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南部理论先驱:费尔明与潘光旦对科学种族主义的批判

    景军
    思想战线    2023, 49 (3): 27-39.  
    摘要1476)      PDF (846KB)(752)   

    1885年就对科学种族主义展开抨击的海地知识分子费尔明,以及1925年就对人种理论给予驳斥的中国学者潘光旦,具备近年来学界所称的南部理论先驱者特质。一方面,费尔明对19世纪后半叶欧美体质人类学家鼓吹的颅相学之谴责,可谓当代批判种族理论的先声。另一方面,潘光旦对披上科学外衣的“优越种族”意识形态与20世纪初军国主义兴起的联系之解析,可以说是带着一种震撼力揭示了种族主义国族论作茧自缚的深刻道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时代价值

    柴素芳, 姜旭
    思想战线    2023, 49 (3): 17-26.  
    摘要1594)      PDF (676KB)(67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28次提到“奋斗”,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既一脉相承又具有时代价值的奋斗幸福观。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时代价值,从生成逻辑看,它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赓续发展和创新阐述、对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接续弘扬和时代转换、对自身独特经历的高度总结和理论概括;从理论意蕴看,它科学回答了“为何奋斗能幸福”“为谁奋斗才幸福”“如何奋斗得幸福”等一系列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从实践特质看,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方略,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波德莱尔的“应和论”与中国生命美学

    妥建清, 李小雨
    思想战线    2023, 49 (3): 162-172.  
    摘要1610)      PDF (785KB)(622)   

    启蒙运动理性的非理性发展造成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分裂。赓续浪漫主义要求恢复人之为人的完整性的主张,波德莱尔提出了作为现代性思想结晶的“应和论”,以期弥合人与世界的分裂,实现宇宙万象的和谐统一。作为波德莱尔诗歌创作与文艺理论的核心,“应和论”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并产生了绵延的效果历史。百年来,学界围绕“应和论”的思想渊源、理论内涵、历史效果、比较研究,以及评价等论域进行了深入阐释。但是鉴于波德莱尔是“现代性”概念的始作俑者,其“应和”思想关涉现代性的基源问题,并引发了后世的“问题美学”现象,亟须拓展新的视角对其进行多维阐释。中国真善美合一的生命美学为此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借鉴中国生命美学思想,可以为走出审美现代性的困境,实现人类美的生存贡献中国思想智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述论

    王文光, 马宜果
    思想战线    2023, 49 (3): 40-51.  
    摘要1475)      PDF (848KB)(602)   

    共同体理论是人类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强调的是紧密团结、亲和熟稔、价值一致以及共享的认同感。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共产党发展了这个理论,将中华民族概念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解决了中华民族是“多元”还是“一体”的学术讨论问题,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核心概念,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国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比较

    骆郁廷, 刘舒皓
    思想战线    2023, 49 (4): 19-29.  
    摘要2569)      PDF (2138KB)(563)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本质的区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相比,具有根本的制度、文明和价值差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是一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参考,对世界现代化进程具有独特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汉唐时期对海岛的认识

    鲁西奇
    思想战线    2024, 50 (5): 95-114.  
    摘要725)      PDF (1602KB)(530)   

    汉唐时期,人们以山、洲、岛、屿指称海岛,其中,以“山”为名的海岛常具有某种神性,以“洲”为名的海岛一般规模较大,“岛”则逐步成为海岛的通称。远海诸岛国与中国间的道里路程及其大小,主要得之于使译所传,用水陆行程日数表示;近海岛屿与陆地间的距离、大小与高低,则多赖观察、测量,主要用里数表示。近海岛屿被认为附属于陆地,人民生计以农耕为主,兼营渔、盐、航海,王朝国家采用与陆地基本相同的方式控制海岛;远海诸岛国被认为远离大陆,生计多有赖于海洋,重视水军、航海与贸易。对于近海岛屿的认识,主要来自陆地上的人,其所叙述的近海岛屿及其经济社会,是陆地及其经济社会体系的延伸;对于远海岛国的认识,主要来自国家间交往,其所叙述的远海岛国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海洋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城市社区治理风险的生成及应对

    何绍辉
    思想战线    2024, 50 (1): 119-127.  
    摘要1276)      PDF (1225KB)(526)   

    城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也是风险治理的基本单元。因治理手段不当、治理能力不足或治理资源缺失,形成了以日常生活性风险、社区秩序稳定风险和治理主体公信力流失风险等为主要类型的城市社区治理风险。城市社区治理风险的客观存在,给城市社区治理尤其是城市社区治理质量提升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城市社区治理风险的形成,与城市社区治理规模过大、治理对象复杂、治理资源有限和治理规范不足等要素密切相关。提升城市社区治理质量,增强城市居民社区生活体验感和治理成效获得感,需要对城市社区治理风险进行分类治理、培育治理共同体意识和推进整体治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少数民族古籍保护:边疆治理的视角

