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当期目录

    2019年 第45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9-01-15
    论文
    西方艺术人类学跨文化研究--主持人言
    方李莉
    2019, 45(1):  1-1. 
    摘要 ( 2338 )   PDF (165KB) ( 3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类学与跨文化艺术比较:访范·丹姆教授
    方李莉/问,范·丹姆/答,李修建/译
    2019, 45(1):  2-15. 
    摘要 ( 1845 )   PDF (650KB) ( 3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西方艺术人类学的发展脉络,方李莉教授与范·丹姆教授进行了一次对话,对话同时涉及范·丹姆的学术旨趣。在个人研究中,范·丹姆将跨文化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成果结合起来,试图解释当我们依据内部文化知识评估传入的视觉刺激时,人类心智做何反应。同时他还认为,可能存在的全人类共有的审美偏好,从而将其比较研究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拓展到了世界各地。范·丹姆教授还谈到,通过参加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了解到中国艺术人类学发展状况。他希望中国的研究者们更多去做民族志,记录濒临灭绝或发生重大变化的传统。
    选择:世界本体论与当代艺术、人类学的对话
    阿纳德·施耐德文,刘翔宇译
    2019, 45(1):  16-27. 
    摘要 ( 1843 )   PDF (730KB) ( 8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类学长期关注他者和他异性;其他本体论以不同方式进入当代艺术,因而许多艺术家得以直接接触到不同于西方的各种他异性和知识。翻译为各种本体论他异性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可能,但这二者都是不完整的,这为进一步翻译提供了空间。全球范围内各种当代艺术与人类学的交流,需要超越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非均衡解释学也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艺术与人类学之间交流对话中的细微差异、重复和误解。
    物、祖先及其社会意蕴———一个边汉社会的民族志
    石峰
    2019, 45(1):  28-36. 
    摘要 ( 2726 )   PDF (602KB) ( 48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黔中鲍屯妇女服饰关键构件丝头系腰,在社区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多重意义,其编织技艺由鲍氏11世祖鲍大千留传下来,因此鲍大千被编织者尊称为“带子老祖”。从祖先与财产、整合与裂变、祖先与神灵三个方面研究“带子老祖”鲍大千的独特性和学术价值,可以为人类学“物”的研究提供一个跨文化比较的个案。
    病友互助的类家族主义原则———对糖尿病互助群体的组织人类学考察
    王剑利
    2019, 45(1):  37-47. 
    摘要 ( 1908 )   PDF (645KB) ( 5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统中国相互依赖的文化逻辑是否延续以及如何表现的问题,可以通过考察中国城市糖尿病病友群体的组织原则来寻求答案。特定文化情境中的病友互助,对慢性病自我管理这一全球性难题也有独特价值。在20余年患者教育的社会进程中,北京糖友组织的群体串联和扩充实践,呈现出类家族主义的组织原则和相互依赖的文化逻辑。同病相怜的互助情感,在文化实践中衍化为类家族情感,携带着特定的家长式和兄弟式的类家族主义特征,成为构拟病友组织的原动力。
    从“野生”到“人工”?———生物社会一体的沙捞越屋燕养殖
    余昕
    2019, 45(1):  48-55. 
    摘要 ( 2253 )   PDF (546KB) ( 4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燕窝这一特殊中国食物的生产过程,正经历着一场重要变革。历史上,燕窝主要从分布在东南亚各地的山洞之中采摘而来。过去30年中,“屋燕养殖”逐渐兴起,被认为代表了燕窝生产方式转变的趋向。马来西亚沙捞越屋燕养殖过程中,“引燕入屋”所体现出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介乎于“野生”与“人工”的技术介入和市场动因下的经济活动,而非源于“驯化”所寓意的人类与自然的认知与分化,由此可引导我们重新思考同一整体世界当中的生物与社会关系。
    中华民族研究的国家视角
    周平
    2019, 45(1):  56-65. 
    摘要 ( 2451 )   PDF (516KB) ( 3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家发展进入新阶段之后,将国民凝聚为整体并支撑中华现代国家的中华民族,再次被凸显于历史舞台的显著位置,中华民族研究的热潮随之出现。对中华民族所进行的研究中,国家视角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是中华民族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今天将中华民族加以凸显的现实要求。国家视角的中华民族研究,把中华民族置于世界近代以来民族形成的宏大视野中考察,注重中华民族概念的国家属性及其伴随中华现代国家构建而形成的过程中沉淀的国家内涵,突出中华民族对于中华现代国家的支撑性,注重挖掘中华民族对于今天国家治理和发展的资源价值,将中华民族研究与今天的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这一视角的研究涉及到中华民族的各个侧面,但有一些议题在当前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需要给予高度的关注并进行深入的研究。
    清末民初政学精英边政认识的演变———基于西南边疆史事的分析
    段金生
    2019, 45(1):  66-77. 
