论观点,形成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将对策不断提升为适应中国国情的民族理论。
    中缅边境勐龙镇缅甸籍僧侣的策略性生存与地方性管理调适
    张振伟, 高 景
    2016, 6(1):  58. 
    摘要 ( 1171 )   PDF (537KB) ( 5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南传佛教地区缅甸籍僧侣的非法跨境流动及居留,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现有的边境管理政策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还有待完善。根源于传统宗教文化内容的拜义父义母这一拟制亲属关系,被信众与缅甸籍僧侣重新运用,为缅甸籍僧侣的社会融入及针对他们的管理提供了有效途径,进而为边境地区境外人员的管理制度调适提供了地方性经验。
    近代康区移民垦殖研究
    朱映占, 曾 亮
    2016, 6(1):  64. 
    摘要 ( 1157 )   PDF (527KB) ( 6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代以来,政府移民康区垦殖的倡议、计划和实践,既是中国传统移民实边政策的延续,也是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一项举措,还是土地使用方式转变的一次探索。与此同时,迫于生计或响应政府的号召,民间也有个体和团体加入到康区移民垦殖的活动中。政府和民间的垦殖活动,一同为近代康区社会带来了诸多影响。
    试论武陵记仡僚之称
    赵永忠, 丁娅平
    2016, 6(1):  70. 
    摘要 ( 1357 )   PDF (448KB) ( 6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有部分学者认为,“仡僚”最早记载于黄闵《武陵记》,并有引文为证,但都未注明出处。梳理这些未注明出处的观点和引文,最早的是田曙岚先生,田先生也说他读过黄闵《武陵记》,但田先生也没有注明他读的是来自何处的黄闵《武陵记》。其他有这一主张的学者很可能是受到了田先生的影响。但仔细核对目前能找到的《武陵记》,其中并没有“仡僚”或者近音异写词,说明“仡僚”之称最早未必始于黄闵《武陵记》。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对《路史》和吕思勉《先秦史》有关“犵獠”记载的误读所造成的。
    优惠照顾理论范式下的单行条例功能
    沈寿文
    2016, 6(1):  75. 
    摘要 ( 1220 )   PDF (402KB) ( 5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单行条例制定的法律依据和事实基础看,单行条例在内容上并不是(至少主要不是)用以展现民族自治地方“民族”特色的特殊法规。在“优惠照顾理论”范式下,自治区和自治县单行条例的功能集中体现了“优惠照顾”目标,而自治州行使单行条例制定权,正是填补自治州在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修正前,没有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制定权的缺陷|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修改是自治州单行条例功能发生变迁的重要转折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的上级国家机关 ——一种规范主义进路
    郑 毅
    2016, 6(1):  80. 
    摘要 ( 1204 )   PDF (577KB) ( 9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上级国家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时重要的履行配合职能、承担配合责任的主体,但学界目前对于该概念的内涵理解并不明晰,导致许多理论、立法和实践问题解决不畅。基于对相关法律的规范分析可知,“上级国家机关”实际上包括民族自治地方上级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三类机关。由此,在特定情况下对“上级国家机关”的具体指向加以判定,就能够解决其与自治权、条块结构以及宪法和法律中“国家”等相关概念的关系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再生一个城市一孩育龄人群的年龄结构与生育意愿
    风笑天, 李 芬
    2016, 6(1):  88. 
    摘要 ( 1260 )   PDF (548KB) ( 7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全面二孩”的政策背景,利用对全国12个城市5297名一孩育龄人群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双独、单独、双非三类不同政策属性一孩育龄女性的规模、年龄结构和生育意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类一孩育龄女性的比重分别接近10%、25%和70%|三者的年龄结构呈现出前二者相对年轻、后者相对年长的特点。而三者的再生育意愿相差不大,希望生育二孩的比例均在40%~50%之间。结合三者年龄分布与生育意愿的分析结果,研究提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高龄孕产妇的比例可能有较大幅度的上升,社会应提前做好相应准备。
    嵌入的多重面向——发展主义的危机与回应
    黄志辉
    2016, 6(1):  96. 
