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41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5-09-15
    论文
    地势民族志和本体论转向的人类学
    朱晓阳
    2015, 41(5):  1. 
    摘要 ( 2976 )   PDF (602KB) ( 16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中国,两种城市化现象凸显出“地势”与城市化中的政治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强调,可延伸至地势学与人类学中“本体论转向”关系之探讨,并从“非认识论相对主义”的视角来理解地势学。以与地势相关的“地势政治学”,尤其是“势力”概念为基础,引入“栖居”和“彻底解释”,可作为理解地势学的方法论路径。由此,当地势学成为有本体意义的概念时,人类学民族志不再仅是一种“方法”或工具,而是一种集实践、理论和写作表达为一体的综合知识。
    大众流行病学与乳腺癌的起源——基于于娟癌症日记的分析
    郇建立
    2015, 41(5):  11. 
    摘要 ( 2247 )   PDF (536KB) ( 8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癌症是中国人的一个主要死因。面对癌症的生命威胁和病因的模糊不清,许多病人都会不断追问,“为什么是我”。于娟认为,她之所以会得乳腺癌,是其个人性格、生活方式和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于娟的“癌症日记”和现有研究成果均表明,普通人在解释健康风险时,不仅会借鉴专业流行病学的研究成果,还会联系自己的人生经历。由此可见,与专业流行病学相比,大众流行病学代表了一种整体论的视角,因而更具有健康教育的现实功能。
    人往低处迁武陵山区土家族自愿搬迁移民的理性选择——于重庆石柱县汪龙村的调查
    田 阡, 李 虎
    2015, 41(5):  17. 
    摘要 ( 2217 )   PDF (533KB) ( 8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愿搬迁是没有列入政府计划,没有享受政府财政补助的农户,为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机会而自愿实施的迁徙。居住在武陵山区海拔较高的土家族人,因自然地理环境与道路交通状况的限制,在经济、教育、择偶、就医、养老等方面面临困境,部分民众自愿选择从山上向山下搬迁。这一搬迁实践是迁移者基于“经济理性”“生存理性”和“社会理性”综合考量的结果。当然,自愿搬迁后出现的某些问题,如迁出地的发展与规划、搬迁者的户籍及搬迁后的生存发展问题不容忽视,需要政府从政策的宣传和实施多元等方面进行介入、引导和帮扶,以达到迁出地和迁入地科学发展,及搬迁户生活水平提高的综合效果。
    试析三亚回族的社会实践与社会结构再生产
    张 亮
    2015, 41(5):  23. 
    摘要 ( 2634 )   PDF (417KB) ( 101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类学的实践理论认为,人具有建构社会结构的能动能力。三亚回族围绕民族节日而展开的有组织的庆典活动及其背后社会组织的运作实践,向我们展示了其富于运用自身的文化资源、结合国家赋予其的政治身份,实现其社会结构再生产之能力。
    神山下的王权嘉绒藏人代汝节仪式考察与神话分析
    张 原
    2015, 41(5):  27. 
    摘要 ( 2372 )   PDF (644KB) ( 102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代汝节”是嘉绒藏人最为重大的年度仪式,其仪式过程与神话意义所显现的“神圣历史”,对于嘉绒历史上王权观念之辨析极为关键。这种介于神圣与世俗之间的王权观念恰是藏彝走廊社会人文特质的一种反映,也是地方封建的文化前提和政治结果。其对反思当代西方学界基于神圣王权而衍生出来“绝对主权”之学说,以及基于中国历史现实建构一种更为包容的社会理论,均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论后藏望果节仪式结构及象征意义
    才 贝
    2015, 41(5):  35. 
    摘要 ( 2808 )   PDF (594KB) ( 9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后藏“望果节”仪式作为一个复杂而多义的综合体,其仪式结构和象征意义充满隐喻。结合前人研究、相关文献分析以及后藏“望果节”的田野实践来看,显然“王”的符号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正如“仲德苯”的王政治理方式依然鲜活于民间,由此吐蕃王朝对于藏族社会的深刻影响昭然若揭。吐蕃王朝“伪装”成各种符号而并存于佛苯之间,这就像谜语本身,对于打破佛苯二元论框架的藏族民间宗教及仪式研究,多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和研究视角。
    引进与再造——social  anthropology 在中国
    张丽梅, 胡鸿保
    2015, 41(5):  41. 