    摘要 ( 2032 )   PDF (674KB) ( 5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传统帝制时代的“天下观念”在晚清时期开始发生根本变化,国人的主权观念及对边疆民族问题重要性的认识,都有了新的发展。清末姚文栋关于滇缅界务问题的认知,反映出经过长期与欧美异型文化的接触,加以晚清以来对边疆民族地区事务的实践,近代国家主权观念已逐渐清晰,对边疆族群与近代国家建设互动关系的认识日益深入。但此时,传统帝制时代的“天下观念”并未完全破除,对近代主权国家疆域理念的认识尚在逐步形成中。民初川军援藏过程中地方实力派、北洋政府中央等各派政治人物对西藏问题相关认知的表述,表现出与清末相较,社会各界对边疆民族问题的认识,已经有了显著变化。但是,“五族共和”“民族平等”及“蛮夷”等词汇的普遍性交互使用及表述,说明仍未完全改变中国传统文化主义取向的边疆民族认识理路,近代与传统认知的融合尚未完成。各派政治人物对西藏问题所持态度的差别与变化,不仅是各自利益或政治目标诉求的不同,也是北洋时期政治统一性缺失场景的突出表现。这些都说明,边疆民族问题不仅是边疆民族地区的事务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国家建设不可或缺的政治隐喻。晚清、北洋时期关于边疆民族问题的认知与实践,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边疆民族问题讨论热潮的重要基石。
    话语共识与社会多元性整合———哈贝马斯审议民主理论探析
    李兵,郭天一
    2019, 45(1):  78-84. 
    摘要 ( 2592 )   PDF (462KB) ( 4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当今社会多元性所引发的矛盾和冲突状况的不断显现,以制度化模式和民众沟通交往互动机制相协调的审议民主理论,在对以往民主制理论及其实践模式所凸显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批判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在涌现出的许多审议民主论者当中,哈贝马斯从交往行动理论及商谈伦理思想中所展开的对审议民主理论的建构,以“话语”模式的应然性角度,直指审议民主理论的实质内涵,即在社会冲突与矛盾的化解中,积极整合其多元性因素,并通过共识的建立和达成,来实现公共社会原本所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和正义性。哈贝马斯对审议民主和共识问题的理论卓识,是对民主政治实践的经验性与规范性的有效协调,为我们思考民主政治的新格局,开启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思想路径,同时也为东西方乃至整个人类民主政治格局的完善,开辟了新的思想路径。
    基于全球正义视角的全球治理规制重建
    蒋小杰
    2019, 45(1):  85-92. 
    摘要 ( 2378 )   PDF (487KB) ( 4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球治理赤字所直接反映出来的是全球治理能力无法有效回应日益增多的全球性挑战这一无情国际现实,深层次还反映着当前全球治理存在着严重的规制失效。要想有效地消除治理赤字,实现全球的善治,重要的任务便是进行规制的重构。基于强的治理理念和全球正义的主张,全球治理的规制重建则需要努力搭建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治理架构,以全球财政和全球武装为未来方向改革和强化联合国的制度安排,还需积极构建相互支援的全球治理机制,实现全球性治理机制与主权性治理机制、区域性治理机制、领域性治理机制的接纳和融合。
    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变革的轨迹
    阎云翔
    2019, 45(1):  93-105. 
    摘要 ( 2653 )   PDF (642KB) ( 99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道德变迁的轨迹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归纳:首先是价值观方面的变化,从过去强调责任和自我牺牲的集体主义伦理,向一种强调权利和自我发展的个体主义伦理转变;其次是道德判断的标准发生了多样化的变革;第三是公德变得越来越重要。40年来道德变迁轨迹的标尺包含4个刻度,由低向高排序分别是:底线道德,个体主体性和尊严,同理心和社会信任以及社会公德。用这个标尺去衡量,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经历的是一场深刻复杂的道德转型,而不是道德危机。这一轨迹和标尺也为构建良善社会提供了方向和机遇。
    “社区”的维度与限度
    彭兆荣,张进
    2019, 45(1):  106-112. 
    摘要 ( 2580 )   PDF (519KB) ( 42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今“社区”(“共同体”)概念在我国长驱直入,大有替代我国传统的诸如村庄、乡社、邻里、街坊、城邑之趋势。任何一种人群“共同体”单位形制,都是经历长时段形成的,并被赋予特定、特别的内涵。厘清这些“共同体”的内涵和外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认识大有裨益。“社区”是一个近代舶来概念,有其维度与限度,不可完全替代和超越我国传统的概念。
    坚守还是改变:中国西南古代民族研究“三大族系说”的多学科讨论
    李东红,马丽娜
    2019, 45(1):  113-126. 
