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23-11-15
    上一期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基础: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刘同舫, 张乾
    2023, 49(6):  1-7. 
    摘要 ( 359 )   PDF (1643KB) ( 1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其为超越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和奠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基础累积了必要条件。从历史语境来看,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及其现代化的依据在于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性与长期性。无产阶级专政赋予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以双重要求,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表现为实现生产力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在国际关系建构方面呈现为和平发展与超越当下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能够在满足国内社会发展需要、引领世界治理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彰显出政治制度创新和政治价值创造的建构意义,在实践中满足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内蕴的国内与国际双重需求,从而推进对政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探索,奠定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基础。

    新时代新征程爱国主义的经典论断——深刻领悟二十大报告中的爱国主义重要论述

    王树荫, 常邯吕燕
    2023, 49(6):  8-17. 
    摘要 ( 324 )   PDF (1842KB) ( 10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蕴含丰富的爱国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遵循和行动指南,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爱国主义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坚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宏伟目标;确立了爱国主义要以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为基本原则,体现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本质特征;拓展了爱国主义的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视野,凸显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内在一致性。

    新时代精神力量的整体构建与深层启迪

    马忠, 李凯
    2023, 49(6):  18-27. 
    摘要 ( 518 )   PDF (7808KB) ( 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精神力量是一种内在的、无形的力量,它驱动着个体和社会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坚定前行,引领人们追求真理、坚定信仰、确立价值、凝聚情感。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地把握了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通过整体推进与思想先行相统一、守正与创新相统一、激浊与扬清相统一、激活与注入相统一,在信仰、理论、情感等多个层面整体性构建起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一经验启示我们,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提供价值引领力,提升理论指引力,激活行动向心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撑。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民族学知识创新 主持人言

    何明
    2023, 49(6):  28-29. 
    摘要 ( 478 )   PDF (288KB) ( 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全面推进,学术界“志士闻风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研究勃然兴起。为了引导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构成学科民族学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回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推动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特推出本栏目。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何明, 周皓
    2023, 49(6):  30-36. 
    摘要 ( 509 )   PDF (5741KB) ( 10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一个半世纪的现代化探索历程表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人口规模庞大的发展中国家成功走向持续繁荣发展道路的典范,推动各地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同的历史方位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中华文化共同性与弱化各族文化差异性等方面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全面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最为有力有效的动力来源。

    牧区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基于祁连牧区现代性的长时段分析

    杨德亮
    2023, 49(6):  37-45. 
    摘要 ( 296 )   PDF (7195KB) ( 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世纪中叶以来,全世界游牧民大多被整合进地域系统、国家系统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中。祁连作为古老的牧区,是后发现代化中的后发地区,其现代化进程主要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经过现代政治组织建设、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定居后再社会化和城镇化,改革开放后迎来各个方面的现代化。祁连牧区的案例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并非资本主义渗透的结果,而是更多体现了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治理。在这场由国家启动主导的现代化进程中,地方与牧民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幸福何以可能的符号表征: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家屋图像分析

    马翀炜, 王琳
    2023, 49(6):  46-54. 
    摘要 ( 304 )   PDF (7387KB) ( 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哈尼族蘑菇房是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社会空间,蘑菇房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社会生活变迁导致的家屋变化不仅体现在建筑材质、结构布局、空间大小等方面,而且还体现在表达社会关系以及呈现文化意义的各种符号方面。哈尼族传统家屋内的中柱和神龛显示出人们关于幸福本原的传统性理解。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图像文化符号开始进入哈尼族新的家屋。中柱和神龛以及新近涌现的家庭成员图像和国家领导人图像等符号的并置,表征的是幸福泉源在于慎终追远,承继懿德,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国家帮扶振兴乡村。

