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全文下载排行

    一年内发表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当前位置: 一年内发表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比较

    骆郁廷, 刘舒皓
    思想战线    2023, 49 (4): 19-29.  
    摘要1577)      PDF (2138KB)(187)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本质的区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相比,具有根本的制度、文明和价值差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是一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参考,对世界现代化进程具有独特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颜晓峰
    思想战线    2023, 49 (4): 1-11.  
    摘要1425)      PDF (1934KB)(179)   

    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这一过程先后创立和形成了系列重大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两个结合”产生了中国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鲜明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论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法律体系的构建

    漆彤, 范晓宇
    思想战线    2023, 49 (4): 129-141.  
    摘要1555)      PDF (2463KB)(170)   

    当前,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中国海外利益面临日益严峻的风险与挑战,但与之对应的海外利益保护法律体系并不完善。构建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法律体系是一项历史性任务,需要夯实基础、立足长远。构建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法律体系,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理念,贯彻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四个基本价值观;以法治、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基本原则;以统筹国际法治和国内法治,统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统筹使用法律工具和非法律工具为基本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开展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亲属类型学与亲属实践复合式研究刍议

    马腾嶽
    思想战线    2023, 49 (4): 50-66.  
    摘要1406)      PDF (2767KB)(126)   

    亲属是人类社会的普同现象,亲属组织是社会构成的根本。中国具有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关注人类社会的根本——亲属,对中国多民族社会的亲属进行更完善与全面的探究,正是推动社会科学本土化之基本且必要的方向。受历史因素影响,亲属研究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发展上所受重视有限,产出研究成果所占的比例极度稀微。多数中国诸民族的亲属研究成果数量稀少或完全缺乏,导致吾人对中国境内众多民族的亲属形态仍缺乏细致全面的认识,对基于亲属的社会团结机制与地方性知识缺乏系统性的学术理解。由此,梳理亲属理论的发展,反思中国亲属研究的现况与未来方向,进而开展“亲属类型学与亲属实践复合式研究”,是为新时代中国亲属研究的目标与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基础: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刘同舫, 张乾
    思想战线    2023, 49 (6): 1-7.  
    摘要350)      PDF (1643KB)(121)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其为超越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和奠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基础累积了必要条件。从历史语境来看,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的依据在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性与长期性。无产阶级专政赋予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双重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表现为实现生产力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在国际关系建构方面呈现为和平发展与超越当下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能够在满足国内社会发展需要、引领世界治理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彰显出政治制度创新和政治价值创造的建构意义,在实践中满足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内蕴的国内与国际双重需求,从而推进对政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探索,奠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互联网时代的田野工作与人类学研究

    段颖
    思想战线    2023, 49 (6): 78-86.  
    摘要508)      PDF (7375KB)(114)   

    田野工作乃人类学研究的基石,也是人类学者与他者沟通,与世界相连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时空压缩、流动加速、数码技术、人工智能逐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的存在状态,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发生着极大转变。在虚拟与现实共存的当下,人类学研究需要更新思维,以更加贴近网络情境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创造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连接,重新思考我们身处的世界。最终,信息时代的人类学研究需要通过对数码技术及其带来的社会文化后果的关注,审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联和互动,以其特有的方式回应人类学的基本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毕业决策与留华意愿分析

    梁在, 王楠
    思想战线    2023, 49 (6): 146-159.  
    摘要322)      PDF (2154KB)(111)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增长。吸引优秀留学生群体毕业后在华发展,是中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育才引才用才的重要环节,对于助力中国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提升中国在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政策效应和影响力逐渐凸显,留学生对该倡议的评价越正面积极,留华发展的可能性越大。留学生建立的中国人“朋友圈”,加强了留学生与中国的联系,加速了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从而吸引他们留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中国政府奖学金为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下层家庭的留学生继续求学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也吸引了更多的留学生毕业后留在中国发展。留学生来源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其毕业后更倾向于留在中国发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新发展理念的中华文明底蕴和世界意义——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田鹏颖, 张琳
    思想战线    2023, 49 (5): 11-19.  
    摘要1035)      PDF (504KB)(105)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新时代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具体实际是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发展理念的文化资源,“两个结合”是新发展理念的生成机制。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大成,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理论支撑。新发展理念不仅解决了中国发展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引领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未来,因而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何明, 周皓
    思想战线    2023, 49 (6): 30-36.  
    摘要503)      PDF (5741KB)(102)   

