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5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5-01-15
    上一期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观的理论论析
    冯刚, 胡忠浩
    2025, 51(1):  5-13. 
    摘要 ( 406 )   PDF (1217KB) ( 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国之大者”。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基于时代的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变化,形成了一套系统完善、内容充实、逻辑严谨的关于人民幸福的观点和理念。这些观点和理念以“现实的个人”为基点,明确了人民的幸福主体地位;基于马克思所描绘的“现实幸福”,擎画出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蓝图;在继承马克思“劳动幸福”的基础之上,指明“奋斗幸福”的实现路径;以宽广博大的胸怀,将中国人民幸福与全人类幸福联系起来,绘制出全人类幸福的美好愿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幸福观不仅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的赓续发展,更深化了对人民幸福的主体、内涵以及人民幸福的实现路径、最终归宿的认知与掌握,从而推动人类幸福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坚持用大历史观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
    王永友, 魏明勇
    2025, 51(1):  14-23. 
    摘要 ( 299 )   PDF (1228KB) ( 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只有坚持从大历史观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厘清文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脉源流,立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定位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突出的党性、人民性、先进性等根本属性,立足事业发展的历史大势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两个巩固”的功能地位和“三个事关”的作用地位,立足新征程上党的历史任务明确了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文化使命,着眼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范性力量的行动逻辑与行为模式探究
    李梁
    2025, 51(1):  24-31. 
    摘要 ( 312 )   PDF (1196KB) ( 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规范性力量也称为价值的力量。在国际政治中,规范性力量是一种可以影响、塑造、改变国际社会其他政治行为体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形成的规范性力量,意味着中国正日益生成一种既不单纯依靠经济手段也不单纯利用军事力量,而是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观念性力量,影响其他国际行为主体,并引领、规范国际社会活动的能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范性力量遵循的原则是中国与他国处在特定情境中的互动类型的关系逻辑。与欧盟规范性力量采用适当性逻辑指导下的说服、经验学习以及规范模仿等不同的是,中国更注重关系逻辑下的行为示范、协商对话、多边合作的行为模式,它为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并正在展现旺盛生命力和光明前景。
    数字化“教劳结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何以”与“何为”
    郝婧智
    2025, 51(1):  32-41. 
    摘要 ( 357 )   PDF (1256KB) ( 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科学技术作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连接点,也是现代生产力的内涵要素,使“教劳结合”与现代生产力在逻辑上具有互动的可能性。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主题下,“教劳结合”内容、形式的数字化转型涵盖了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应用着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转型的过程回应了新质生产力“兴科技”的诉求。立足人才培养这一着力点,数字化“教劳结合”的内容形式贯通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运转。数字化“教劳结合”不仅从生产能力、劳动习惯、创新潜能方面提升了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更以贯通人终身学习的时空场域拓展了高素质劳动者的群体规模,有效回应了新质生产力对人才资源在知识储备、能力提升、规模扩容方面的发展诉求。
    “顽强之物”:从中国本土材料开辟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新理论与分类范畴
    马腾嶽, 彭庆
    2025, 51(1):  42-51. 
    摘要 ( 229 )   PDF (1302KB) ( 4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物质文化研究是现代人类学学科的重要根基,对于人类学的创立具有重要的贡献。过往百年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展开与分类范畴历经了四次重要的转折与发展,丰富了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理论的内涵,为人类认识物提供了诸多可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工业产品充满了整个人类社会,但同时,许多社会仍以相对传统的方式生产与使用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传统物件。这些物件因种种原因被其文化持有者所珍视,其传统生产工艺与材料被刻意保存,未被功能类似的工业化产品所取代,顽强地存留于其所处的社会之中。这些传统物件因无法被人类学物质文化研究的四种既有研究路径与分类范畴所囊括,缺乏理论范式的支持,而被研究者所忽视。由此,有必要基于我国研究材料的丰富性,通过“顽强之物”的研究开辟物质文化研究的新理路与新范畴,推进社会科学研究的本土化。
    交换的达成:一个基于莫斯礼物范式的解释
    张桥贵, 石英
    2025, 51(1):  52-63. 
    摘要 ( 324 )   PDF (1316KB) ( 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交换的理由首先在于双方的相互需求,这体现了交换的互惠性。其次,交换本身所固有的不确定性以及人们对确定性的寻求,决定了交换中超自然力量——“礼物之灵”的存在。礼物、库拉vaygua和货币中所蕴含的超自然力量——“礼物之灵”,为人们构建了一个可以共同想象和理解的框架,这为交换关系的确定性奠定了逻辑和现实的基础,并以此形成三种不同的利益共同体的构建与实现方式,即族群内部、族群之间,以及更大范围社群中交换的达成。交换的达成揭示了构建社会的人性基石就是“礼物之灵”,即人们对确定性的信仰与构建。由是,交换兼顾为已的利益和为他的利益,即交换是互惠的,这正是人们构建社会的目的和意义。
    产业发展与女性参与——以云南咖啡产业为例
    陈雪
    2025, 51(1):  64-72. 
