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5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9-03-15
    论文
    现代社会的再认识与发展反思
    陈庆德,杜星梅
    2019, 45(2):  1-11. 
    摘要 ( 2223 )   PDF (557KB) ( 6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克思在批判现代社会资本关系的局限性时,也盛赞了现代社会所带来生产的全面性展开、人控制物质能力的空前释放。发展的话语,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悖论的社会中诞生的。现代社会连续累积的单一直线、进步的不可逆性成为发展话语的主脉,而科学本意上进化论所强调的断裂、差异、多样性以及适应的两重性含义,则被打入冷宫。从发展基点来看,不同民族所拥有的不同经济类型和生活模式,会以其差异性的存在为人类提供更多潜在的或可能的选择机会。这也就是多样性或文化相对论所能贡献的最根本意义和最大价值。
    中国古代民族思想与处理族际关系的智慧研究
    谢 翔,王文光
    2019, 45(2):  12-20. 
    摘要 ( 2329 )   PDF (504KB) ( 4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频繁。以“华夷”二元为核心的民族思想就是民族关系的一种反映,不同时代“华夷”民族思想在处理族际关系时充满了政治智慧。这种政治智慧成为多民族中国的历史文化能够绵延不断、生生不息,一直发展到现代的重要历史原因之一。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研究中国古代的民族思想与处理族际关系的智慧问题,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东汉时期西部边疆汉羌民族关系述论
    朱映占,孙雪萍
    2019, 45(2):  21-26. 
    摘要 ( 2396 )   PDF (460KB) ( 7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东汉时期,汉与匈奴不再是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布在凉州刺史部各郡的羌人,与朝廷不断出现矛盾冲突,汉羌民族关系成为东汉王朝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汉羌之间的矛盾冲突,给东汉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的危害和损失。产生汉羌民族矛盾的主要原因,是东汉政府没有认真理解羌人的社会文化和民族特性,护羌校尉绝大多数官员在具体治理羌人的过程中采取以武力治理为主的措施。
    西双版纳指定服役制度研究
    卢中阳
    2019, 45(2):  27-35. 
    摘要 ( 2202 )   PDF (548KB) ( 6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指定服役制度作为人类进入文明的标志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动力,贯穿了西双版纳勐泐王国发生、发展、衰亡的整个过程。西双版纳指定服役制度产生于原始共同体内部分工及对外武力征服,在农业劳役、工商业劳役、军事劳役、日常生活劳役、公共劳役中都有具体表现,劳役分配遵循等级原则、平均原则、特长特产原则,并体现出整体性、固定性、强制性、复杂性4个特点,其产生是商品经济不发达、血缘共同体存在的必然结果。这一制度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普遍性,是探索早期国家起源的重要途径。
    中华文明共同体的结构及演变
    马 戎
    2019, 45(2):  36-49. 
    摘要 ( 2606 )   PDF (694KB) ( 5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鸦片战争后,中华文明体作为一个政治实体虽屡经挫折仍然顽强地生存下来。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基本保留了清朝的人口和地域边界。1997年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中国人“文化自觉”的命题,中央近期提出要加强“文化自信”。纵观历史风云变幻,有哪些因素促成中华文明体的形成与发展?有哪些因素使得中国经过百年奋斗,再次获得“凤凰涅槃”一样的新气象?中华文明具有什么特质,得以在几千年漫长历史中塑造出中华文明共同体在人口边界和地理边界方面的结构体系和演变轨迹,并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仍能坚持探索一条不同的文明发展之路?这些是我们今天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解构边疆观与重构边疆学
    吴楚克,马 欣
    2019, 45(2):  50-56. 
    摘要 ( 2162 )   PDF (505KB) ( 3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边疆学理论研究风起云涌之后,学者们并没有从思潮澎湃的海洋寻找到登上陆地的通路,无论是官方的学科目录还是教育专业设置,都还没有给中国边疆学一个正式的名分,每个研究团队或者个人都是依附在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管理学、国际关系学甚至文化传播学下开展边疆学理论研究。这种状况说明,中国边疆学理论研究本身出了问题,或者说研究的出发点需要重新认识。以中国边疆理论的“元”问题为核心,努力解构边疆观,是重构中国边疆学的逻辑起点。解构边疆观,就是从学理上批判目前流行的边疆概念和观点,指出这些流行观点对边疆学创新的阻碍,在此基础上探讨新的边疆学建构的出路,以期实现重构边疆学。
    丝绸之路与西南历史交通地理
    葛剑雄
    2019, 45(2):  57-64. 
    摘要 ( 2569 )   PDF (529KB) ( 7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西方人向东方扩张的结果,而非中国商品主动向外输出的产物。中国古代以“天下之中”“天朝无所不有”自居,形成宗藩制度和朝贡体系,缺乏对外贸易的概念和需求。商人社会地位低下,无法自由出境,绝大多数时间无法合法从事对外贸易。西南的交通路线却提供了主动外贸的通道,连接印度以至中亚,意义重大。对西南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包括交通工具、设施、路线、制度、人流物流、起始地与腹地、连接地与影响地等,需要文献、考古、调查考察等多学科综合研究。
    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 是现代中华民族建设与认同的基石——方国瑜《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研究之一
    潘先林,谭世圆
    2019, 45(2):  65-73. 