    我国一个半世纪的现代化探索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人口规模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成功走向持续繁荣发展道路的典范,推动各地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同的历史方位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中华文化共同性与弱化各族文化差异性等方面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全面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最为有力有效的动力来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新时代新征程爱国主义的经典论断——深刻领悟二十大报告中的爱国主义重要论述

    王树荫, 常邯吕燕
    思想战线    2023, 49 (6): 8-17.  
    摘要316)      PDF (1842KB)(98)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爱国主义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宏伟目标;确立了爱国主义要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基本原则,体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拓展了爱国主义的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视野,凸显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内在一致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再思《黑暗传》论争

    宋旭红, 田诗琪
    思想战线    2023, 49 (4): 90-97.  
    摘要1450)      PDF (1815KB)(9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对于强化民族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认同则是民族认同的核心内容,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步骤。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强化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此意义上重新思考某些文学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民间文学作品《黑暗传》的相关论争恰好提供了一个例子。首先,《黑暗传》文类归属问题的大背景是中国学界对源自西方之史诗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与创新发展,而这个过程的完成极大地得益于我国民族文学史诗作品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工作。同时反过来说,《黑暗传》的例子也说明,当我们对作品进行民族属性判定之时往往必然要触碰到交融共生、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色;而通过被纳入中华民族文学版图,我们的各民族文学就可以以更清晰有力的定位获得进入世界文学国际视野的通道。这一民族性与世界性双重视野良性互动的过程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学研究领域发挥主导性作用的体现,也是我们在文学领域继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杨小柳, 陆烨
    思想战线    2023, 49 (4): 74-80.  
    摘要1417)      PDF (1529KB)(93)   

    在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脱胎于殖民体系、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平等的内在属性,从而破解了西方现代化加剧多民族国家族群隔阂对立的发展困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深化推进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治理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进入了更加高质量平等发展的全新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时性考察、共时性审思及其价值追求

    储德峰
    思想战线    2023, 49 (5): 47-56.  
    摘要662)      PDF (606KB)(92)   

    历时性、共时性和价值性是理论阐释的三个重要向度。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创造中国现代化历史的重大理论标志,对其进行解读和阐释,既是当前学界的重要任务,也是增进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的重要路径。从历时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浓缩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发展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的百年奋斗历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凝聚着守正创新的实践智慧。从共时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嵌入在世界现代化不平等体系之中,“转型与发展共变”和“脱贫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从价值性来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成功开创并取得令世界为之瞩目的现代化奇迹的价值根源。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专业化抑或去专业化?——中国乡镇街道社工站的建设图景与路径抉择

    祝西冰, 陈友华
    思想战线    2023, 49 (4): 117-128.  
    摘要823)      PDF (2240KB)(91)   

    在基层社会治理转型、广东与湖南实践助推和中国特色行政体制约束的综合作用下,乡镇街道社工站被认为是城市“五社联动”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并被赋予民政主责的基层社会组织、政社联动的民生服务总站、多元主体的资源整合中心三重定位。但在发展过程中,社工站缺少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保量持久的专业人才及独立自主的合法身份。根源在于社工站是在有限专业服务需求和有限专业服务能力双重制约下被动进行的政治行为,不可避免地面临标准化平衡与特色化发展的策略抉择、民生普适性和社工专业性的服务兼容、政府高投入与社会低产出的成效评估等难题。为更好地促进社工站发展,建议在“去专业化”原则下对社工站的站点定位、发展策略、服务特点及考核标准进行调适,从而让民生服务在基层得到更广泛的实践与拓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乡土中国的命运与农业文化遗产的未来