    摘要 ( 1971 )   PDF (779KB) ( 97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多元”历史过程逐渐被揭开,中国各民族起源、形成与发展研究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古代民族研究不能再简单地理解“中华民族共祖”的丰富内涵。通过重读有关古典文献材料、系统梳理新近考古发现、专题探讨语系与族系的关联、汲取中国民族史与西南区域文明史研究新成果等多学科、多视角研究与讨论,把中国西南古代历史归结为“氐羌、百越、百濮”“外来族群迁入结果”的叙事体系,已然无法立足。“三大族系说”是在20世纪中期“民族国家建构”运动中,处于“无献无征、考古无证”情境下产生的学术假说,已经证明是错误的。当前不少历史叙述,面对学术界的新发现、新成果,却不加甄别地沿用旧说,造成西南古代民族历史叙述上的混乱,必须将以修正。中国西南古代民族研究,要立足本土文化脉络与地方传统的梳理,摒弃“外来”思维,实现从“外来叙事”到“本土陈述”的回归。把材料还原到当地民族与文化大背景之中,才能正确地理解古代西南民族与区域历史和地方文化的关系,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丰富多样的历史进程。对“三大族系说”在内的近代以来中国学术史上习以为常的“外来说”叙事传统,包括各种“大迁徙”“大传播”“大叙事”等“典范历史”与“民族常识”的反思与再出发,有助于深化对中国历史发展基本逻辑的认识,推动学术创新与进步。
    宋代理学的政治实践:以“官箴”为中心的考察
    刘欣,吕亚军
    2019, 45(1):  127-135. 
    摘要 ( 1998 )   PDF (663KB) ( 5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宋代具有理学色彩的“官箴”大量出现,这是理学政治实践的必然结果。“官箴”通过培育具有理学气质的官员,使其在在为政理念、为政品质以及为政能力上完成对官员的自我改造,并承担起重建社会秩序与改造社会的使命。因此,以“官箴”为核心的理学的政治实践实质是官员的自我改造与改造社会的结合。
    中西哲学中的“一”及“同一”
    吴福平
    2019, 45(1):  136-142. 
    摘要 ( 3350 )   PDF (463KB) ( 5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如果说全部哲学从形而上学到后形而上学,从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有什么原则性区别的话,只不过是前者过于强调了绝对性、基础性、一元性、“一致性”,后者则过于强调了多样性、多元性和“差异性”。如果说“同一”哲学所强调的“同”是因为“不同”,“不同”是因为“同”,“同一律”和“相异律”是可以“同时共在”的,没有一物不“同一”,与没有一物不“相异”,是等价的,具有同等的意义和价值;那么,后现代主义所强化的“差异性”与“同一”哲学所强调的“一致性”不仅具有同等价值,也具有“同一”意义。
    马克思主义发生学方法的超越及意义
    彭树涛,李建强
    2019, 45(1):  143-149. 
    摘要 ( 2431 )   PDF (464KB) ( 5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马克思主义发生学方法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完成了对近代发生学方法的超越,形成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科学解释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理论范式。这一方法具有科学性、批判性、实践性、辩证性等理论品质,有助于从发生维度及其内在联系,科学阐释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动态的发生过程,对社会历史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间性审美风格与晚明文学现代性
    妥建清
    2019, 45(1):  150-158. 
    摘要 ( 2438 )   PDF (602KB) ( 6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晚明中国,作为载道文体的诗歌由宰制文学中心地位的滑落表明,传奇、小说等通俗文体业已勃然兴起。通俗文体不仅依托晚明蓬勃的消费文化广泛播散,而且,晚明文士将通俗文体抬举至与诗歌等量齐观之境,此种“以浮华代自制”正表现出颓废风格的原始之义。同构于晚明颓废的社会审美风格,以描写世情为主的传奇、小说等通俗文体,因晚明情欲社会的表达需要,其作为文人文化的表征亦使用音乐、绘画等多种审美形式,表现出具有间性之美的颓废文学审美风格。此种间性审美风格不断挑战宋明宰制儒家所标举的崇高审美风格传统,在文人文化的形式之美的极致性追求中,表现出晚明中国人与文的审美自觉,以及中国“生活美学”新的实践可能。
    乐歌时代:现代歌—诗启蒙的历史机缘及其语言配置
    邱健
    2019, 45(1):  159-165. 
    摘要 ( 1948 )   PDF (585KB) ( 6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缤纷绚烂的乐歌时代是中国现代歌—诗的滥觞,它既不同于晚清又不同于五四,它在国民性乐教中反求诸己、启迪民智,又在现代性伦理中师夷长技、自救自强。对乐歌时代的考察,既关乎歌—诗自身的历史发展,又涉及现代中国的思想启蒙。此二者需要回到语言中来领会,是语言编织了歌—诗,歌—诗在语言中漂移;是文学与音乐相互配置的共同体构成了歌—诗,歌—诗在这共同体中获得了独立身份。乐歌语言的漂移,显示了20世纪初国人的心灵结构和世界图像,而乐歌时代的写作制度和审美制度则推动了中国现代歌—诗的发展。
    中国政府审计制度理论框架的构建———基于国家治理视角
    徐薇
    2019, 45(1):  166-172. 
    摘要 ( 2094 )   PDF (431KB) ( 48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政府审计制度理论框架的构建是制度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从国家治理的层面认识政府审计,可为研究中国政府审计制度理论框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基于服务国家治理的需求,中国政府审计制度的理论框架应以政府审计的本质和动因作为逻辑起点,由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两部分组成,包括审计本质、审计动因、审计目标、审计规范和审计控制五大基本要素。新构建的政府审计制度理论框架的价值,在于弥补审计制度研究中政府审计理论框架的缺失,并为正在开展的政府审计体制改革指明方向、厘清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