    摘要 ( 2752 )   PDF (463KB) ( 6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反观学科史,讨论“social anthropology在中国”这样一个话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学人在引进西方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一直都有主动选择、修正和再造的一面。中国社会学在其草创和初步繁荣阶段确实存在一种人类学传统,这既与功能学派在英国的特殊性有关,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学人引进social anthropology,再造中国本土社会学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及创新。总体而言,当前中国社会学在理论和方法方面比人类学更具自觉意识。
    我国边疆治理的一般客体与特殊客体
    方盛举, 王志辉
    2015, 41(5):  53. 
    摘要 ( 2667 )   PDF (407KB) ( 92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地域的不同,可以把国家治理划分为腹地治理和边疆治理。在边疆治理中与腹地治理相同或相似的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构成边疆治理的一般客体;而边疆省区面临的特别迫切或特殊的公共事务构成边疆治理的特殊客体,包括边疆开发和发展问题、民族问题、国家安全问题、政治认同问题等。区分边疆治理的一般客体和特殊客体是为了凸显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格局中确实具有特殊性,对特殊客体的治理彰显了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格局中的独特价值。
    乡土范畴破土而出——重庆棒棒”—都市感知与乡土性
    麻国庆
    2015, 41(5):  58. 
    摘要 ( 2217 )   PDF (395KB) ( 71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棒棒”不仅是山城重庆所特有的农民流动务工形式,更是中国底层社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延续。《重庆“棒棒 ”——都市感知与乡土性》透过一名女性学者特有的细腻眼光,以丰富扎实的第一手资料呈现了一幅现代都市贫民生活的生动画卷,系统地指出了“棒棒”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探讨了中国农民工城市融入和适应的特殊性问题,深化了城乡关系中有关都市性和乡土性的讨论。无论是研究的视角与内容、理路与方法、传承和新意,对话与回应等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咂摸与体会。
    先秦族际整合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基础——以大同时代为中心的考察
    曹 为
    2015, 41(5):  62. 
    摘要 ( 2101 )   PDF (521KB) ( 7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民族自然融合论认为,自在的社会经济发展将造成自然的民族融合。这种侧重社会经济的族际整合逻辑与中华民族的实际生长经验不符。中华民族的早熟,源于它在政治上的早熟。中华民族的独特整合逻辑,在于以政治为主、社会经济为辅的一体对多元不断克服。考察大同时代的族际整合史,我们看到两条轨迹,一是族际整合的实践从社会经济转向政治的层面,二是族际整合的价值从自由的秩序走向秩序的自由。随着历史的发展,单纯通过战争和联盟推进一体化,其效用将越来越小,族际政治整合的手段,将日益转向社会经济文化等较为隐蔽的领域。但那不是社会经济的自发合离,而是贯彻着政治意志的共同体锻造。
    父权制类型与女性政治参与模式分析一个理论思考
    范若兰
    2015, 41(5):  68. 
    摘要 ( 2279 )   PDF (478KB) ( 13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教育、经济、政治、社会发展水平和男女平等程度,目前世界上的父权制可分为3种类型,即式微的父权制、松动的父权制和牢固的父权制。不同类型的父权制对女性政治参与程度和模式影响极大,式微父权制国家女性较早获得选举权,女议员和内阁成员比例突破30%,女首脑多且出自非政治家族。松动父权制国家女性较晚获得选举权,女议员比例大多在10~20%左右,女首脑大多出自政治家族。牢固父权制国家女性更晚获得选举权,甚至迄今没有选举权,女议员比例为0~10%,为数极少的女首脑都出自政治家族。
    农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的由来逻辑与出路
    贺雪峰
    2015, 41(5):  75. 
    摘要 ( 2107 )   PDF (439KB) ( 101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前配得上农村第一工程的,可能是极大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能力的耕地细碎化问题。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着眼点,应该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解决土地细碎化问题。正在全国开展的农地承包经营权确权,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相关规定,遵循的是权利逻辑。农地确权与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的有着不同的逻辑,它可能导致农民失地,以及农村耕地细碎化问题更难解决。当前开展的土地确权工作的重心,应当转向组织农民进行“换地并块”活动,以回应农户对承包地连片经营的需求,解决耕地细碎化问题。
    家庭关系变迁中的已婚妇女自杀现象研究——以鄂南三村为个案
    郭俊霞
    2015, 41(5):  81. 