    摘要 ( 1257 )   PDF (565KB) ( 8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跨越式发展”“参与式发展”等发展主义语境中,中国的乡村社会与民族地区出现了诸多发展主义的危机。这些危机均是以经济发展作为惟一目标而导致的“脱嵌”危机。而在当前构建巨型区域社会的发展战略下,亟须一种具有整合力的视野去回应这些“脱嵌”危机。由于波兰尼的“嵌入”理论具有丰富的理论面向,能够涵盖空间、社会、经济、政治、历史等方面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嵌入式发展”模式,不仅能够规避诸如“跨越式发展”“参与式发展”的内在缺陷,而且能够良好地回应当代发展主义的危机。
    旅游参与对少数民族两性家庭分工的影响— — 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孙九霞, 廖婧琳
    2016, 6(1):  105. 
    摘要 ( 1205 )   PDF (488KB) ( 8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家务劳动与两性就业,一直是女性主义学者考察两性平等的核心内容。旅游经济在西江千户苗寨的发展,使当地参与旅游服务的家庭中两性所承担的家务劳动发生了变化,女性家务劳动的参与份额在下降,两性在家庭内的地位渐趋平等。女性在旅游中获得的经济资源,加上技术的进步、性别平等理念的出现及女性时间意识的觉醒,使当地女性具备与丈夫进行家务协商的能力,形塑了多元的家务分工模式。
    再议中国隅隈边界
    彭兆荣
    2016, 6(1):  111. 
    摘要 ( 1304 )   PDF (751KB) ( 6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代以降,“中国”一直是学术界重新讨论、反思、辨析的“老而新”的概念,特别是如何定位“中国”的边界。西方“民族国家”(nation-state)有主权、领土、边界的现代国家强烈地撞击着“天下中国”之无际有疆(界)王朝形制,是为一。中华传统素以“农正”(农政)为本、为源,“乡土中国”成了共识性概念。“游牧”历史性地被“污名”、被忽略、被失忆,也因此被区隔于“汉族中国”之外,是为二。地理的多重指喻,将“中国西部”历史性地裂化为“中国/西域”的二元对峙结构之中。“游牧”的本义只是顺应自然环境的生计方式,由此演化出的“游牧文明”,她一直是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组成部分,是为三。研究表明,以传统的“农耕”“乡土”定位“中国”不妥,当以“农耕﹢游牧”定位之,也因此化解了一些历史的难题。
    国家性建设与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政治整合— — 路径设计的反思
    常士訚
    2016, 6(1):  120. 
    摘要 ( 1139 )   PDF (529KB) ( 5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政治整合是当代多民族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政治整合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而就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当代学者在此问题上进行了不同的探讨,主要存在两大方面:制度路径和国家性路径。就前者而言,涉及威权主义政治整合和民主政治整合路径|就后者而言,主要涉及国家的合法性、治理能力和重叠共识的形成与引力作用。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不仅需要制度建构,更重要的是要有国家建设。也就是多民族国家在制度建构的同时,要从国家性,也即国家能力和内涵性关系建构上夯实制度存在的基础,从而保证国家的政治整合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多民族发展中国家加强国家建设,并不是否定民主建设。国家性建设只有和民主建设结合起来,多民族国家的国家性才能获得更为坚实的基础。
    世俗主义与印尼国家整合— — 以苏加诺苏哈托时期为例
    付海梅
    2016, 6(1):  127. 
    摘要 ( 1491 )   PDF (474KB) ( 8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尼并没有立伊斯兰教为国教,而是选择成为了一个世俗国家。社会的多元性和异质性,决定了印尼不可能走上信奉单一宗教的伊斯兰国家;温和的印尼伊斯兰教、分裂的伊斯兰教派及世俗民族主义的领导地位,使世俗印尼成为可能。印尼独立后,确立“潘查希拉”(又称“建国五基”,即信仰神道、人道主义、民族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公正)为建国基础,并在压制伊斯兰势力的基础上,实现了精英重组;苏哈托政府上台后,大力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极大地促进了印尼国家整合。印尼的国家整合对于后发多民族国家有诸多启示作用,如正确选择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性、政府政策对民族关系的互动以及威权主义对国家整合的重要作用等。
    利益集团影响政策执行的行为研究基于互动的视角
    龚宏龄
    2016, 6(1):  132. 
    摘要 ( 1322 )   PDF (399KB) ( 77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公共政策实践中, 政策目标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方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调适和互动, 其中那些结成利益集团、 联合起来采取行动的人, 对政策执行过程及其效能的影响尤为明显。 利益集团以公权力领域、 市场领域和公共舆论领域为平台, 通过各种方式与政策执行方展开互动, 对政策执行施加压力。 这些施压活动给政策执行带来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 因此, 有必要结合其活动规律加以规制, 以优化政策执行过程, 提高公共政策效能。
    地方治理中基层组织的权能配置
    方 雷, 卢 征
    2016, 6(1):  136. 
