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8年 第4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8-03-15
    论文
    社会分工与民族
    徐黎丽, 韩静茹
    2018, 44(2):  1. 
    摘要 ( 2345 )   PDF (579KB) ( 8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起源于维持生计的社会分工, 是民族维持生存的生计基础; 社会分工与民族以人类不同群体能够使用的自然资源为中心, 形成不同民族互为表里的身份; 社会分工所需要的专业工具、 专业知识和技能、 规范或操守、 观念和价值观等, 则构成民族的文化属性。 社会分工对民族的影响分为建构、 细化、 消解、 瓦解四个阶段。 随着被人类使用的资源种类及加工产品日益增多和细化, 社会分工从以民族为劳动主体向以资源为劳动部门转化。 民族身份在国家担任资源管理与社会分工不断细化情况下, 在社会生产领域逐渐从实体走向虚拟。 但在人类自身生产领域, 仍然以基础性的社会身份存在。 这种存在, 是随文化与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分工, 进入到人类自身生产领域的升华。
    考察吐蕃时代社会文化 “底色”的三个重要维度
    霍 巍
    2018, 44(2):  11-23. 
    摘要 ( 2429 )   PDF (7049KB) ( 7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吐蕃王朝是中古时期在青藏高原建立的一个强大的地方性政权, 由于其所处地理位置与南亚、 中亚和东亚三大文明区域相毗邻, 所以吐蕃文化体系的构建过程, 从一开始便具有强烈的多元色彩, 尤其是从南亚古代印度佛教文化和唐代中原文化吸取了大量养分, 形成独具特色的吐蕃文化面貌。 但是, 吐蕃文化色彩的丰富多元并不能掩蔽其“底色” 的坚稳性。 吐蕃民族在哲学、 宗教和思想文化各个方面最具时代特征的要素, 都与唐代中央王朝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纵观吐蕃王朝时代思想文化潮流的演变轨迹, 可以清晰的看到, 无论从上层精英还是到下层民众, 都始终以仰慕和追随唐代文化为时尚, 通过一次次的认知与选择, 最终经过改造、 整合, 形成了吐蕃思想文化的根基与 “底色”。敦煌文献中所见汉地儒学思想的影响、 吐蕃佛教与汉地佛教的关系、 汉地阴阳风水输入吐蕃及其产生的影响, 成为吐蕃文化 “底色” 形成及其表征的三个重要维度, 清晰地呈现出吐蕃文化最为核心层理的内涵及其与中原文明之间的关系。
    西南民族形成问题探究: 以 “西南夷” 为中心
    秦树才, 高 颖
    2018, 44(2):  24-32. 
    摘要 ( 2074 )   PDF (551KB) ( 9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西南夷” 是 《史记》 等文献对中国西南原生民族的概称。 探讨 “西南夷”问题, 对西南民族流变和中国民族发展与交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西南夷” 约在距今3700 年前随着西南青铜时代的开启, 由氏族部落转化而成, 在春秋、 战国时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随着西汉在 “西南夷” 地区统治的确立, “西南夷” 开始衰落, 并在两汉之交蜕化为南中大姓与夷帅控制下的新的民族体系。 “西南夷” 并非源于外来的氐羌、 百越、 百濮等民族, 而是以本地居民为基础形成发展而成。 “西南夷” 的概念, 适用于 “西南夷” 存在的夏朝末年到两汉之交, 不宜用之称谓汉晋抑或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西南民族。
    语言、 通事与近代西南边疆族际交往演进
    朱映占
    2018, 44(2):  33-40. 
    摘要 ( 2326 )   PDF (621KB) ( 78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民族众多的西南边疆地区, 同时也是多种民族语言并存的地区, 在民族交往频率低的传统王朝时代,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通常要借助通事来实现。 近代以来, 随着国家的转型, 国家统一与民族语言多样似乎成为一对矛盾, 语言看似成为了族际交往的最大障碍, 然而多整体来看, 决定族际关系的根本因素不是语言, 而是掌握语言民族群体的行为选择。
    南方丝绸之路阿吒力教研究——以南诏大理国时期为中心
    张泽洪, 廖 玲
    2018, 44(2):  41-50. 