    摘要 ( 1918 )   PDF (483KB) ( 12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已婚妇女自杀与家庭关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以鄂南大冶市3个村庄的自杀案例为基础,可以探析家庭关系变迁中的已婚妇女自杀现象。影响已婚妇女自杀的家庭关系主要有代际关系和夫妻关系。伴随代际关系和夫妻关系中原有的均衡状态和行为模式被打破,对家庭关系的预期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使那些将家庭作为“着落点”的妇女深受冲击,更容易走向自杀的道路。妇女自杀不是妇女受压迫的结果,而是妇女地位提高过程受到阻碍带来的悲剧。
    传统村落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李军红
    2015, 41(5):  88. 
    摘要 ( 2649 )   PDF (443KB) ( 99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在利益相关者之间调节和配置利益关系的一种有效工具,生态补偿机制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财政补贴为核心、以市场运作和社会捐助为补充的传统村落生态补偿机制,但仍面临产权制度、法律体系、价值评估和补偿标准体系等方面的制度困境。我国应建立以完善的法律保障为前提,涵盖前置定位机制、补偿运行机制、保障反馈机制的生态补偿机制,保障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
    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理论特征
    张瑞才
    2015, 41(5):  93. 
    摘要 ( 2512 )   PDF (434KB) ( 10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彰显出鲜明的理论特征,这些特征表现为理论构建的完整性、理论形成的实践性、理论背景的时代性、理论风格的民族性、理论内涵的科学性、理论话语的鲜活性、理论旨归的人民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内在逻辑
    孟锐峰
    2015, 41(5):  99. 
    摘要 ( 2753 )   PDF (372KB) ( 6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功地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遵循了四条逻辑主线:社会主义民主的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政治民主与社会民主的辩证统一、社会主义民主普遍本质与具体发展道路的辩证统一以及社会主义民主理想与现实建构的辩证统一。这四条逻辑主线规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未来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演进的逻辑必然。
    马克思主义在老挝发展的经验启示
    齐英艳
    2015, 41(5):  104. 
    摘要 ( 3404 )   PDF (386KB) ( 88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老挝作为现存的共产党执政国家,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一直在探索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符合本国国情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马克思主义在老挝发展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和经验教训,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的启示意义包括: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夯实党的理论基础|进行革新开放以探寻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以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发扬独立自主精神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党的领导以确保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成功。
    对当代文论建设的几个所谓共识常识的质疑
    曹顺庆, 曹美琳
    2015, 41(5):  108. 
    摘要 ( 2106 )   PDF (493KB) ( 82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不少学者发表过重写中国文学史的看法和观点、提出反思中国文论研究“失语”现状的论文,提出了中国文论的重建问题。然而,迄今为止却收效不大,基本上仍然无法确实地推进当代中国文学史的重写与发展,无法推进中国文论的重建进程。可见当下仍存在着一些严重困扰着文学史与文论界的问题。其中一个常常被人们忽略而又十分重要的困扰是,很多当代人形成了所谓的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的“共识”与“常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材不应该收录古体诗词、中国古代文论没有体系、古代没有白话诗、中国文学史不包括少数民族文学,并视其为理所当然。其实这些“共识”与“常识”是很有问题的,恰恰是这些“共识”与“常识”,阻碍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
    诗歌叙事学跨文类研究
    谭君强
    2015, 41(5):  113. 
    摘要 ( 2243 )   PDF (552KB) ( 11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学作品通常区分为不同的文类,各种文学艺术研究通常有其特定的对象,包括针对不同的文类在内。在当代叙事学研究中,旨在打破这种状况的跨文类研究已经出现,以对叙事作品进行研究的叙事学理论进入到过去未曾进入的领域,以之对抒情类作品进行研究的诗歌叙事学便是其重要表现。交流是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在作者透过作品与读者的交流中,已经暗含着文类的设定。无论中外,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都表现出对文类、文体的关注,并从不同的标准对此进行区分。从对文类的意义、区分,跨文类研究的形成,诗歌叙事学研究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以及如何进行这一研究进行探讨的目的,旨在促进一种新的研究在理论与作品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展。
    文心雕龙》 “神思义考原
    杨 园
    2015, 41(5):  119. 
