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两年内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土司历史地理与西南边疆民族史研究

    杨伟兵
    思想战线    2022, 48 (5): 110-117.  
    摘要1019)      PDF (28526KB)(448)   

    土司制度是我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特殊管理制度,其在历史上的实施,以西南地区最为广泛,这使得西南地区成为我国民族史和边疆史地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长期以来,土司研究重其名实、性质、职分、世系等讨论,对其置废、分布,特别是长官驻地、辖境范围等历史地理状况研究较少。基于从事《清史·地理志》编撰和《清史地图集》编绘工作积累的经验和认识,推进土司历史地理研究可弥补学术界在土司驻地、建制、管理层级和辖境范围等方面上考察的不足,也是从更高、更深视域的疆土管理等中央与地方关系审视土司制度的需要。具体上,可以采取“世袭职授查其沿革,政体建置考其地理”,纵横经纬结合的历史地理研究方法,并在一手档案资料基础上重视制度史与实际运作的过程讨论,积极开展土司历史地理研究乃至编绘土司历史地图,全景式展示土司演变状况,对民族史、边疆学和地方治理等边疆民族史研究的多学科建构起到推动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古代中国“天下秩序”理念的传承与变革

    安北江
    思想战线    2023, 49 (2): 123-134.  
    摘要1041)      PDF (8785KB)(339)   

    古代中国的“天下秩序”与“国家秩序”建构理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传承性,且贯穿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宗法式与地缘式的“天下秩序”理念,是古人诠释世界和维系国家政治安稳的核心思想。二者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王朝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华文明核心体的形成和族群意识的凸显,是“天下秩序”得以传承与变革的基础。“国家秩序”和“国家政治体系”的建立,是古人想象“天下秩序”崩塌与重构的结果。在“国家秩序”建构中,“一统观”与“正统观”成为主体民族政权角逐天下后的政治意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与“天下秩序”理念,形成历史上的“中国精神世界”,最终成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向心力。为此,历史上的主体民族政权,以“中国”为核心的天下一统理想才得以实现。阐释古代中国“天下秩序”理念的传承与变革,对进一步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间接回应了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来倒叙解构历史中国的舛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从道德革命到伦理觉悟:唯物史观视野下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转化与创新发展

    王 强
    思想战线    2022, 48 (4): 1-9.  
    摘要963)      PDF (30178KB)(331)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强大精神力量的支撑,对民族整体生活的精神性把握就是伦理精神。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转化面临着现实上的与观念上的双重困境:一方面是道德革命思想启蒙的困境;另一方面是近代中国落后的社会现实。就其理论逻辑而言,唯物史观对民族伦理精神的激活,体现为自我主体(主观道德)—世界(社会实体)—实在主体(伦理精神)的辩证发展。就其主体形态而言,从早期共产党人的伦理觉悟到唤起人民的精神主动,伦理精神从主观形态转变为客观(现实)形态,实现了精神突围,构成维系民族共同体的精神家园。就其历史形态而言,作为共同体生命原则的伦理精神的创新发展,表现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百年团结奋斗过程中形成了伦理精神的新传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农业革命与国家生成:一个重要的人类学视野

    彭兆荣
    思想战线    2023, 49 (2): 96-102.  
    摘要838)      PDF (4741KB)(315)   

    农业革命作为历史演化的重要事件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进程,被公认为一种历史性社会进步。主流观点认为:以栽培和驯化,以及水利灌溉为基本特征的农业革命不仅是原始时期人类采集狩猎形态的进化,而且促使了人口聚集、群体定居、城市雏形乃至国家的生成。近一段时期,人类学家对上述主流观点提出了质疑,出现强烈的反思性、甚至是反叛性观点;尤以詹姆斯·斯科特的《反谷》Against the Grain:A Deep History of the Earliest State 2017年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Against the Grain是作者有意而设定的双关语,具有“事与愿违”的意思。此书2019年由翁德明翻译,麦田出版社出版,书名直译为《反谷》。2022年由田雷翻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书名意译为《作茧自缚》。笔者在引用时兼顾三者,择而引之。为代表。中华文明属于农耕文明,人类学的反思观点对于我国的传统农耕文明、社稷国家的历史是否具有解释性,是否具有周延性,是否具有挑战性,都需要辨析,值得探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新时代基于意识形态维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析论