    摘要 ( 1142 )   PDF (413KB) ( 5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我国当前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基层组织不合理的权能配置严重影响了地方政治发展。依据现代地方治理的要求,必须完善以“县级政府—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组织”为主体的基层组织结构,并给予明确的职能定位。确立县级政府为指导与监督中心,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为管理与建设中心,社区组织为自治与服务中心,在权力来源、权力结构、权力功能、权力限度4个维度上,对基层组织之间现有的权力配置进行创新性建设,同时辅以政治生态环境建设,推动我国城镇化深入发展,实现地方治理目标。
    社会资本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治理秩序困境与能力创新
    王义保, 李 宁
    2016, 6(1):  141. 
    摘要 ( 1310 )   PDF (477KB) ( 6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世纪以来,由城镇化引发的乡村治理结构变迁,对于农村社区治理秩序构成了严重冲击。传统农村基层治理在向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秩序转型过程中陷入失序危机,呈现出社区治理机制封闭化、治理角色重叠化以及治理身份复杂化等多重治理挑战。从社会资本视角审视,差序格局瓦解引发社会关系网络错乱,人口异质化引致社会信任普遍衰退,个体行为规范变更导致社会规范体系断裂,这些都是造成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失序的重要因素。融合型秩序是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内容,国家需要以重构社会信任关系、复建社会共识性规范以及修缮社会关系网络为主线,达成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型治理。
    试论中国古代近海市场
    林文勋, 廖伊婕, 张锦鹏
    2016, 6(1):  147. 
    摘要 ( 1306 )   PDF (490KB) ( 5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古代近海市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市场。 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区位和市场特征的区域市场, 近海市场形成于唐宋, 明清时期, 其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近海市场是一个兼具海洋与内陆的区域市场, 它以对外贸易为支撑, 是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在21世纪的今天,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 近海市场具有经济上和政治上的重要战略意义。
    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
    孙洪升, 宋一淼
    2016, 6(1):  152. 
    摘要 ( 1916 )   PDF (548KB) ( 8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司马迁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他不仅在史学、文学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经济思想领域亦有独特见解。他十分重视社会经济问题,在《史记》中专辟《平准书》和《货殖列传》来关注经济,以如椽之笔论述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其基于对人性认识的基础上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财富|求富的结果不同,导致社会贫富差别,这是自然的社会现象|农、虞、工、商等部门的经济活动是自然形成的,手工业、商业和农业同等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有自己的调节机制,故最好的政策是顺应经济发展的自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富商大贾立传,高度评价他们在商业经营活动中的智慧与才干,高度肯定他们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贡献。这与后世鄙薄商人与商业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冲突与互利国民政府时期西南边疆币政的历史考察
    徐德莉
    2016, 6(1):  158. 
    摘要 ( 1316 )   PDF (508KB) ( 6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剿匪”与抗战的特定时空中,基于特定利益与共同目标的考量,国民党中央与西南边疆地方当局在推行币政过程中,发生了多元互动的奇特效应。这一时期的西南边疆流通货币呈现出一种紊乱状态,国民党中央在西南边疆推行法币、整理金融过程中,国民政府通过整理四川地钞,平定渝市金融恐慌,推进滇黔法币流通,将国民党中央金融势力渗透至西南边疆,强化了国民党中央金融控制力。与此同时,这个过程既反映了国民党中央与地方取得双赢的结果,又隐现双方存在利益的博弈,这无疑是一个充满合作与互利、冲突与渗透、控制与整合的多维样态。显示出国民党中央政府通过集中金融控制权强化对政治、经济及军事的话语权,隐射国民党中央与西南边疆之间的多重面相。
    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及其时代意蕴
    钱春萍, 代山庆
    2016, 6(1):  168. 
    摘要 ( 1992 )   PDF (523KB) ( 6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滇池流域具有独特而丰富的传统生态文化,体现在谚语、宗教信仰、劳动习俗、民间歌谣、节庆、风俗习惯、法律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 既有观念、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也有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观念层面的生态文化主要包括“护生、爱物”的生态伦理、“万物相生相克”的生态哲学等|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主要包括保护生态环境的乡规民约等|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主要包括“取用有节”“变废为宝”“崇尚节俭”等。研究滇池流域传统生态文化,不仅可以保护传承其优秀的传统生态文化, 而且也将有助于为滇池保护治理问题提供重要的智慧启迪与理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