    摘要 ( 1789 )   PDF (516KB) ( 120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方国瑜先生长期研究中国各民族历史提出的理论认识,是一个立足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原创性总结,能够反映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其核心论点是强调各民族之间长期形成的联系与凝聚,充分注意作为整体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体系。理论认识的具体表现是:边疆与内地是一个整体、少数民族与汉族是一个整体、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是一个整体,强调整体所包含的空间演变、族群构成和时间的连续性。现代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依据,其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现代中华民族建设与认同的基石,没有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现代中华民族的建设与认同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清代云南儒学的兴盛与儒家文化圈的拓展
    廖国强
    2019, 45(2):  74-89. 
    摘要 ( 2596 )   PDF (793KB) ( 7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与内地儒学渐趋式微不同,清代云南儒学得到长足发展。“儒家教化”是清朝在云南实施一体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兴文教”因此成为历代治滇者恪守的治滇方略。在此背景下,儒学教育在云南得到较快恢复并逐步走向兴盛,由学宫、书院、义学3个层级构成的教育体系得到完善和发展。中央王朝对云南科举考试采取倾斜和优惠政策,体现了补偿性正义原则,促进了儒学人才队伍的壮大。依据儒学化程度的高低,可将清代云南儒家文化圈划分为核心圈层、次核心圈层、边缘圈层等3个层级。各层级的分布不是平面式的、单区域的,而是交错式的、多区域的。这样的分布格局,较为生动地折射出云南文化多元化、差异化和互嵌式的特点。
    海葬、安养与心灵环保
    景 军,齐腾飞
    2019, 45(2):  90-96. 
    摘要 ( 4895 )   PDF (516KB) ( 68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态环境危机表面上是大自然被破坏的严重结果,但实际是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和危机。倘若贯穿在人类生产和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变得极为不利于大自然,生态环境危机也就在所难免。基于北方一家佛教安养院的调查研究显示,以佛教有关万物同体共生思想为怀的人体骨灰海葬,不仅具有环保意义,而且体现出践行者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反思。
    寺院养老的灵性生活秩序: 从俗智到圣智的转变
    陈 昭,高良敏
    2019, 45(2):  97-105. 
    摘要 ( 2094 )   PDF (587KB) ( 7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进入佛教安养院养老的老年人将经历生活方式由世俗到神圣的模式转变。这 一转变的核心逻辑关涉两个方面:其一,对生命意义进行解释和判断的价值观基础,逐渐 由俗世价值观转为佛教价值观,即俗智的消减与圣智的递增;其二,灵性生活秩序作为安 养院所强调的精神生活秩序被逐渐建构起来,也就是安宁的心灵与超脱的信念之统一。佛 教安养院的养老方式超越了血缘家庭,提供了一种其他养老机构缺乏的精神生活秩序,提 供了另一种审视养老伦理的思路。
    城市转型的实质挑战及土地制度的应对——兼论集体土地入市问题
    夏柱智
    2019, 45(2):  106-113. 
    摘要 ( 1639 )   PDF (447KB) ( 5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正在进入快速城市转型期,实质挑战是如何维持城市中心经济增长的秩序,带动大多数流动人口转移和融入城市。改革开放40年的城市化实践表明,土地制度居功至伟。征地制度把城市建在了国有土地上,又通过政府推动城市综合开发和市场激活土地价值的机制,形成了城市扩张的土地制度框架。相反,当下流行的集体土地入市和农民自主城市化主张,从经验、法理、理论及改革等四个方面都存在逻辑问题,其实践如果转变为正式的法律制度,将严重影响正在快速进行的城市化。正在试点的三项土地制度改革应当坚持底线思维原则,坚持土地制度改革服务于中国现代化的大局,避免掉入土地财产权利陷阱。
    土地制度改革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机制研究
    王海娟,胡守庚
    2019, 45(2):  114-120. 
    摘要 ( 2267 )   PDF (419KB) ( 4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土地制度视角下,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是整合分散细碎的地权,其实现路径是农民动员。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治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基于土地利益整合的农民动员”。从现行土地制度的绩效来看,过于强调个体地权的土地制度,会导至弱化了村集体的动员能力,构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制度障碍。而一些农村地区通过创新性的土地制度改革,能提高村集体的农民动员能力,实现村庄范围的土地利益整合,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当前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应当适当平衡集体土地权力和农民土地权利的关系,通过赋予村集体适当的土地调控权,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论社会记忆再生产的基本结构
    丁华东
    2019, 45(2):  121-128. 