    孙绍勇
    思想战线    2022, 48 (4): 165-172.  
    摘要1098)      PDF (28145KB)(285)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建设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阐明了意识形态与文化发展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意识形态建设是文化自信内蕴的本体问题,意识形态自信是文化自信的硬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都有着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属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以深化意识形态建设来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才能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导航定向、凝心聚力。着眼思想文化多元化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指导,要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与坚定增强文化自信内在的逻辑同构性和价值内契性,从而不断开辟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境界,筑牢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的精神根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再论中国古代“富民社会”的形成

    林文勋, 田晓忠
    思想战线    2022, 48 (5): 65-76.  
    摘要975)      PDF (39351KB)(260)   

    “豪民”与“富民”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极为重要的社会群体和阶层,他们在汉唐及唐宋时代的经济行为与社会活动,及由此形成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和社会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汉唐“豪民”与唐宋“富民”既有关联性,也有差异性。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流动加快,是“富民”兴起的前提和基础,也决定了“富民”与“豪民”的差别及其走向。两税法确定了“富民”拥有土地财产的合法性,他们与国家之间结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两税法是“富民社会”形成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逻辑

    李国强
    思想战线    2022, 48 (5): 18-26.  
    摘要917)      PDF (29206KB)(215)   

    中华民族是自然生成的共同体,是客观存在的社会实体。中国民族共同体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形成的。部落联盟、“大一统”政治传统、中华认同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提供动力和源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逻辑。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夯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结构基础,又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中华民族的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习近平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和实践路径

    燕连福
    思想战线    2022, 48 (5): 1-10.  
    摘要980)      PDF (32939KB)(197)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重要论述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石、历史依据、文化基因和现实基础,深刻阐明了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全面的、共建共享共创的、渐进式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于进一步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丰富世界人民的精神生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展望未来,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磅礴力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中国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比较

    骆郁廷, 刘舒皓
    思想战线    2023, 49 (4): 19-29.  
    摘要1577)      PDF (2138KB)(187)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本质的区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相比,具有根本的制度、文明和价值差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是一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参考,对世界现代化进程具有独特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思考空间”与文明交界带——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文边疆视角

    袁剑
    思想战线    2023, 49 (2): 49-56.  
    摘要804)      PDF (6370KB)(182)   

    区域国别研究有其时代性特征,必须与时代的历史—地理场景联系起来。中国区域国别研究的发展历程,正经历着一个从“思考时间”向“思考空间”的转变。经由对近代中国与欧洲在边疆视角下的认知与分类变迁的梳理与分析,可以发现位于欧亚大陆文明交界带的诸如土耳其、中亚诸国等在区域研究中显示出重要价值与意义,并凸显了中国在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研究方面的未来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颜晓峰
    思想战线    2023, 49 (4): 1-11.  
    摘要1425)      PDF (1934KB)(180)   

    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这一过程先后创立和形成了系列重大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两个结合”产生了中国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鲜明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旨归与实践进路

    牛小侠
    思想战线    2023, 49 (1): 1-8.  
    摘要791)      PDF (6265KB)(175)   
    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根基于唯物史观“人的主体价值”,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唯物史观人的主体性及其创造价值,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四个历史时期的伟大胜利和伟大成就,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的价值旨归,即党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其价值方向、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其价值目标、以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其价值尺度、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解放为其终极价值目的。为实现其价值旨归,中国共产党以“历史主动精神”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变革中国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继往开来持续构筑人民美好幸福生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论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法律体系的构建

    漆彤, 范晓宇
    思想战线    2023, 49 (4): 129-141.  
    摘要1555)      PDF (2463KB)(170)   

    当前,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中国海外利益面临日益严峻的风险与挑战,但与之对应的海外利益保护法律体系并不完善。构建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法律体系是一项历史性任务,需要夯实基础、立足长远。构建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法律体系,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理念,贯彻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四个基本价值观;以法治、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基本原则;以统筹国际法治和国内法治,统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统筹使用法律工具和非法律工具为基本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时代价值

    柴素芳, 姜旭
    思想战线    2023, 49 (3): 17-26.  
    摘要610)      PDF (676KB)(16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28次提到“奋斗”,强调“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形成了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既一脉相承又具有时代价值的奋斗幸福观。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时代价值,从生成逻辑看,它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赓续发展和创新阐述、对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接续弘扬和时代转换、对自身独特经历的高度总结和理论概括;从理论意蕴看,它科学回答了“为何奋斗能幸福”“为谁奋斗才幸福”“如何奋斗得幸福”等一系列时代之问、历史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从实践特质看,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实践方略,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数字劳动、数字权力与数字权利:赛博无产阶级的生命政治学

