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2. 边疆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文化戍边方略
    方盛举
    思想战线   
    3. 南方丝绸之路印交通与文化走廊
    段 渝
    思想战线   
    4. 美国产业结构演进及对中国的启示
    郭树华, 包伟杰
    思想战线   
    5. “打箭炉”:汉藏交融下的地名、传说与信仰
    石 硕,邹立波
    思想战线   
    6. 清初至民国时期的四川边茶贸易及运输
    刘志扬
    思想战线   
    8. 范氏义庄“敬宗收族”意义再阐释
    马秋菊
    思想战线   
    9.

    南部理论先驱:费尔明与潘光旦对科学种族主义的批判

    景军
    思想战线    2023, 49 (3): 27-39.  
    摘要1476)      PDF (846KB)(752)   

    1885年就对科学种族主义展开抨击的海地知识分子费尔明,以及1925年就对人种理论给予驳斥的中国学者潘光旦,具备近年来学界所称的南部理论先驱者特质。一方面,费尔明对19世纪后半叶欧美体质人类学家鼓吹的颅相学之谴责,可谓当代批判种族理论的先声。另一方面,潘光旦对披上科学外衣的“优越种族”意识形态与20世纪初军国主义兴起的联系之解析,可以说是带着一种震撼力揭示了种族主义国族论作茧自缚的深刻道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背景下中缅边境跨境人口流动治理研究
    尤伟琼, 董向芸
    思想战线    2020, 46 (5): 87-94.  
    摘要2419)      PDF (519KB)(911)   
    在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与困境面前,对于边民跨境流动的认识应有着更大格局的理解视域,区域乃至全球视野的共识以及共同体价值的构建变得越发重要,这也是在全球问题不断增加的情势之下,共赢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中缅两国从历史、地缘、文化以及族群等诸多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发展命运紧密相连,双方以区域及全球性的共同发展为基点形成共识尤为重要。中缅边境外籍边民跨境流动中的教育、务工、婚姻管理是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缩影,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看待这一现实,以更大的发展格局应对问题风险与挑战,是我国提升边境地区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要求,是积极构建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尝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
    冯月季, 石刚
    思想战线    2021, 47 (5): 1-9.  
    摘要2751)      PDF (30329KB)(1094)   
    文化符号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具有根基性的意义和价值,文化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使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根脉,能够形成民族向心力;文化符号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纽带,能够唤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化符号还能够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反思,在新时代历史语境中保持民族文化的创造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文化符号入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原型价值内涵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通过“元符号性”升级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赋予现代价值内涵,从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价值维度;在互联网兴起的全球传播时代,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国家文化符号,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以增进国家与民族认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梵僧——以南诏梵僧赞陀崛多为中心
    张泽洪, 廖 玲
    思想战线   
    16. 植物的文化意涵: 聚焦小凉山彝族毕摩仪式
    马翀炜, 毛晓玲
    思想战线    2021, 47 (1): 80-92.  
    摘要2081)      PDF (723KB)(977)   
    认识植物、 对植物进行分类并使用是作为自然性和社会性存在的人的最基本实践活动。 云南小凉山彝族丰富的植物文化集中体现于毕摩仪式的植物使用中。 当地彝族对植物的命名采取了彝族双名法和非双名法两类。 命名分类以繁殖器官、 形态结构、 理化性质, 以及文化意义表达等要素为基础。 毕摩仪式中的植物分类及植物使用与其社会文化的建构关系密切。 彝族的宇宙观、 人生观及和谐生态观等观念, 都在对植物的认识和使用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体现。 相关植物的实用价值及植物承载的社会文化价值能够在仪式过程中得到实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一个祭祀禳灾的神话文本臊子面文化传统论
    李永平
    思想战线   
    18. 寺院养老:人间佛教从慈善走向公益之路
    景军,高良敏
    思想战线   
    19. 比较视野下新时代边疆治理职能定位研究
    袁明旭
    思想战线   
    20. 融合与跨界:康养旅游产业赋能模式研究
    杨红英, 杨舒然
    思想战线    2020, 46 (6): 158-168.  
    摘要1982)      PDF (9823KB)(1124)   
    康养旅游产业作为“大健康”框架下的新兴产业,将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支柱产业。从理论角度,产业融合理论为康养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创新,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创意发生学为康养旅游产业链的跨界、转型与升级,构建了理论依据。从实践角度,“健康中国”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随着人们健康理念的普遍提升,康养旅游产业也将成为新的产业“蓝海”。为此,政策制定者、政府管理者、企业实践者和学术研究者如何系统地研究、论证和规划康养旅游产业的区域模式特征和城市经济转型方向,使区域康养旅游产业的异质性、创新性和不可复制性不断凸现,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布局同产业布局协同发展,均显紧迫和亟需探索。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