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4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18-05-15
    论文
    从犹太人到以色列国的历史启示
    马戎
    2018, 44(3):  1-20. 
    摘要 ( 200 )   PDF (973KB) ( 5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以色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国家,它是二战前后大批犹太移民集中迁入巴勒斯坦后通过联合国一纸决议建立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自建国之日起冲突至今,成为世界瞩目的“中东火药桶”,每隔几天就向全世界播放街头暴力冲突和自杀式袭击的电视画面。它重新恢复了已经几乎失传的希伯来文字,并在中东干燥的戈壁沙漠中创造了快速发展的经济奇迹。这些特殊性使以色列很自然地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和民族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案例。沃尔特·拉克的《犹太复国主义史》一书向读者提供大量生动信息,勾画出自19世纪来犹太人是如何从一个散居各国的少数族群演变为一个民族并独立建国的历程。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族群演变的特性和共性,也可以为我们思考今天中国的民族问题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文化资本化视角下“非遗”的表述与重构———以丽江纳西刺绣为例
    孙九霞,许泳霞
    2018, 44(3):  21-27. 
    摘要 ( 1506 )   PDF (529KB) ( 77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旅游发展背景下,民族文化作为“遗产”,被政府、文化持有者、外来者等不同主体表述和开发利用。在文化资本化的大潮中,遗产已成为经济、社会和政治利益的中介。由于不同主体之间的激烈争夺,地方性遗产的归属与表述并不比世界遗产明确。外来经营者迎合了地方政府对地方文化表征塑造的需求,因而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成为纳西刺绣的“代言人”。文化持有者本应具有更强的合法性,却由于客观能力的不足,在遗产的归属与表述中处于弱势。在遗产工业大行其道的当下,遗产的开发利用更应从“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出发。
    医患沟通中的话语反差:基于某医院医患互动的门诊观察
    涂炯,亢歌
    2018, 44(3):  28-36. 
    摘要 ( 1353 )   PDF (566KB) ( 60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医患互动中的话语使用会影响医患间的沟通。医患之间结构化的会话模式、话语体系的差异、表达方式的不匹配等,造成了双方沟通的障碍。医患间话语冲突的背后,是医患权力的不对等,以及由这种权力关系所决定的两种对话模式和对话逻辑:支配性对话模式和平等性对话模式张力中,支配性对话模式占据主导地位;效率性对话逻辑与理解沟通性对话逻辑张力中,效率性对话逻辑占据支配地位。中国医生侧重支配性对话模式和效率性对话逻辑,与他们的角色压力具有内在关联,这种压力来源于医疗场域的制度安排。
    寺院养老:人间佛教从慈善走向公益之路
    景军,高良敏
    2018, 44(3):  37-47. 
    摘要 ( 1507 )   PDF (654KB) ( 11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考虑到日益严峻的社会老龄化挑战,中国大陆学界对保障老年人福祉所需的政府支持、家庭责任、社会参与及市场机制给予了高度关注,一部分学者还注意到宗教界志愿组织辅助家庭、社区及机构养老的作用。当代中国佛教寺院介入社会化养老领域的事件已多有发生,但对其动态及相关的慈善公益性质问题论述却显得不足。从目前的情况看,佛教界兴办的养老机构大多以体恤佛门孤老为宗旨,但其中一部分正在超越宗教身份认同的局限性,努力为佛门之外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因而彰显出人间佛教思想推崇的普济精神。
    老年临终关怀:来自佛教安养院的启示
    方静文,齐腾飞
    2018, 44(3):  48-56. 
    摘要 ( 1825 )   PDF (619KB) ( 122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养老包含养生送死,但当下关于养老的探讨多集中于生养,临终关怀的不足和死亡质量的低下值得反思。来自江苏省两家佛教安养院的安养理论与临终关怀实践,展示了佛教安养院发生的临终关怀,将养老、修行、临终关怀、往生礼仪结为一体。这种安养理论及临终关怀,不但具有身心兼顾的双重功能,而且突显出了抵制过度医疗的特殊意义。
    膳与善:素食斋饭作为安养文化的根隐喻———基于佛教安养院的饮食人类学考察
    陈昭
    2018, 44(3):  57-63. 
    摘要 ( 1391 )   PDF (555KB) ( 76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佛教安养院老人日常饮食及相关活动,能揭示安养文化的多重意义。如果将素食斋饭视为佛教安养文化的根隐喻,可以将素食从安身、养心、安魂三个层面对佛教安养文化进行界定和阐释。从安养院的管理模式体现出的安身,由养心概念出发的吃素习惯,从而形成的身份认同,以及食素与养老伦理、佛教生死观之间形成的安魂,是这种现象的三种表象。在此意义上,老人们在佛教安养院安享晚年,也意味着对于素食的完全接纳,遵照佛门戒律安养以求往生安魂的生活。
    信息主义世界中的国际社会排斥———基于对非洲信息化发展的关注
    谢俊贵
    2018, 44(3):  64-73. 