    卢成仁
    思想战线    2023, 49 (4): 67-73.  
    摘要1425)      PDF (1566KB)(90)   

    从农业文化遗产视角看现代化背景下的乡土中国,“集体失忆边缘的乡村”是当下的现实状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干预,透过对乡民记忆和情感的唤醒,让他们重新发现自己、重新发现村庄,重新认识乡土社会的特殊意义和价值。作为农耕文明杰出代表的农业文化遗产,是现代农业生态转型的基础,并与现代农业形成“古今相融、择善而用”的双向度交流、采借和交融关系。年轻一代的探索、实践与选择,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新的精神动力,延续并拓展农耕文明体系的根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海外中国犯罪资产分享的规则构建初探

    杨琼
    思想战线    2023, 49 (4): 152-163.  
    摘要1402)      PDF (2306KB)(83)   

    构建资产分享制度是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海外资产追回长期滞后的现实困境,而且也是切实践行《刑事诉讼法》的特别没收程序和缺席审判程序的现实需要。国际公约所倡导的资产分享机制已成为国际社会跨境资产追回实践中的普遍共识,域外国家尤其是中国犯罪资产流入比较集中的国家,都将国际公约所倡导的资产分享机制转化为国内法上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则。我国虽然在立法层面确立了资产分享制度,但其具体规则依然付之阙如。我国犯罪资产分享制度的建构必须以主权原则、法治原则和公平原则为基本遵循,在借鉴域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明确资产分享方法、范围和标准等核心规则,进而实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海外资产追回工作中的难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建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探索

    唐皇凤, 祁净玉
    思想战线    2023, 49 (4): 37-49.  
    摘要1410)      PDF (2386KB)(82)   

    作为思想建党理论的探索者与创立者,毛泽东以建设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武装的革命政党为目标,把“从思想上建设党”置于党的建设首位,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思想建党,如何思想建党等基本问题,构建了内容丰富的党建理论体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建党的实践探索贯穿于整个新民主义革命时期,高度重视开展针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纠正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工农党员中牢固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并探寻出一条通过整党整风运动实现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高度统一的新路径,开创出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新传统。毛泽东思想建党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彰显了毛泽东思想建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谱系中的历史地位,为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逻辑: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王建国, 田娜
    思想战线    2023, 49 (5): 39-46.  
    摘要594)      PDF (521KB)(82)   

    中国共产党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逻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的自我革命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积累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用持续的自我革命推进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进一步深入推进自我革命,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中国共产党以不断地自我革命锻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力,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效化解现代化建设中的种种风险挑战。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推进自我革命的一体化建设,强化自我革命的制度规范,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解读

    冯刚, 曹鹤鸣
    思想战线    2024, 50 (1): 1-6.  
    摘要366)      PDF (4652KB)(78)   

    对教育家精神进行时代解读需要把握以下“三点”。一是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基本蕴含,即“小我”和“大我”价值实现的双向生成,“经师”和“人师”现实践履的同向发力和“逐梦”和“筑梦”目标确立的同频共进。二是深入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时代特征,即传承性与创新性、个体性与整体性、人民性与政治性的辩证统一。三是将教育家精神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即引领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尊师重教社会氛围营造、立德树人评价体系建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中国留学生网络行为的特征、成因及引导路径——基于33名中国留学生的研究

    邓喆
    思想战线    2023, 49 (5): 158-165.  
    摘要594)      PDF (519KB)(75)   

    海外中国留学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人群,网络引导是对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渠道。中国留学生的网络行为体现出平台分配的工具性变化、社交关系的适应性变化、参与行为的修正性变化等特征。这是因为,中国留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形成于“复媒体”客观环境、网络社会联结缘于跨文化适应的心理需要、网络政治参与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影响。由此,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网络内容建设和网络政治引领,使网络这个变量成为加强中国留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