    摘要 ( 321 )   PDF (1252KB) ( 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咖啡产业作为最重要的全球产业之一,产业中的性别分工和性别分层现象是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关注的议题。云南咖啡全产业链建成与升级过程中,各族女性能够全面参与到产业的各个环节中,但在产业的前端与后端呈现出显著的代际特征。在咖啡种植端,留守的偏老龄妇女成为咖啡种植最主要的劳动力;伴随咖啡初加工产业的发展完善,这些女性又成为加工处理与手工挑选分级的主要劳动力。在咖啡产业中后端的品牌创立、庄园经营等领域内,出生在从事咖啡产业家庭中的“咖二代”女性、有求学、务工与创业经历和经验的女性通过成为直接经营者、庄园继承人,以及家庭合伙人的方式参与其中。这与全球其他产区咖啡产业链中的性别分层格局有所不同。妇女在中后端产业参与过程中获得了地方政府的支持,她们注重将乡土文化资源与咖啡营销相结合,成为“咖啡+”事业的积极推动者。
    主权认同:政治认同的核心议题和基础保证
    亓光
    2025, 51(1):  73-83. 
    摘要 ( 266 )   PDF (1289KB) ( 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主权认同作为政治认同的核心,其复杂性与挑战性需更多关注和深入探究。在政治学视域中,主权认同是对国家或政治实体最高权威和独立性的集中性认可,是评判国家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关键所在。当代主权概念定义复杂多样,实现方式多元模糊,“去中心化”趋势明显。当这些问题凸显时,主权认同历史诠释谱系的异质性特征就越发明显,造成更大的理解困境。本质上,当主权认同面临弱化和解构风险时,悬浮难题是最严峻的挑战,而主权集中性的碎片化则是关键原因。因此,面对主权认同的复杂层次与丰富内容,应在实践中重构集中性路径,重建主权一致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须从主权概念“集中性”属性出发,厘清实现“一致性”的框架与方式,并进行合理性分析。在彰显异质性的基础上,通过双元驱动筑牢根基,凭借多元竞合优化环境,利用系统共塑整合途径,巩固主权认同,提升政治认同的核心力量。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独特路径:信访制度政治属性的再认识
    张岩阳
    2025, 51(1):  84-91. 
    摘要 ( 282 )   PDF (1291KB)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全过程人民民主概念的提出与《信访工作条例》的印发重新激活了对信访制度属性定位的讨论。信访制度兼具政治、行政与治理三种属性,其发端于党的群众路线的特点表明,信访制度的本质是中国共产党主导创建的独特民主制度,也决定了政治属性是信访制度的第一属性,而民主则是贯通信访制度政治、行政与治理三种属性的核心价值。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由多种民主组成的大规模矩阵。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构成要素的信访制度因自身蕴含草根民主、直接民主等成分,成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次级矩阵。而信访制度作为标准制度接口的广泛嵌入、独特的民意吸纳方式,以及内置的动力机制等优势,使自身成为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条隐微路径。信访制度通过对民意的识别、对少数民意的保护,以及不制造民意的对立,为全过程人民民主超越西式代议制民主乃至民主的内在局限提供了积极探索。
    再造五岳:唐代以来南诏五岳的地方塑造、国家进场与历史书写
    张俊峰, 李杰
    2025, 51(1):  92-104. 
    摘要 ( 298 )   PDF (1510KB) ( 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唐代南诏封五岳之事,与其君臣对中原文化的学习及面临的政治、军事形势等直接相关,是对其疆域的礼仪统合。明清时期,正统岳庙在云南广泛建设,南诏五岳的痕迹大多湮没在历史的潮流中,存在由南诏五岳到正统岳庙的转变过程。在统一性之外,北岳玉龙雪山成为南诏五岳的重要历史遗存,深刻融入当地社会、文化之中,尤其是在明代成为木氏土司彰显权力的特殊场域,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由于五岳是大一统王朝的象征,故后世尤其是明清时代的历史书写中南诏五岳多被定性为僭封,并且成为主流的历史书写方式。岳庙祭祀的转变、历史书写方式的转换,背后体现的是国家的进场,亦是云南融入王朝大一统秩序的象征。
    近代时期横断山区各民族经济上的交往交流交融——以生活必需品的供需与交换为研究中心
    袁国友, 王丽萍
    2025, 51(1):  105-120. 