    摘要 ( 1210 )   PDF (587KB) ( 68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信息主义世界是由社会信息化发展形塑而成的一种新的国际社会类型或社会体系。但在信息主义世界中,由于信息分化的存在,不少信息贫乏国家或地区,在社会排斥的作用下陷入了国际信息体系的边缘位置。产生这种国际社会排斥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第四世界本身的贫穷落后、信息分化的指数增长、流动空间的流向选择和发达国家的信息殖民。当前,处于国际信息化体系边缘的边陲国家,迫切希望真正融入国际信息体系中来,并为此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也已有相应行动,但不同类型的国家有不同的意图,因而在社会减排和社会接纳的目标、性质、程度和方式上还存在明显差异。
    文本、语境、思想:抗战时期毛泽东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构想之辨析
    闾小波
    2018, 44(3):  74-82. 
    摘要 ( 1231 )   PDF (603KB) ( 5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围绕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修改,学界对其何时形成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构想存在分歧。在考察政治领袖的思想时,概念的文本表述固然重要,但不应脱离复杂且变动不居的政治场景,即历史语境。领袖人物提出的政治规划主要是用于指导政治过程,并力图改变或引领政局的走势,故而在文本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些复杂的政治考量,这些考量有可能遮蔽政治领袖表达的思想。基于此,推论毛泽东何时设想未来中国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应将文本与历史语境结合起来考察,揭示其思想生成的脉络。
    云南对外开放的历史透视、问题与出路
    吴磊,曹峰毓
    2018, 44(3):  83-93. 
    摘要 ( 1487 )   PDF (648KB) ( 8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改革开放之初,云南对外开放的主要对象是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随后逐步调整为以东南亚国家为重点。2007年,云南为摆脱对外开放陷入停滞的不利形势,提出了“第三亚欧大陆桥”战略,但未获中央高度认可。2009年“桥头堡”战略提出后,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面向南亚国家的“西向”开放也开始起步。随着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云南凭借着独特的区位优势,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从历史经验看,云南对外开放面临内部和外部瓶颈的双重制约。展望未来,云南进一步对外开放仍需要突破由西部欠发达省份的身份特征、周边国家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所组成的“双重瓶颈”障碍。只有“双重瓶颈”突破了,云南的对外开放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族群互动与“南北朝”现象:一个体制问题的政治学思考
    阎步克
    2018, 44(3):  94-101. 
    摘要 ( 1379 )   PDF (542KB) ( 74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北方族群对中国制度史留下了多方面影响,其中包括其所建立的若干异族王朝,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政治体制的形态与方向。从政治学上说,其影响可简要归结为强化专制集权和激活官僚体制。学者提出了一个“两个南北朝”的概念。在“两个南北朝”的时代,南系王朝的某些政治变迁,令中国史的另一些可能性显露出来了。而在这时,北系由少数民族入主建立的王朝,构成了一个“矫枉过正”的分力。这个分力的基础是“部族武力的体制化”。
    13~16世纪山会平原水乡景观的形成与水利塑造
    耿金
    2018, 44(3):  102-110. 
    摘要 ( 1269 )   PDF (589KB) ( 5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南宋鉴湖垦废后,山会平原南部由大片水域转变为各种破碎化水体,这些水体是泥沙自然淤积后人为垦殖产生淤积带后形成的。这一过程也为平原水网景观的形成奠定了条件。以鉴湖为中心的水利系统废弃后,南部溪水及西来的江水排入内河,治河成为山会平原水利重点。地方官员的治理从分流浦阳江到置闸西小江上,并在嘉靖年间通过修筑三江大闸,完成平原水利系统构建。整个平原水利呈现出由湖泊蓄水灌溉系统,向三江闸及各级闸堰系统转变趋势,水文生态变化推动着水利工程系统的变化。而水利工程的推进,又最终完成了平原河网水乡的景观塑造。
    如何理解征地冲突———兼论《土地管理法》的修改
    贺雪峰
    2018, 44(3):  111-117. 
    摘要 ( 1247 )   PDF (467KB) ( 54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当前学界关于征地冲突的讨论,存在三种不同的解释范式,分别是维权范式、博利范式和制度范式。为了减少征地冲突,学界一直呼吁要调整甚至是取消土地征收制度。2017年5月份,国土资源部网站公布了《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其中对土地征收制度进行了比较大篇幅的修改。本轮的《土地管理法》修订,预设了现有征地制度存在不合理性,从制度层面解读征地冲突现象。站在利益博弈的角度看,《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对土地征收制度进行的修改并不能消除征地冲突,相反,在中国城市需要征收土地的现阶段,因为新的征地制度改变了农民维权或利益博弈的预期,而可能引发更多更不可控的利益博弈与征地冲突。现行征地制度优于《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的修正,也优于当前学界与政策部门的激进主张。
    论土地使用权转让的《宪法》秩序———《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评析
    桂华
    2018, 44(3):  118-124. 
