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摘要点击排行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四重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基于对《资本论》的解读
    何玉芳, 张晓
    思想战线    2021, 47 (5): 46-53.  
    摘要2496)      PDF (27301KB)(853)   
    《资本论》的副标题定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表明《资本论》不仅是在经济层面研究商品、货币、资本、劳动价值与剩余价值的政治经济学说,还是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域下剖析资本主义产生、发展乃至灭亡的过程中寻求人类解放道路的新世界观。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哲学基础和价值取向四重内涵来研究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对深化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古代的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
    安北江
    思想战线    2021, 47 (6): 76-88.  
    摘要2439)      PDF (44448KB)(1491)   
    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皆源于西方,其理论体系主要服务于当时国际政治关系的运作。作为一种理论,在之后的学科体系建构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系统梳理并分析两者的内涵、发展演变及其相互关系,旨在进一步厘清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理论在史学研究中的范式。事实上,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理论思想早在中国古代就已产生,只是没有将其概念化,究其理论,二者类同。政治地理最关注的问题就是地理区域与政治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指政治过程在地理环境中的具体反应,而在中国古代政治地理的研究中,其本质理论等同于地缘政治。中国古代政治地理在思想和理论方面,主要体现在国际、国家和地方三种尺度上。正清政治地理与地缘政治理论,为进一步完善中国政治地理学科建设提供理论借鉴,同时为中国政治地理学深化权地秩序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论“变通规定”批准权——兼评《立法法》第75条
    沈寿文
    思想战线    2021, 47 (4): 144-153.  
    摘要1818)      PDF (9010KB)(52)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75条涉及的省级人大常委会有权批准自治州和自治县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可以“变通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难题,是当前“分工型”立法体制下“立法放权”衔接错位的产物。这一规定并不具备法理基础和正当性依据。这一难题的解决,需要在今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修改中明确规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只要涉及“变通规定”法律和行政法规内容的,便应当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才能生效;同时明确规定自治条例、单行条例报送批准时,应当说明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出“变通规定”的情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中国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比较

    骆郁廷, 刘舒皓
    思想战线    2023, 49 (4): 19-29.  
    摘要1573)      PDF (2138KB)(187)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具有本质的区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与西方式现代化道路相比,具有根本的制度、文明和价值差异。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了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是一条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并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参考,对世界现代化进程具有独特贡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社会治理发展历程与重要经验
    宋友文, 王煜霏
    思想战线    2021, 47 (4): 33-41.  
    摘要1556)      PDF (7901KB)(309)   
    围绕着治理什么样的社会、怎样治理社会的问题来看,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的历史是一部探索中国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治理思想从理想走向实践,经历了从社会改造到社会管理再到社会治理的演变过程。回首百年党史,坚持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发挥多元主体治理效能;以马克思主义社会治理思想为指导,兼采中外社会治理优秀思想资源;以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为重心,加强社会治理制度体系顶层设计;坚持系统性思维,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的重要经验和现实启示。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论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法律体系的构建

    漆彤, 范晓宇
    思想战线    2023, 49 (4): 129-141.  
    摘要1550)      PDF (2463KB)(168)   

    当前,全球经济治理结构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中国海外利益面临日益严峻的风险与挑战,但与之对应的海外利益保护法律体系并不完善。构建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法律体系是一项历史性任务,需要夯实基础、立足长远。构建中国海外利益保护法律体系,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理念,贯彻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四个基本价值观;以法治、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基本原则;以统筹国际法治和国内法治,统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统筹使用法律工具和非法律工具为基本路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文化符号学视域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
    冯月季, 石刚
    思想战线    2021, 47 (5): 1-9.  
    摘要1542)      PDF (30329KB)(600)   
    文化符号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具有根基性的意义和价值,文化符号承载了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使中华民族具有共同的文化根脉,能够形成民族向心力;文化符号是凝聚中华民族情感认同的纽带,能够唤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身份认同;文化符号还能够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与反思,在新时代历史语境中保持民族文化的创造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从文化符号入手,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原型价值内涵以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通过“元符号性”升级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赋予现代价值内涵,从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价值维度;在互联网兴起的全球传播时代,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国家文化符号,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以增进国家与民族认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基于SFIC模型的中老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协同治理研究
    陈小华
    思想战线    2021, 47 (5): 110-118.  
    摘要1498)      PDF (29814KB)(301)   
    中国与老挝跨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需要中老两国紧密的合作。加强两国跨境联合保护的协同程度,提升两国之间协作的广度和深度,构建协同的合作平台是维护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与实现自然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当前,在中老两国跨境联合保护工作中,双方的政治性权力难以转换成协同治理的引领性力量,行政性权力难以转换成有效执行的力量。SFIC模型分析视角有助于探究联合保护协同治理中的现实困境,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联合保护协同基础、发挥联合保护协同治理相关主体作用、加强联合保护协同治理制度设计、保障联合保护协同过程有效性等,可以提升中老两国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工作的长效性与可持续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9.