    王水乔
    思想战线    2023, 49 (3): 62-74.  
    摘要1389)      PDF (783KB)(495)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后,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保管机构众多、收藏分散、库房条件不足、立法不健全、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也长期存在。针对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存在的问题,结合少数民族古籍分散性、宗教性、国际性特点,边疆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应上升到边疆治理的高度。在治理主体上,以政府为主导,联合各收藏机构、企业及民间收藏者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治理对象上,改善收藏条件、加强古籍修复工作,开展整理出版、缩微和数字化建设,综合运用财政投入、法制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宣传推广等治理手段。少数民族古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蕴含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因此可以成为边疆治理的手段。通过加强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也有利于增强各民族群众对国家的认同,助推边疆地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土司例纂》:晚清国家区域法制中最后一部法律修纂考述

    胡兴东, 焦磊
    思想战线    2023, 49 (3): 140-150.  
    摘要1507)      PDF (752KB)(489)   

    清朝是中国古代在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中十分注重区域法制建设的王朝。清政府针对不同边疆地区的民族、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大量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民族法律,成为中国古代国家边疆治理中的重要内容。清政府针对西南地区多民族聚居的特点,通过改土归流、构建基层小土司等手段,实现了中央政府对该地区深入有效的治理。清政府针对西南地区的社会特点,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苗例”。光绪十七年(1891年)腾越厅同知黄炳堃修纂成的《土司例纂》是国家层面上西南地区“苗例”体系化法律的顶峰。黄炳堃能够修成《土司例纂》是与他长期在湘滇两省为幕为官的经历及“读书读律”的知识有关。《土司例纂》补足了清朝边疆民族地区区域法律的最后一块拼图,让清朝国家的民族区域法制实现了体系化构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宋元经验

    黄博
    思想战线    2023, 49 (6): 62-69.  
    摘要1198)      PDF (6407KB)(483)   

    宋元时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迎来了多民族语文并用时代,且经过数百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在语文的掌握和使用上已形成多语文共享共用的新格局。元代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新现实,在语文上的反映就是国家通用语文思想的产生和实践。其次,这一时期中国各民族在思想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吸收的加速发展,增进和加强了各民族彼此在文化上和思想上的共享精神世界的形成。最后,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化,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各民族思想文化共同繁荣,促进了宋元时期各民族间在思想文化上的共同性的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论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法律体系的构建

    漆彤, 范晓宇
    思想战线    2023, 49 (4): 129-141.  
    摘要2495)      PDF (2463KB)(481)   

    当前,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中国海外利益面临日益严峻的风险与挑战,但与之对应的海外利益保护法律体系并不完善。构建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法律体系是一项历史性任务,需要夯实基础、立足长远。构建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法律体系,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理念,贯彻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四个基本价值观;以法治、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基本原则;以统筹国际法治和国内法治,统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统筹使用法律工具和非法律工具为基本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再思《黑暗传》论争

    宋旭红, 田诗琪
    思想战线    2023, 49 (4): 90-97.  
    摘要2460)      PDF (1815KB)(47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对于强化民族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认同则是民族认同的核心内容,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步骤。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强化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此意义上重新思考某些文学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民间文学作品《黑暗传》的相关论争恰好提供了一个例子。首先,《黑暗传》文类归属问题的大背景是中国学界对源自西方之史诗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与创新发展,而这个过程的完成极大地得益于我国民族文学史诗作品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工作。同时反过来说,《黑暗传》的例子也说明,当我们对作品进行民族属性判定之时往往必然要触碰到交融共生、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色;而通过被纳入中华民族文学版图,我们的各民族文学就可以以更清晰有力的定位获得进入世界文学国际视野的通道。这一民族性与世界性双重视野良性互动的过程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学研究领域发挥主导性作用的体现,也是我们在文学领域继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禹的传说”和中华文明认同的活态表达

    李锦, 罗娜娜
    思想战线    2024, 50 (2): 29-38.  
    摘要903)      PDF (1253KB)(450)   

    禹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符号之一,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具有重要意义。禹的传说及相关禹迹遍布各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禹的传说”在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有较好的活态性,并以三重形态表达出来:一是汉语系统的民间传说、大禹祭祀和三官信仰;二是羌语系统的颂神禹、禹步、大禹萨朗;三是基于民间传说的禹迹。更为重要的是,岷江上游“禹的传说”的三种表达形态是叠合的,具有多语言、多形态的传承方式。三种叠合形态的一体性,说明其主导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相同的,是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各族人民对中华文明认同的表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颜晓峰
    思想战线    2023, 49 (4): 1-11.  
    摘要2397)      PDF (1934KB)(442)   

    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这一过程先后创立和形成了系列重大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两个结合”产生了中国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鲜明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创造性破坏”到“创新—产业动态化”

    杨先明, 黄华
    思想战线    2023, 49 (3): 121-129.  
    摘要1557)      PDF (625KB)(427)   