    摘要 ( 2661 )   PDF (695KB) ( 17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崛起于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 阿吒力教是在南诏大理国颇为流行的佛教密宗。 阿吒力教的传播及法术具有诸多特点, 体现为阿吒力梵僧的传教与白蛮大姓的结合, 以及阿吒力教经历文化传播而地方化、 民族化的特质。 南诏大理国时期流行的阿吒力教, 能够融摄西南少数民族文化元素, 经历文化涵化而形成地域特色的佛教密宗, 这是历史上南方丝绸之路文化传播影响的结果。
    《江村经济》 与 《 禄村农田》 : 民族志的政治经济学
    黄志辉
    2018, 44(2):  51-60. 
    摘要 ( 2617 )   PDF (618KB) ( 119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费孝通的 《江村经济》 与 《禄村农田》, 是两本兼具文化功能论与政治经济学的民族志。 费孝通在叙事过程中拒绝功能论的写文化逻辑, 也不愿意抱持武断的阶级立场, 而是将其社会文化视野与宏观、 微观的经济行为分析同时结合起来, 开创了中国本土的民族志的政治经济学。 它既不是形式主义取向的经济社会学或人类学, 也未走向相对主义的文化解释路径, 而是在人类学社会学追求平等与繁荣的知识目的下, 对社会文化实体中的经济生产行动展开探索的实质主义研究范式。 费孝通的分析与关怀, 试图同时兼顾城市与乡村、 资本与劳力、 地主与农民, 是一种迈向民族志的政治经济学的先声。
    历史紧要关头的中华民族
    周 平
    2018, 44(2):  61-69. 
    摘要 ( 2218 )   PDF (513KB) ( 7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党的十九大在大会的主题、 新时代的内涵、 党的历史使命、 国家发展目标等的确定上, 都使用了 “中华民族” 概念, 从而使中华民族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 这样的凸显, 既是政治决策的产物, 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据。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可以看到, 在民族国家构建、 国家陷入深重危机、 实行改革开放并促成社会深刻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若干历史紧要关头, 中华民族问题就会被历史凸显出来, 并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表明, 在中国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的过程中, 作为一种社群形式的中华民族, 既是重要的文化资源, 又是不可或缺的组织资源, 其形成和发展都是必然的, 并对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挥着根本性的影响。 国家未来发展目标的实现, 也有赖于中华民族这种社群形式的作用的充分发挥。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论纲
    王文光, 徐媛媛
    2018, 44(2):  70-74. 
    摘要 ( 4750 )   PDF (468KB) ( 21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 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思想, 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表述, 突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 是未来研究中华民族发展历史的指南。 因此必须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就是认同问题, 各民族的团结表达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高利益, 而认同是团结的前提, 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王朝科
    2018, 44(2):  75-83. 
    摘要 ( 2316 )   PDF (538KB) ( 10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逻辑起点抑或元范畴是建构一门学科最基础的理论问题。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必须正视并着力解决好这个基础理论问题, 否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终将沦落为没有经济范畴 (经济范畴是构成经济理论最基本的语言单位)、 没有理论 (原理) 和理论体系的拼盘, 随时可以推倒重来。 讨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需要从以下三个问题出发: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设过程中的社会主义;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 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物质内容到底是什么。 由此, “剩余产品” 可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因为, 只有剩余产品才是真正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历史维度与理论内涵
    侯为民
    2018, 44(2):  84-92. 
    摘要 ( 2324 )   PDF (523KB) ( 101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历史新阶段下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系统化学说。 在历史维度上, 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拓展, 是从中国经济新的事实材料中总结的科学结论, 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理论内涵包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五大发展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 协同发挥市场和政府两者作用、 重视民生建设、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方面。 这些科学论述,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辟新境界奠定了重要基础。
    美国产业结构演进及对中国的启示
    郭树华, 包伟杰
    2018, 44(2):  93-100. 