    摘要 ( 1264 )   PDF (433KB) ( 68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集体土地能否入市是当下我国土地制度改革中分歧最大的一点。如何理解“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的《宪法》条款,对于正确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意义重大。《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增加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内容的目的在于,解决特殊时期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这是对现行制度的补充而非突破,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必须在非常严格的限制条件下入市。修订《土地管理法》须秉承1998年《土地管理法》控制集体土地入市的制度精神,避免产生新增的集体经营性土地。
    论宅基地使用权实现的法律制度模式———兼评《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
    印子
    2018, 44(3):  125-134. 
    摘要 ( 1167 )   PDF (554KB) ( 5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宅基地是村社集体的公共土地资源,农户依据集体成员权无偿享有,宅基地使用权的实现遵循村民自治原则。宅基地使用权实现困境的缘由,在于农村居民的建房理性和村级组织治理能力的羸弱,使得被过度占用的宅基地无法有效退出,阻碍了“一户一宅”公共资源配置规则的实施。如强力推动宅基地市场化的法制模式,不仅无法实现制度预期,并可能产生诸多不良法律后果。因此,宅基地使用权的实现应该着重突出农民的居住权,在强化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同时,赋予村级组织以更大的宅基地配置权。《土地管理法(修正案)》(征求意见稿)的相应条款体现了这种改革思路,通过进一步的法政策创新,有望促进宅基地的有效循环利用。
    “积习难返”:日常性违规的生成机理及其后果
    李娜
    2018, 44(3):  135-142. 
    摘要 ( 1223 )   PDF (526KB) ( 6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日常性违规普遍存在于风险规制、安全监管、执法、组织系统管理等众多领域,然而,其生成机理、性质及后果并没有被充分认识。大量的微小违规行为经历了被忽略、被接受、被重复,进而常态化的过程,成为日常性的实践。因此,日常性违规在本质上已经从一种孤立的、外在的、客观性的行动,发展演化为一种系统性、内在化的社会文化心理。而一旦形成具有行动和认知意义的违规文化,就会因其具有的历史惯性、对日常生活的巨大渗透性和对正式制度的腐蚀性,变得难以被打破,难以被改变。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认真对待日常实践,而不止于认真对待大事件,是法律实施的关键所在。
    浪漫主义的反讽概念:实质、类型和限度
    李金辉
    2018, 44(3):  143-148. 
    摘要 ( 3042 )   PDF (446KB) ( 72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反讽概念可以分为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类型。浪漫主义的反讽强调无穷的否定,通过这种否定以表现无限的绝对运动,遵循“否定的辩证法”。它不是以肯定和同一性为目的,而是以否定自身为目的。它强调反讽自身的独立性,使反讽作为反讽而存在。这本质上是一种艺术美学意义上的反讽,它蕴含一种反理性的或非理性的“泛情感主义”。这种反讽蕴含着一种关于存在理解的虚无化趋势,它可能导致形而上学的消解和道德价值的真空,使人类陷入虚无主义的无意义的生存困境。与此相反,理性主义者主张一种不同类型的反讽:即哲学伦理学意义的反讽。理性主义者认为,浪漫主义的美学反讽必须伴有对道德原则和形而上学意义的重建,主张必须重建浪漫主义美学的哲学伦理学维度,完成浪漫主义美学的创造性转换。因此,浪漫主义的情感和感性必须建立在理性基础上,表现为一种体现人类自由意志的哲学伦理学的浪漫主义。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与实践
    范建华
    2018, 44(3):  149-163. 
    摘要 ( 3260 )   PDF (728KB) ( 14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适时制定,是基于中国乡村在最近20多年发展中,与城市发展之间呈现出的不平衡、不充分,导致乡村(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衰落的实际状况而提出来的。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许多国家都曾经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浪潮下,经历过乡村的衰落,而又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去推进乡村在新起点上的振兴发展,尤以日本、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的经验值得学习。我国所实施的乡村振兴战略本质,是回归并超越“乡土中国”,是对近代以来充满爱国情怀的仁人志士们乡村建设理想的再实践和再创造,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手段,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引擎,更是实现城乡一体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中国过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乡土文化,故而,在进入新时代的浪潮中,如何走出一条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城镇化之路,振兴乡村显得尤为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均衡发展、充分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走出“中等发达国家陷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纳什均衡与制度建构
    任新民,贺勇
    2018, 44(3):  164-172. 
    摘要 ( 1232 )   PDF (579KB) ( 6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摘要:公共政策的价值追求在于实现社会公共福利的最大化。在市场机制与社会利益结构复杂化的双重机制下,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涉及到多个不同层次的利益群体,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政府各部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贫困户之间存在着多重的利益关系,围绕贫困标准、扶贫工程各参与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的选择与执行,脱贫结果的评估等方面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利益博弈关系。因此,应用利益博弈理论,从无限理性与有限理性的矛盾冲突,从制度建构与制度变迁的角度,分析研究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与困难,进而提出扩大政治参与、明确利益主体,探索市场机制与社会利益结构复杂化下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坚持演化博弈,注重序贯博弈,加强监督,从而探索提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效率与效益的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