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43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17-01-15
    论文
    田野、 文本与历史记忆——以滇西为例
    王明珂
    2017, 43(1):  1-8. 
    摘要 ( 1766 )   PDF (565KB) ( 106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本” 产生于特定的 “情境” 之中, 承载着某时代社会情境下人们的历史摘 要: “文本” 产生于特定的 “情境” 之中, 承载着某时代社会情境下人们的历史记忆, 并因社会结构而遵照某种规范来记录而形成文类 (文本结构)。 因此,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皆田野。 任何能被观察、 解读的社会文化表征都是文本, 我们能透过这些文本表相来分析情境本相。 滇西,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多元的民族交流与融合, 产生非常特殊且多元的历史记忆。 借助以往羌、 藏族地区田野经验, 在解读滇西文本时, 呈现各种历史心性下的历史叙述, 分析相关的历史社会情境, 以及个人在其间的情感、 意图与作为, 即可提出一种反思性研究路径。
    近20年《江村经济》对英语学界的影响
    周 云, 彭书婷
    2017, 43(1):  9. 
    摘要 ( 1755 )   PDF (490KB) ( 84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16 年正值费孝通的巨作 《江村经济》 依据的调查开展 80 周年。 这一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光辉, 使其在时隔近 80 年后依然启发着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学者们。 通过对近 20 年内引用 《江村经济》 典型英文文献的分析, 发现此著作绵延的学术影响力。 其开创的本土化研究及对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贡献, 是其在 80 后仍在多地区、 多领域产生持续影响的原因。
    20世纪早期费孝通社会调查研究工作的学术取向
    段塔丽
    2017, 43(1):  17. 
    摘要 ( 2097 )   PDF (496KB) ( 7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早期, 费孝通以 “认识并改造社会”、关注民生问题、“从实求知”以及坚守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为其社会调查研究工作的学术取向。 这一学术取向源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经济的衰败、 乡土中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以及 “五四” 新文化运动之后社会调查之风在中国的广泛兴起。 费孝通早期社会调查研究工作的学术取向及其实践, 不仅为早期社会学的 “本土化” 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为当代中国社会调查研究走向本土性、 乡土性、 系统性和整体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自我主义” 与 “超越意识”——关于 “差序格局” 的思考
    王建民
    2017, 43(1):  23. 
    摘要 ( 2368 )   PDF (466KB) ( 13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差序格局” 是中国社会学的经典概念, 深入理解这一概念离不开对 “自我主义” 的思考。 “自我主义” 是一种以己为中心、 主要根据亲疏远近的原则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的思维方式, 包括 “外推” 与 “收缩” 两个方向: “外推” 是由私人性向公共性的扩展, 而 “收缩” 是由公共性向私人性的回归。 “自我主义” 之 “外推” 在理想层面表现为儒家的超越意识, 这种超越意识往往依赖于精英人物的克里斯玛特质, 难以在实践层面构成 “自我主义” 之 “收缩” 的广泛制衡力量, 因而具有不确定性。
    中国民族构建的二重结构
    周 平
    2017, 43(1):  29. 
    摘要 ( 2436 )   PDF (567KB) ( 75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民族是由于民族国家这种特定的国家形态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建立而被普遍采用的概念, 与国家不可分割并具有丰富的国家内涵。 中国长期处于王朝国家时代, 既没有民族概念, 也没有形成可直接用民族概念来指称的社会政治群体。 民族概念由国外引入中国后, 尤其是 “中华民族” 和 “中国各民族” 等概念形成后, 对中国既存的族类群体和族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 并促成了中国的民族构建过程。 这样的民族构建由两个方面组成, 一是中华民族的构建, 一是中国各民族 (主要是少数民族) 的构建。 经过这样的构建过程, 中华民族和中国各民族 (主要是少数民族) 先后形成,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族际关系, 对中华民族国家和社会政治造成了深刻而长远的影响。 从当前的现实来看, 中华民族和中国各民族这两类民族的发展并不平衡。 在国家崛起和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 促进中华民族的巩固和发展, 是一个必要而理性的选择。
    论中国古代的治边方略
    方 铁
    2017, 43(1):  41. 
    摘要 ( 2208 )   PDF (597KB) ( 99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古代的治边方略, 包括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 边疆王朝与边疆政权的治边方略, 是历代王朝及政权在边疆治理方面, 经过长期的实践而形成的基本谋略与传统。古代治边方略是历史经验的结晶, 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影响十分深远。 在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中, 较为重要的是经营边疆与应对外邦的方略、 地缘政治方略、 博弈谋胜方略。 论内容充实及完善的程度, 中原王朝的治边方略领先于边疆王朝与边疆政权。 另一方面, 中原王朝与后者的治边方略, 又存在相互影响、 彼此借鉴的关系。
    建城戍边: 新疆兵团城市如何建成 “ 先进文化示范区”——兼论其对 “一带一路” 战略实施的意义
    章建刚
    2017, 43(1):  51. 