    摘要 ( 3026 )   PDF (498KB) ( 20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美国产业结构演进来看, 一、 二、 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紧密相联且协调发展的关系, 并非第三产业的占比越高越好, 因此夯实第一产业的发展基础, 强化第二产业的支撑性作用, 突出第三产业的主导性地位, 优化一、 二、 三次产业供给体系, 保持一、二、 三次产业适度的比例关系, 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中国尚处于新型产业结构演进的初期阶段, 要顺应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 并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和所面临的环境特点, 做出科学的产业决策。 为此, 增强技术创新、 扩大对外开放、 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提高产业供给效率和质量, 同时注重各产业之间以及各产业内部的协调平衡发展, 将是中国未来产业结构优化的总体方向, 也是中国经济实现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必然要求。
    孤立于世界的悲剧与灾难——由 “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 看 19 世纪真实的中国
    仲伟民
    2018, 44(2):  101-110. 
    摘要 ( 2340 )   PDF (705KB) ( 8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现行教科书及各种读物中关于 19 世纪中国的介绍, 大约集中于所谓的 “三大高潮” “八大事件” 模式, 或强调 19 世纪中国的苦难, 进行爱国主义的励志教育。 这些内容固然重要, 但某种程度上却遮蔽了 19 世纪真实的历史状况。 而传统史料出于政治、情感等方面因素, 同样回避了很多重要内容。 在此情况下, 借助他者的眼睛, 即异域史料,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教科书以及传统中文史料中所看不到的内容。 “圆明园劫难记忆译丛” 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可以看清自己的 “他者的眼睛”。 通过这套丛书, 我们可以看到 19 世纪中国在知识上的欠缺、 观念上的陈旧、 国家能力的衰弱、 社会经济的落后等方方面面。 由此, 我们可以更加深入理解为什么中华民族会遭受那么多的劫难, 中国与国际接轨、 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是多么重要。
    南宋时期摊丁入亩演进轨迹及内在机制考析
    柳平生, 葛金芳
    2018, 44(2):  111. 
    摘要 ( 2461 )   PDF (919KB) ( 9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南宋的摊丁入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 在旧税法中丁口因素不断衰退, “身丁钱” 逐步向田亩税归并, 并最终在大部分地区得以蠲免, 力役征调依据逐步从丁口向资产转化, “免夫钱” 随着自身推广而走向消亡; 另一方面, 不少地方的水利新役法通过 “计田出丁” 和 “履亩纳钱” 等制度创新, 使得赋役征取中的田亩因素逐步增强。从制度变迁动力角度看, 南宋摊丁入亩变革得益于 “卡尔多-希克斯效率” 的推动。
    中国当代文艺政策的美学基础
    王 杰
    2018, 44(2):  120-127. 
    摘要 ( 2103 )   PDF (471KB) ( 75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艺政策是文艺理论、 文艺思想与文艺创作, 以及文化治理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要方式和中间环节。 文学艺术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不是社会发展的抵制和破坏性力量。 文艺政策的制定和不断调整, 是社会发展和变迁的重要阀门, 具有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文学艺术实践的创作方面和政策方面, 都已经走出了自己的道路, 取得了包括国际上一流学者在内的尊重和承认。 但问题是, 我们似乎还没有给予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和文艺政策的实践学理化分析。 每一个美学和文学批评学者都应该面对这个严酷的现实, 承担起这个重要的理论挑战。
    艺术·审美经验·审美偏好——审美人类学研究对象新探
    向 丽
    2018, 44(2):  128-137. 
    摘要 ( 2533 )   PDF (625KB) ( 98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审美人类学并非对于 “美” 的纯粹凝视, 亦非流于对其文化事项的收集,而是关于审美和艺术的物质基础, 及其 “美” 之规定性的同构性的系统性研究。 在美学与人类学的交流互补中, 审美文化这一聚合性对象根据其表现形态、 场域性和心理机制等层面, 主要形构为如下三个方面: (1) 多元化的艺术形态, 包括原始艺术抑或 “艺术前的艺术”、 日常生活中的艺术、 仪式中的艺术, 以及当代富于杂糅性和流动性的艺术形态; (2) 地方性审美经验; (3) 审美偏好。 审美人类学是关于审美和艺术形构机制及其复杂性的探讨, 在人类学与美学的契合与边界之处, 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理念与方法都将呈现出新的气象, 并由此开拓出当代美学新的研究格局与未来。
    基于国家文化安全的美国外语规划演进研究
    郭凤鸣
    2018, 44(2):  138-146. 