    摘要 ( 368 )   PDF (1396KB) ( 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近代时期,横断山区的各民族/各次区域之间,以生活必需品的供求和交换为物质基础与联结纽带,开展了广泛持久的经济交往交流交融。由资源禀赋和生产效率决定的经济差异性和互补性是横断山区各民族经济交往交流交融的根本动因,以本地土产药材、山货交换外来的盐、茶、布匹、铁器、百货等生活必需品是近代时期横断山区各民族之间商业贸易和经济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内容,区域内的汉、白、纳西、藏等各民族商人、商帮充当了各民族之间商业贸易和经济交往交流交融的中介与纽带。近代时期横断山区各民族之间的商业贸易和经济交往交流交融,由各民族群众根据生活需要和市场状况自发自为地进行,市场机制是各民族经济交往交流交融的主导力量,全球化带来的经济开放和内外循环是促进各民族经济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力量。近代时期横断山区各民族经济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图景,充分地彰显和证明了中国各民族“三个离不开”的客观规律和历史逻辑。
    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五阶段模式
    刘红春
    2025, 51(1):  131-144. 
    摘要 ( 345 )   PDF (1388KB) ( 5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内实践及学术研究表明,模式化预防是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通行有效做法,但既有的“预防的四级模式”与“三级预防模式”等并未按照“时间逻辑及其配套体系”进行理论提炼并指导实践。基于国家责任与宽宥主义理论指导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有益经验,根据时间逻辑和配套体系提炼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新模式,是制度化、规范化、具体化、法治化和闭环化预防工作效能的新思路。“预防犯罪教育—不良行为干预—严重不良行为矫治—刑罚处罚—安置帮教”的五阶段模式,以时间逻辑及其配套体系,将各预防主体的职责、工作等融通整合、无缝衔接。但该模式还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和安排不合理、职能部门分工协作重合模糊、评估和奖惩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科学萃取国家责任与宽宥主义理论的适配要素,融入权责配置、机构人员、经费技术、监测监管等方面的优化中,标本兼治地化解五阶段模式的困境,促进未成年人犯罪率的下降,助力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法治环境的迭代升级。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议题建构:挑战、过程和发展
    卢光盛, 颜晓萌
    2025, 51(1):  145-154. 
    摘要 ( 303 )   PDF (1286KB) ( 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应对全球性挑战的中国方案,在国际传播中面临全球性威胁加剧和西方话语霸权冲击的严峻挑战。本文以议题构建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在国际传播中的发展路径。文章分析了议题构建面临的两大挑战,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的构建过程,包括识别议题和去安全化策略,揭示了议题从安全领域向更广泛合作领域转变的逻辑。最后,文章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在和平、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五大核心领域的发展,并提出相应的议题选择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精准把握议题构建路径,选择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相契合的议题,可以有效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人与自然成为伙伴是否可能?——试析麦茜特伙伴关系伦理的困境及出路
    王云霞
    2025, 51(1):  155-164. 
    摘要 ( 325 )   PDF (1289KB) ( 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麦茜特的伙伴关系伦理体现了对人与自然非控制关系的伦理诉求和对二者的双重伦理关怀以及以关系为核心的多元道德责任,对推动人与自然矛盾的和解不无启发意义。但非人类的自然何以获得主体资格捍卫自身权益,人类如何在不干预自然的前提下尊重其自主性,如何避免人类联手再度与自然为敌,特别是如何在不推翻资本主义的前提下救赎自然等也使伙伴伦理深陷困境。出路在于需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夯实其实践基础。
    “民胞物与”:生存智慧及其生态哲学向度解读
    包庆德, 冯超
    2025, 51(1):  165-172. 
    摘要 ( 266 )   PDF (1200KB) ( 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宋代杰出理学家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思想,认为不仅天下之人都是我同胞,而且天下万物皆如我同类。这不仅突破了人与物之间不可跨越的藩篱,将人与天地自然万物关系作为生命共同体置于平等维度中加以全面考量,同时深度体现着在生命共同体内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人能够在自我意识生成过程中展现其主体能动性地位,能够以心体物、以仁察物,这是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而自然又会作为一种能够被意识的客观存在对人起着引导作用,天地自然之间生生不息之德,正是人们所应当追求的。在全球性生态危机日趋严峻的今天,“民胞物与”思想所昭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彰显其厚重的生存智慧底蕴和深层的生态哲学意蕴。深入开展其生存智慧及其生态哲学向度的伦理阐释与哲学解读,对重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具有重要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