    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个人思想行为的价值理路

    李慕
    思想战线    2023, 49 (4): 164-172.  
    摘要1454)      PDF (1825KB)(54)   

    恩格斯曾经指出,国家是第一个支配人的意识形态力量。这个现实性力量在国家统治与社会生活中塑造着意识形态引领个人的支配结构和价值逻辑。在价值追求上,意识形态确立占支配地位的精神力量,培育现实个人的价值观念和信仰信念,塑造社会团结,巩固和发展统治利益;在价值结构上,意识形态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向度建构评价主体,涵盖知识、理想、信仰三方面内容;在价值进路上,意识形态引领个人生成价值认知、进行价值判断、做出价值陈述、寻求价值实现、深化价值反思,不断强化价值认同和笃定价值信念。意识形态引领个人的价值逻辑,既体现了国家的支配需要,也契合了个人的精神渴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0.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再思《黑暗传》论争

    宋旭红, 田诗琪
    思想战线    2023, 49 (4): 90-97.  
    摘要1448)      PDF (1815KB)(9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对于强化民族认同、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作用。文化认同则是民族认同的核心内容,是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步骤。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强化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此意义上重新思考某些文学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民间文学作品《黑暗传》的相关论争恰好提供了一个例子。首先,《黑暗传》文类归属问题的大背景是中国学界对源自西方之史诗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与创新发展,而这个过程的完成极大地得益于我国民族文学史诗作品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工作。同时反过来说,《黑暗传》的例子也说明,当我们对作品进行民族属性判定之时往往必然要触碰到交融共生、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色;而通过被纳入中华民族文学版图,我们的各民族文学就可以以更清晰有力的定位获得进入世界文学国际视野的通道。这一民族性与世界性双重视野良性互动的过程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文学研究领域发挥主导性作用的体现,也是我们在文学领域继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的主要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学理性解读

    韩喜平, 杜都
    思想战线    2023, 49 (4): 12-18.  
    摘要1437)      PDF (1559KB)(60)   

    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解决主要矛盾的目标所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学理基础和实践需求,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本质优势,也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有着深刻的内涵,而且内涵和外延随着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美好生活的满足,要求以强大且成熟的物质生产为保障,要求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支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2. 从“四民分业”到“四民不分”——唐宋时期的职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
    曾育荣, 柯桂林
    思想战线    2022, 48 (1): 75-90.  
    摘要1427)      PDF (2649KB)(210)   
    在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复苏和不断繁荣的进程中,伴随工商入仕禁令、中古自耕农超经济强制等职业壁垒的动摇和破除,科举向社会各阶层的逐步开放,受求取功名与获取财富的双重目标的激励,以农、工、商追逐仕进与农转向工、商为显著特征的职业流动,以及士、农、工、商的各业兼营,促成了官僚、地主、商人的三位一体化和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职业之间转换互通、对流兼容的渐趋频繁并日臻常态化,使得汉晋以降职业领域中的封闭僵化状态被开放灵活的格局取而代之,“四民分业”完成了向“四民不分”的转变。而不断加剧的职业流动,又缔造出官僚队伍以“寒人为中坚”、职业分工由“四民”衍化为“六民”、职业层级差别淡化的新型职业结构,社会结构一定程度上因此而呈现出开放化、平民化、平等化的色彩,中国传统社会后期的基本样式得以在此基础上定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3.
    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 
    颜晓峰
    思想战线    2023, 49 (4): 1-11.  
    摘要1423)      PDF (1934KB)(179)   

    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这一过程先后创立和形成了系列重大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两个结合”产生了中国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鲜明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4.