    郝志昌
    思想战线    2022, 48 (4): 87-96.  
    摘要1094)      PDF (33794KB)(168)   

    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阶级与剥削的概念不仅仍存在且更复杂。数字劳动催生了赛博无产阶级,赛博无产阶级不仅指谓从事数字生产的用户,还包括数字生态链中的劳动者——开采生产数字设备的矿物质的工人、组装数字设备的流水线工人、研发数字软件的“码农”等。而用户是赛博无产阶级最具典范性、表征性、普遍性的存在。数字生产体系的持续性与稳固性,依赖数字权力的生命政治学管控。数字权力在今天以无形的“电子鞭子”作为新的惩戒机制、以人口“注意力”要素的提取作为新的调节机制,使赛博无产阶级在新的经济胁迫面前表现出新的服从。赛博无产阶级是数字平台这股新生力量的真正主体,对数字权利的争取,以及对数字形态的“现实运动”的共产主义引领,是赛博无产阶级面对数字文明的新历史使命。这不仅关乎赛博无产阶级真正的未来,更关乎人类文明在数字时代的走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当代形态

    王沁荷
    思想战线    2022, 48 (5): 11-17.  
    摘要903)      PDF (22882KB)(165)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兼具理性批判与感性审美,融合了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理论立场、创作尺度与评价标准三个层面的中国形态:一是文艺理论内在的人民立场与政治向性;二是文艺创作尺度的现实主义原则与历史唯物主义遵循;三是文艺评价标准的大众化倾向与时代化特征。三个维度相互交织,回答了文艺是为什么人、文艺创作应该遵循什么、文艺评价标准应该是什么等根本性问题,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当代形态,充分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场域的强盛生命力和强大创造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习近平“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三重意蕴论析

    徐佳辉, 黄蓉生
    思想战线    2022, 48 (4): 10-19.  
    摘要918)      PDF (33263KB)(155)   

    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就共同富裕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时代性的新思想、新论断,凸显出鲜明的继承发展性、弘扬人民性和引领方向性的本质特征,回答了“什么是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共同富裕、怎样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任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小康社会理论思想,锚定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价值取向,贡献了全球贫困治理中国智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南部理论先驱:费尔明与潘光旦对科学种族主义的批判

    景军
    思想战线    2023, 49 (3): 27-39.  
    摘要510)      PDF (846KB)(151)   

    1885年就对科学种族主义展开抨击的海地知识分子费尔明,以及1925年就对人种理论给予驳斥的中国学者潘光旦,具备近年来学界所称的南部理论先驱者特质。一方面,费尔明对19世纪后半叶欧美体质人类学家鼓吹的颅相学之谴责,可谓当代批判种族理论的先声。另一方面,潘光旦对披上科学外衣的“优越种族”意识形态与20世纪初军国主义兴起的联系之解析,可以说是带着一种震撼力揭示了种族主义国族论作茧自缚的深刻道理。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现代化转型与在地化实践: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建设论析

    杨慧, 吕哲臻
    思想战线    2023, 49 (3): 102-110.  
    摘要523)      PDF (622KB)(151)   

    现代化转型中的农村社会发展历史性与现代性并存,社会问题的出现和解决处于新、旧乡土伦理秩序的更迭之中,农村社会工作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与历史任务。农村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需要对专业价值理念进行在地转化,以解决服务中不确定性情境与信任嵌入两难、多元角色期待与专业身份实现难题、地方性知识背景与文化解读错位、服务边界模糊与个体时空挤压的价值与伦理困境。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建设主要包括与地方性知识的在地对接、本土化服务的在地调试以及地方主体性培育和共同体建构四个面向。以地方性知识和本土化服务在农村社会伦理体系中寻求文化契合,主体性培育和共同体建构更新了农村社会工作价值伦理对个体能力肯定、对集体主义观念认可的内涵,在现代化转型中共同推动农村社会工作价值与伦理的在地化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论习近平的世界历史观

    刘勇, 杨淑贤
    思想战线    2023, 49 (3): 8-16.  
    摘要568)      PDF (619KB)(145)   

    21世纪的世界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整体性的世界历史进入新阶段,人们建立起更加普遍的交往、更加广泛的联系,相互依存程度前所未有。新阶段的世界历史在经济状态、发展动力、政治形势、文化格局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表征,凸显了全球化进程新的特色。习近平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指引,站在世界历史高度,锐利洞察世界历史在经济、技术、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新表征,并依据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绘制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形成了符合人类历史发展潮流的世界历史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