    摘要 ( 2203 )   PDF (590KB) ( 7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美国的外语规划, 从 “二战” 前自以为是的外语孤立主义开始, 到 《国防教育法》 把外语能力的强弱与国家安全联系起来, 之后经历双语教育与 “英语唯一” 的较量。 这个较量, 无不体现出语言的政治诉求。 《国家处于危机之中,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的教育改革报告, 则开启了美国联邦政府直接指导全国性教育改革的大幕, 强化外语在改善国家安全状况, 维系世界霸主的战略地位。 在后 “9·11 事件” 时代, 美国再次恢复把外语教育与国家利益紧密相连的国家安全意识, 直接启动以国家安全为目标的外语规划—— “国家安全语言启动计划”, 外语语言能力被美国赋予了 “具有武器杀伤力” 的高度重要战略价值。
    论审美文化在虚拟社会的重大演变
    龚 婷
    2018, 44(2):  147-153. 
    摘要 ( 2120 )   PDF (406KB) ( 61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审美文化是人类审美活动在文化形态上的体现, 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人类的社会存在形式、 社会场域密切相关, 也必然要随着人类的社会存在形式、社会场域的变化而变化。 当代科技革命的发展, 导致了虚拟社会的兴起, 实现了社会存在形式、 社会场域的创新。 与此相适应, 审美文化在虚拟社会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 重大而深刻的演变, 其演变具有内在的必然性。 一方面, 人类社会存在形式、 场域的创新必然要求人类的审美文化发生相应的演变, 这是人类社会存在状态决定人类文化存在状态的必然结果; 另一方面, 活动于虚拟社会中的人类新的审美需要, 也必然要求人类的审美文化发生相应的演变, 这是人类需要决定人类活动及产物的必然结果。 正是通过这一演变, 使作为审美文化构成要素的审美观念、 行为和结果表现出了新的状态, 使审美文化呈现出了审美选择的虚实交融性、 审美方式的高度智能性、 审美交流的方便快捷性和审美成果的广泛共享性等新的特征。
    赋权与说和:当代中国法律对个体—家庭关系变迁的回应
    张剑源
    2018, 44(2):  154-161. 
    摘要 ( 1730 )   PDF (537KB) ( 6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个体—家庭关系变迁给现当代中国法治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方面, 个体权利进入家庭, 家庭成员间过去那种 “依附—支配” 关系正不断向平等关系转变, 通过法律赋权于个体显得尤为必要; 另一方面, 由于 “家” 之价值依然坚固留存, 国家法律对家庭价值的重新发现、 对家庭和睦的维护同样重要。 近年来, 国家立法和法律实践对此问题的积极回应, 反映出对个体权利和家庭和睦双重价值的同时关照。 这也说明, 中国的法治实践在近百年来传统与现代、 外来观念与本土资源等的汇合和冲击之下, 正在逐步经历着一个自我成长和自我更新的过程。
    知遇历史: 陆海双轴的国家政略新均衡态势—— “一带一路” 蕴含的深度互构与新发展主义
    杨 敏, 杨筱明
    2018, 44(2):  162-172. 
    摘要 ( 1680 )   PDF (617KB) ( 79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 “中国之中国” 走向 “世界之中国” 的过程, 重塑了西北边疆与东南海疆的关系, 当代中国比任何时期都更接近陆海双轴均衡的地缘政治理想状态。 跨进近代之槛以来的各个重要时期, 中国几乎都面对着陆海双轴的艰难抉择, 也因国家政略基线遭遇的冲击而备受煎熬。 今天,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处, 从 “一带一路” 可以体悟到, 西北边疆与东南海疆由更为深入的交流汇通而达到互构共生的前景。 可以说, 以陆海双轴的深度交融和互构共生的国家政略新均衡态势, 作为 “一带一路” 引领新全球化的内在基础,正是 “历史中国” 与 “现实中国” 相遇与相知在国策层面的表达。 “一带一路” 的新发展主义理念和行动机制, 将促成全球经济、 政治、 社会、 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深刻变化, 这一过程也拓宽了发展社会学的深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