    摘要 ( 18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化治疆” 是重启 “丝绸之路经济带” 的优先和必要的战略选择。 新疆建设兵团 “建城戍边”、 打造 “先进文化示范区”, 既是这一战略的有力抓手, 也是漫长“屯垦戍边” 历史的最终形式。 而要尽快建好兵团城市 (群), 就要明确发展创意城市的目标, 并通过持续的改革、 创新, 完成这些城市的经济、 社会、 政治、 文化制度的构建。
    从国家安全高度治理食品安全
    程同顺, 贾 凡
    2017, 43(1):  60. 
    摘要 ( 23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食品安全不仅是公共安全体系的一部分, 而且关乎国家安全。 食品安全对粮食安全、 国民身体素质、 政府和国家形象、 经济安全以及国防战斗力, 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应该从提高食品安全的战略地位、 推进食品安全管理现代化、 推动社会协同治理和加强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提升食品安全。
    运动式治理视阈中地方政府调配非隶属关系主体资源的逻辑分析— —以兰州大学 “双联” 工作为例
    文 宏, 郝郁青
    2017, 43(1):  67. 
    摘要 ( 1703 )   PDF (873KB) ( 8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运动式治理的常态化, 地方政府调动社会资源的常用途径是借助于非隶属关系主体实现的。 借助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 对政府调配非隶属主体资源的逻辑展开探索性研究。 甘肃省政府在 “双联” 行动中调配兰州大学资源的案例说明, 对非隶属主体资源的调动是非强制性的。 其原因被归纳为价值认同、 组织行为、 个体行为三个层面。 制度环境里资源转化、 资源筹集、 资源扩散和资源评估四个机制是政府调配非隶属主体资源的具体操作手段。 在我国权威性体制之下, 运动式治理范畴向非隶属主体的延伸, 是国家权力对社会权力的吸纳和政治权力对其他权力的统治。
    环境社会学: 事实、理论与价值
    洪大用
    2017, 43(1):  78. 
    摘要 ( 1846 )   PDF (711KB) ( 78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环境社会学研究的主要事实应该是具有社会影响的、 激起社会反应的环境事实和具有环境影响的社会事实, 应注意区分局部的事实与整体的事实、 静态的事实与动态的事实、 统计的事实与感知的事实、 客观的事实与建构的事实。 环境社会学理论建设需要充分体现社会学的视角, 需要有清晰的反思意识, 不断扩展社会学的想象力。 在对待环境与社会关系的演化趋向、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保护环境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对与环境相关的重要社会主体进行分析、 对待理论导向的研究和政策导向的研究等方面,环境社会学者应该有正确的价值立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环境政策新发展探析
    何劭玥
    2017, 43(1):  93. 
    摘要 ( 281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 促进了中国环境政策的快速发展, 使得中国环境政策目标更加清晰、 体系更加健全、 内容更加细密。 整体上看,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环境政策更加注重改善环境质量, 更加重视最严格的制度建设, 积极促进环境共治, 强化环境保护问责机制, 持续加大环境保护投入, 并以环境保护为契机推动发展战略转型, 迈向绿色发展新目标。
    “找回社会”:中国社会工作转型的关键议题
    陈立周
    2017, 43(1):  101. 
    摘要 ( 1765 )   PDF (495KB) ( 100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转型时代” 的到来使中国社会工作面临转型的重要任务。 由于中国当前的社会转型与波兰尼所说的 “大转型” 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而与之相关的 “嵌入” 及“重嵌” 又是现代社会工作的逻辑起点。 中国社会工作要实现顺利转型, 必须回到波兰尼的 “大转型” 及其 “嵌入” 理论, 以社区为实践平台, 找回其 “社会为本” 的原初专业精神, 恢复其 “社会自我保护机制” 的专业本质。
    论社会组织促进平等就业的法律角色
    刘红春
    2017, 43(1):  108. 
    摘要 ( 2126 )   PDF (469KB) ( 70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伴随着就业体制转型与社会组织的发展, 促进平等就业领域的立法也在不断地发展, 2007 年至今的 1 部国家立法与 26 部各地就业促进立法, 赋予了社会组织平等就业 “协助促进者” 的角色。 经过多年卓有成效的 “协助促进者” 角色实践, 该法律角色的具体化可概括为四类: 司法救济的援助者、 法律法规的倡导者、 促进实践的研究者、 促进信息的传播者。 这些具体的角色实践面临诸多内部与外部困境, 面对促进平等就业及其角色体系发展的内在需求, 通过采取政策立法等对应性措施化解这些困境, 将有效促进社会组织促进平等就业法律角色的社会生成与国家理性建构的有机结合, 推进促进平等就业角色体系的不断完善。
    网络无政府主义的意涵及发生探源
    刘力波
    2017, 43(1):  115. 