    熊彼特创造性破坏命题的价值在于其结构变迁的内涵,在当下产业革命浪潮下,创新理论回归其创新引致产业演变的本质,具有历史必然性。创新不仅淘汰现有的技术,更重要的是引致产业间资源再配置和新旧产业替代、从而导致产业动态化:创新—产业动态化准确地刻画了这一本质特征,并应对于我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需求,即认识创新—产业动态化是知识创新、技术突破、市场进入、范式替代到产业组织变迁的交互继起的机制过程,以及资源、需求、能力与网络等方面形成的约束条件,这有助于理解我国创新发展的实现机制。我国推进创新—产业动态化进程、把“创新落在产业上”的政策重点在于加强基础研究对产业的传导、构建以能力建设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以及市场化的激励和创新采购制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边境实践经验——以中越边民证制度为例

    杨丽玉
    思想战线    2023, 49 (6): 70-77.  
    摘要1284)      PDF (6647KB)(414)   

    伴随着边疆地区在国家整体利益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加强边境管理、稳边固边成为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边民证制度是国家间人员往来护照制度的延伸和补充,是边境管理制度专业化、精细化的产物。作为中国与周边国家边境管理的制度性举措之一,边民证是现代国家在继承和承认边境地区地理社会传统基础上,在边境管理强化后为边民互动提供便利的创新举措,其目的是通过配合一系列其他的边境建设及管理措施,巩固发展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好地达到稳边固边的目的。边民证制度的完善与运用实践,进一步规范了边境秩序,也在边境治理的进程中铸牢边疆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文化赋能论:文化遗产赋能、文旅产业发展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张继焦
    思想战线    2024, 50 (4): 132-142.  
    摘要789)      PDF (1278KB)(413)   

    文化与经济具有密切关系。通过对“文化非营利说”“文化配角说”“文化被动说”和“文化搭台说”等传统经济与文化观点的深刻反思,可以发现,文化赋能论着重探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与文旅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文化自身的经济能量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具体表现为物质性文化遗产、制度性文化遗产、习俗性文化遗产等不同类型的文化遗产与文旅产业发展的双向赋能,进而共同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经济的螺旋式上升发展。作为尝试构建中国人文经济学话语体系的理论创新,文化赋能论旨在推动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融合和互促发展,这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现代化转型与在地化实践: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建设论析

    杨慧, 吕哲臻
    思想战线    2023, 49 (3): 102-110.  
    摘要1485)      PDF (622KB)(405)   

    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村社会发展历史性与现代性并存,社会问题的出现和解决处于新、旧乡土伦理秩序的更迭之中,农村社会工作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历史任务。农村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需要对专业价值理念进行在地转化,以解决服务中不确定性情境与信任嵌入两难、多元角色期待与专业身份实现难题、地方性知识背景与文化解读错位、服务边界模糊与个体时空挤压的价值与伦理困境。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建设主要包括与地方性知识的在地对接、本土化服务的在地调试以及地方主体性培育和共同体建构四个面向。以地方性知识和本土化服务在农村社会伦理体系中寻求文化契合,主体性培育和共同体建构更新了农村社会工作价值伦理对个体能力肯定、对集体主义观念认可的内涵,在现代化转型中共同推动农村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的在地化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家庭视角下县域城镇化的实践路径——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多点调研

    汪永涛
    思想战线    2023, 49 (3): 111-120.  
    摘要1490)      PDF (680KB)(403)   

    县域城镇化表现为进城购房的刚需化、子女教育的城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中产化。当前农村家庭正在经历城镇化目标转型,由此形成了“一家三制”的家计模式,其中代际支持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直接的财富转移(购房、彩礼)、老漂、城乡两栖、自我养老等多种形式。农村新三代家庭的家庭再生产由此在“城—县—乡”之间进行拆分,并形成多种分工组合,呈现出流动性、碎片化、离散化的特征。因此,中西部地区的县域城镇化具有消耗性、过渡性、符号象征性等特征,它仍然是一种半城市化。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数字极简主义者享有数字权利吗?——兼论青年低数字欲望生活的规范性理由

    王正坤
    思想战线    2024, 50 (2): 152-164.  
    摘要989)      PDF (1355KB)(403)   

    当前社会生活正处在被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的时代,数字时代下生活数字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且无法回避。数字极简主义在这一背景下于青年这一数字“原住民”群体中悄然兴起,作为对数字支配与规训的反抗,数字极简主义者以数字功能的最低限度使用、数字资产的最大限度清理与数字生活最深层次的断联来实现“数字极简”。但如何处理数字极简主义者的这种情感表达与当前社会适应数字技术发展迭代衍生的数字权利之间的关系值得关注。数字极简主义者通过对数字设备的弃用、数字技术的忽视与数字关系的批判表达了自身对数字权利的主观拒绝,同时通过对数字极简主义者在动机理由、共在方式与生存目标上的剖析,为青年低数字欲望生活找到规范性理由的支撑,从而证成数字极简主义者拒绝数字权利的合理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