    乡土中国的命运与农业文化遗产的未来

    卢成仁
    思想战线    2023, 49 (4): 67-73.  
    摘要1422)      PDF (1566KB)(90)   

    从农业文化遗产视角看现代化背景下的乡土中国,“集体失忆边缘的乡村”是当下的现实状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干预,透过对乡民记忆和情感的唤醒,让他们重新发现自己、重新发现村庄,重新认识乡土社会的特殊意义和价值。作为农耕文明杰出代表的农业文化遗产,是现代农业生态转型的基础,并与现代农业形成“古今相融、择善而用”的双向度交流、采借和交融关系。年轻一代的探索、实践与选择,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新的精神动力,延续并拓展农耕文明体系的根脉。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5.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杨小柳, 陆烨
    思想战线    2023, 49 (4): 74-80.  
    摘要1415)      PDF (1529KB)(93)   

    在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比较中可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改变了脱胎于殖民体系、以资本为中心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不平等的内在属性,从而破解了西方现代化加剧多民族国家族群隔阂对立的发展困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深化推进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治理共同体、价值共同体、生命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进入了更加高质量平等发展的全新阶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6.

    毛泽东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实践探索及其当代价值

    段妍
    思想战线    2023, 49 (4): 30-36.  
    摘要1407)      PDF (1546KB)(67)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精神直面党内问题,着眼于建设“伟大的党”和领导“伟大的革命”,纠正党内错误思想、整顿不良作风和惩治腐败行为,不断加强和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在自我纠错、自我提升中锻造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引领党的革命事业胜利前进。毛泽东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实践探索对新时代具有重要启示意义,新时代要把自我革命贯穿党的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在继承和发展中丰富自我革命的有效途径,在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中激发自我革命的强大动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7.

    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建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探索

    唐皇凤, 祁净玉
    思想战线    2023, 49 (4): 37-49.  
    摘要1407)      PDF (2386KB)(82)   

    作为思想建党理论的探索者与创立者,毛泽东以建设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武装的革命政党为目标,把“从思想上建设党”置于党的建设首位,深刻回答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思想建党,如何思想建党等基本问题,构建了内容丰富的党建理论体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建党的实践探索贯穿于整个新民主义革命时期,高度重视开展针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纠正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在工农党员中牢固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并探寻出一条通过整党整风运动实现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高度统一的新路径,开创出中国共产党思想建党的新传统。毛泽东思想建党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彰显了毛泽东思想建党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谱系中的历史地位,为建设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8.

    开展中国人类学/民族学亲属类型学与亲属实践复合式研究刍议

    马腾嶽
    思想战线    2023, 49 (4): 50-66.  
    摘要1402)      PDF (2767KB)(126)   

    亲属是人类社会的普同现象,亲属组织是社会构成的根本。中国具有丰富的多民族文化,关注人类社会的根本——亲属,对中国多民族社会的亲属进行更完善与全面的探究,正是推动社会科学本土化之基本且必要的方向。受历史因素影响,亲属研究在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学科发展上所受重视有限,产出研究成果所占的比例极度稀微。多数中国诸民族的亲属研究成果数量稀少或完全缺乏,导致吾人对中国境内众多民族的亲属形态仍缺乏细致全面的认识,对基于亲属的社会团结机制与地方性知识缺乏系统性的学术理解。由此,梳理亲属理论的发展,反思中国亲属研究的现况与未来方向,进而开展“亲属类型学与亲属实践复合式研究”,是为新时代中国亲属研究的目标与策略。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

    海外中国犯罪资产分享的规则构建初探

    杨琼
    思想战线    2023, 49 (4): 152-163.  
    摘要1400)      PDF (2306KB)(83)   

    构建资产分享制度是统筹推进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有利于改变我国海外资产追回长期滞后的现实困境,而且也是切实践行《刑事诉讼法》的特别没收程序和缺席审判程序的现实需要。国际公约所倡导的资产分享机制已成为国际社会跨境资产追回实践中的普遍共识,域外国家尤其是中国犯罪资产流入比较集中的国家,都将国际公约所倡导的资产分享机制转化为国内法上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则。我国虽然在立法层面确立了资产分享制度,但其具体规则依然付之阙如。我国犯罪资产分享制度的建构必须以主权原则、法治原则和公平原则为基本遵循,在借鉴域外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明确资产分享方法、范围和标准等核心规则,进而实现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海外资产追回工作中的难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三个重要维度
    蒋红
    思想战线    2022, 48 (1): 1-9.  
    摘要1388)      PDF (1300KB)(222)   
    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概括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着重强调了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之源的重大历史和现实作用。深刻理解伟大建党精神,需要我们把握好三个重要维度。从内涵维度看,伟大建党精神的四个层面具有严整的理论逻辑,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力量;从价值维度看,伟大建党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导向,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内生力量、进行社会革命的精神动力、教育引导新时代青年的精神伟力;从实践维度看,伟大建党精神构成了赓续红色血脉的精神动力源泉,永远指引和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勇担使命、不懈奋斗。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