    摘要 ( 2913 )   PDF (444KB) ( 7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心雕龙•神思》以“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释“神思”,其意非本《庄子》字面,而是取《吕氏春秋》《淮南子》高诱、许慎注之别说。根据其说“心下巨阙,言神内守也”,可证明刘勰所论“神思”,具有心身内外二分的特点,而非向来所认为的心身彼此二分。《神思》篇由“神思”论虚静,其学理依据是汉代以来道家、道教的养生守神思想。
    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乡土想象与文化机制
    汪翠萍
    2015, 41(5):  124. 
    摘要 ( 2921 )   PDF (472KB) ( 7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一位来自新英格兰乡间的农民诗人。诗人笔下的新英格兰与维吉尔创造的阿卡迪亚所具有的隐喻意义颇为相似,传达出诗人对理想社会和真挚情感的向往之情。新英格兰世界不仅是弗罗斯特诗歌创作的灵感和素材来源之地,也是诗人在现代文学群体中确立自己文化身份,重塑美国自新大陆被发现以来所传承的文化精神的关键所在。弗罗斯特发现了他熟悉的乡土生活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是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当之无愧的重要诗人。
    托马斯论激情与德性
    张 荣
    2015, 41(5):  128. 
    摘要 ( 2837 )   PDF (401KB) ( 8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世纪道德哲学的主导线索是意志主义,这是由奥古斯丁奠基,经阿伯拉尔发展,一直到托马斯和邓•司各脱,都围绕理性与意志两个要素绽出、演变。人们习惯认为,托马斯的立场介于理性主义和意志主义之间,主张理智意志论。托马斯强调理性和意志之于德性的规定作用,同时也非常重视激情的道德属性,激情甚至构成德性的第三个要素。总之,激情、理性和意志三者彼此共属,共同作用,触发并规定德性。托马斯的激情与德性观是对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奥古斯丁主义进行双重继承与改造的结果。
    康德前后期对上帝证明的差异性辨析
    刘尚励, 温纯如
    2015, 41(5):  133. 
    摘要 ( 2213 )   PDF (438KB) ( 6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上帝和自然的思考是康德哲学相互交错的两条线索,二者形成一种必要的张力。随着对宗教和自然认识的深入以及批判时期的到来,康德的哲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对上帝的证明也是如此。人们通常认为,康德采用假设这种证明手段。但是通过对前批判时期与批判时期作品的对比,会发现康德前后期对上帝的证明“根据”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期更倾向于理性推理|后期则倾向于采用类比和假设,在类比的基础上假设,证明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确信。同时康德以其自身现身说法,单纯依靠理性推理证明上帝存在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
    行政信访诉求的合意解决机制
    刘国乾
    2015, 41(5):  145. 
    摘要 ( 2818 )   PDF (513KB) ( 7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信访条例》未排除合意机制适用的空间。合意作为一种结果导向型的机制,相比裁决,其对诉求的实质回应在深度和广度上均具有优势。但实践中合意机制的适用,面临程序难以启动、当事人难以理性开展合意、合意内容有悖法治精神、合意成果难以落实等困境。合意机制的设计应考虑对既有困境的调控技术。在行政信访框架下,面对复杂诉求的合意机制,是裁决的替补、而非替代机制,对其改良或建构应该考虑该特殊性。
    海上丝绸之路重塑亚洲生产网络的契机与区域公共物品供给的新框架
    杨怡爽
    2015, 41(5):  151. 
    摘要 ( 2042 )   PDF (487KB) ( 8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要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样一个如此宏大的多元化合作机制,首先必须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同时探讨它在新的历史环境和新的国际体系中可能的作用、路径和机制。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国际性的贸易经济体系,它具有多元性、多样性、多中心的鲜明特征。它产生的互联互通和国际直接投资的效应,将激励亚洲的国际分割生产和生产网络的发展,这也正是“建设命运共同体”所具有的内涵。因此,在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机制建设的过程中,除了更加积极地供给公共产品和负起地区大国责任之外,中国也应当始终坚持“多元性、多样化、开放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