    摘要 ( 22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网络无政府主义是一种以网络空间为基础生成、 发展和传播的社会思潮, 它抵制政府对网络的监管和治理, 并日益向现实政治领域渗透。 网络无政府主义由全球化浪潮推动, 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虏获信众, 其表现形式包括黑客、 快闪族、 网络暴民以及无政府主义运动的网络化组织等。 从发生学视角来看, 互联网技术结构的非中心性, 传统无政府主义的当代复归, 后现代主义文化的激进驱动, 网络政治的迅猛发展, 以及草根阶层社会心理中反抗情绪的爆发, 都促成了网络无政府主义的生成。
    主观选择与现实约制:网民意见表达的行动剧目成因研究
    张 悦
    2017, 43(1):  124. 
    摘要 ( 1647 )   PDF (553KB) ( 8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政治学行动剧目的相关理论, 可被借鉴到传播领域分析解释中国网民的网络意见表达行为。 尤其在涉及案件审判的网络舆情事件中, 相关的网络舆论会遵从一定的行动剧目。 常见的三种行动剧目有议题调动、 情绪消费和寻求意见领袖支持, 均是在现实约制之下、 网民主观选择的结果。 查尔斯·蒂利的行动剧目成因研究依然具有解释力度, 在技术赋权情境下的中国社会, 行动剧目的形成受到三个维度的合力, 既有行动经验、 国家制约与容许的影响, 也享受到技术赋权带来的政治机会结构扩展。
    重新发现的 “原始艺术”
    彭兆荣
    2017, 43(1):  132. 
    摘要 ( 2035 )   PDF (570KB) ( 7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原始” 已是一个不易言说的概念, “原始艺术” 则更加难以周延圆满地辨析。 人类学这一门学科恰巧与之结伴而行, 并成为对待这一问题的行家里手。 艺术遗产的研究显然无法与之撇开干系。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透视艺术遗产, 不仅可以建立更具学理性的认知逻辑, 同时, 可以借鉴相关的知识传统, 借助民族志的方法, 在新的语境中去重新发现 “原始艺术” 的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当代乡村社区发展——以鲁中地区 “惠民泥塑” “昌邑烧大牛” 为实例
    张士闪
    2017, 43(1):  140. 
    摘要 ( 2008 )   PDF (648KB) ( 113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当今世界性的热点话题之一。 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 后现代社会发展的全球性趋势下, 关注基层社区的文化和价值观, 采取积极行动促进其文化遗产的保护、 传承和发展, 不仅能使地方民众受益, 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人类文化多样性, 并推动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普惠全人类的共同文化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亚经验”, 以及中国 10 年来的相关保护工作, 特别是鲁中地区保护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区实践表明: 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景在于融入乡村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与国家基层社会治理是一种互益互补的关系; 顺应当代城镇化急速发展的社会态势, 在乡村社区、 特别是城乡结合部社区, 促进 “城乡民俗连续体” 的良性重构意义重大。
    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三条路径
    黄龙光
    2017, 43(1):  150. 
    摘要 ( 3778 )   PDF (459KB) ( 113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一种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复杂而立体的传承语境, 相应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亦处于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境遇和景况。 面对如此复杂而立体的传承语境,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际出现了三条主要路径, 即原生地原生传承、 原生地次生传承与离散地衍生传承。 只有全面认清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语境, 非遗传承路径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生、 互动关系, 才能全面总结和深入分析当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与传承规律, 有效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传承, 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化整体保护与共享。
    水文、稻作、景观与江南生态文明的历史经验
    王建革
    2017, 43(1):  156. 
    摘要 ( 2347 )   PDF (599KB) ( 143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江南生态文明历史过程中, 有三点特别值得借鉴。 一是古人的水流平衡水利生态技术。 唐宋时期的塘浦圩田制度利用自然的技术, 使水网系统水流周流, 灌排有序, 可以百年不灾。 古人还会有效率地利用河道弯曲蓄水, 传统的水塘也对农民有着生态与经济的意义。 二是精耕细作和生态循环技术。 稻作农业对水稻土的培肥, 以及桑基农业的生态循环, 都是传统农业中的精华和典范。 三是传统的审美意识对园林和一般田野景观的改造。 早期人地关系宽松, 古人依靠广大的自然生态景观经营田野和园林。 随着人口压力增加, 后期的人们利用水流和小生境经营田野并建成具有江南特色的小园林生态。
    商业信息传播与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国锋
    2017, 43(1):  165. 
    摘要 ( 2255 )   PDF (641KB) ( 9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唐宋时期, 商业信息传播得到迅速发展。 较之前代, 除了普通商人、 作为中介商的牙人之外, 政府和普通民众也纷纷主动利用商业信息传播为其商业活动服务。 商业信息传播呈现出商业信息总量增大、 信息传播方式增多、 传播媒介更为丰富、 信息传播速度大幅提升等异于前代的特点。 这一时期, 商业信息传播为唐宋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市场环境, 加快了商品供需满足速度, 成为商品经济迅猛发展的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