    摘要 ( 2341 )   PDF (428KB) ( 6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社会记忆再生产是对社会记忆进行一系列施加影响的行为、过程和结果。从再生产角度开展社会记忆研究,可以深化社会记忆资源、再生产过程、再生产结果之间的关联性思考,建构整体性分析框架,同时有助于分析社会记忆的生产、加工、分配和消费行为。社会记忆再生产的基本结构,可以解析为形式再生产、内容再生产、意义再生产。其中,形式再生产是对记忆事项存在形式的再次转化,内容再生产是对记忆事项内容的重新叙述,意义再生产是对记忆事项意义的时代阐释。它们各具特点,并由此呈现出诸多复杂的社会记忆研究问题。
    独立、问责和支配的统合:中国司法经费管理体制改革的政治分析
    张洪松
    2019, 45(2):  129-139. 
    摘要 ( 1791 )   PDF (528KB) ( 3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司法经费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一系列具有特定社会—政治结构支撑的法政理念的调整和重组。从宏观上看,决策型司法独立、垂直型政治问责、纵向式理性支配,构成了中国司法经费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约束条件。决策型司法独立,强调裁判者不受外在压力作出司法决策的自由,并基于司法经费管理与司法决策独立经验上的关联性证成司法经费独立。垂直型政治问责在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展开,强调国家权力机关在党的领导下,对司法部门自上而下的政治问责。纵向式理性支配,强调建立一个吸纳司法体系内外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治理结构,使司法部门获得控制自身内部运转的能力。在这些结构性因素的制约下,中国司法经费管理体制将更加强调对省以下预算政治的超越,而在省一级仍将保持对预算政治的卷入,同时将更加注重司法部门的内部整合。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废除——法社会学的视角
    夏江皓
    2019, 45(2):  140-146. 
    摘要 ( 1855 )   PDF (486KB) ( 34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2001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增设了关于离婚损害赔偿制度的规定。然而,离婚损害赔偿制度与我国“合则聚,不合则离”“清官难断家务事”“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的文化传统存在龃龉,未能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形成良性互动,同时,也未很好地实现制裁婚姻关系中过错当事人、保护无过错当事人的立法初衷。因此,在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时,可废除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将其功能交由侵权责任编的一般侵权责任条款去实现,让我国的法律规范在外来制度与本土观念的冲击中实现自我调适与成长,更好地彰显制度理性与文化关怀。
    人性即表现——赫尔德表现主义人性观考察
    陈艳波
    2019, 45(2):  147-158. 
    摘要 ( 2486 )   PDF (694KB) ( 11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方近代哲学将理性看做是人的本质。人在这种理解下成为超时空的、非历史的和去文化的空洞而抽象的存在。赫尔德认为,这种对人性的抽象理解是虚构的,无法真正说明现实人性的丰富性与具体性。在反思西方近代人性观的基础上,赫尔德开创了被以赛亚·伯林和查尔斯·泰勒概括为“表现主义”的人性新观念。这种新观念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给定的,而是在人实际生存的过程中,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创造和形成起来的,并因此深深植根于他所生活的世界和所归属的文化。这种表现主义的人性观主要体现在赫尔德的语言哲学中,并以他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为基础。
    书画艺术审美的精神本源
    马祥和
    2019, 45(2):  159-164. 
    摘要 ( 2175 )   PDF (415KB) ( 5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书画艺术审美的核心精神均同时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浸染和引领,其审美的时代共性的本质,便是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整合性折射,在审美意象、精神、意境的追求方面均有着高度的一律性。哲学美学思想是书画艺术审美的内在精神支点,从表面上看,书画表现的是汉字书写和山川风景的描绘,实际上表现的却是人的世界观和内 在的品质修养。其艺术审美特点所呈现出的本质趋同性,无不体现着传统哲学美学思想 引领下精神的物化再现。儒、道、释三者的相互影响渗透,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人文精神、 民族性格和内在的心理特征。
    传统生态思想文化的局限及其当代转型
    陈红兵,杨晓春
    2019, 45(2):  165-172. 
    摘要 ( 2265 )   PDF (473KB) ( 43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统生态思想文化也存在自身固有的局限。如传统生态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带有直观笼统的特点,缺乏严格的科学分析与论证;注重主体生态德性修养,忽视对现实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传统生态政治法律制度、生态民俗是适应传统农林牧渔业生产生活及环境保护要求,在面对当代工业生产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上存在自身的时代局限;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生态民俗曾经被视作迷信被摒弃,客观上也限制了其在当代社会积极作用的发挥。要实现传统生态思想文化的当代转型,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一是要结合古典文献、民间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多种方式搜集整理传统生态思想文化资源;二是对传统生态思想文化的研究,既应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现实需要出发,又要充分考察传统生态思想文化自身的立场、观点、思维方式;三是应注重从当代生态科学理论与方法出发,对传统生态思想文化进行科学研究;四是应注重对传统生态思想文化的改造与升华,在传统生态思想文化基础上,创新生态生产模式及生态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