    兼容并包是决定中国历史走向的关键性因素——战国秦汉之际中国历史走势的启示

    石硕
    2023, 49(6):  55-61. 
    摘要 ( 298 )   PDF (5265KB) ( 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十字路口。后来的历史走向证明,结束诸侯长期征战的出路在于统一局面的出现,并给中国带来向前发展的巨大历史机遇。在战国向秦汉统一局面的转折中,承担了重大使命并发挥重要作用的正是“战国七雄”中的秦、楚两国。与“七雄”中其他五国相比较,秦、楚的共同特点是地处边僻,并大量吸纳戎狄、蛮夷成份,这使他们的“华夏”身份较模糊和边缘化,但唯其如此,赋予他们开创“新传统”的可能性与力量。战国秦汉之际中国历史走势充分印证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即对“西戎”“蛮夷”等新的相对于“华夏”的异质性因素的吸纳与兼容并包。这一进程不但拓展了“华夏”内涵与地域,也成为决定中国历史走势的关键性因素。

    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宋元经验

    黄博
    2023, 49(6):  62-69. 
    摘要 ( 305 )   PDF (6407KB) ( 5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宋元时期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这一时期,中国历史上迎来了多民族语文并用时代,且经过数百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在语文的掌握和使用上已形成多语文共享共用的新格局。元代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新现实,在语文上的反映就是国家通用语文思想的产生和实践。其次,这一时期中国各民族在思想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吸收的加速发展,增进和加强了各民族彼此在文化上和思想上的共享精神世界的形成。最后,随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化,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各民族思想文化共同繁荣,促进了宋元时期各民族间在思想文化上的共同性的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边境实践经验——以中越边民证制度为例

    杨丽玉
    2023, 49(6):  70-77. 
    摘要 ( 310 )   PDF (6647KB) ( 7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伴随着边疆地区在国家整体利益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加强边境管理、稳边固边成为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边民证制度是国家间人员往来护照制度的延伸和补充,是边境管理制度专业化、精细化的产物。作为中国与周边国家边境管理的制度性举措之一,边民证是现代国家在继承和承认边境地区地理社会传统基础上,在边境管理强化后为边民互动提供便利的创新举措,其目的是通过配合一系列其他的边境建设及管理措施,巩固发展边境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好地达到稳边固边的目的。边民证制度的完善与运用实践,进一步规范了边境秩序,也在边境治理的进程中铸牢边疆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互联网时代的田野工作与人类学研究

    段颖
    2023, 49(6):  78-86. 
    摘要 ( 512 )   PDF (7375KB) ( 11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田野工作乃人类学研究的基石,也是人类学者与他者沟通,与世界相连的重要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时空压缩、流动加速、数码技术、人工智能逐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的存在状态,人与人,人与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发生着极大转变。在虚拟与现实共存的当下,人类学研究需要更新思维,以更加贴近网络情境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创造虚拟与现实世界的连接,重新思考我们身处的世界。最终,信息时代的人类学研究需要通过对数码技术及其带来的社会文化后果的关注,审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联和互动,以其特有的方式回应人类学的基本问题。

    人类学视野下我国安宁疗护发展及困境研究

    任杰慧
    2023, 49(6):  87-97. 
    摘要 ( 511 )   PDF (10994KB) ( 2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文化是一种象征符号的能量,也是一个动力系统。文化能量观技术的、社会学的及意识形态的三层文化系统,恰好回答了目前中国安宁疗护面临的三个关键问题和三个方面困境,即谁能做、为谁做和怎么做安宁疗护的问题。“谁能做”安宁疗护是技术系统,指从事安宁疗护需要的资质和条件,包括人、物、术三个方面。目前人才缺乏和养老院难以提供安宁疗护是这方面的主要困境;“为谁做”安宁疗疗护是社会学系统,主要困境是没有明确“为谁服务”的问题。本着“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理念理顺各种关系,这是安宁疗护顺利发展的制度保障;“怎么做”安宁疗护是意识形态系统,是指安宁疗护的观念和价值观如何在个人和社会层面被认可,这是解决安宁疗护发展及困境最根本的方法。三层文化系统彼此互动,相互制约。协调好三层文化系统并充分发挥其文化能量,可以推动安宁疗护在中国内地的良性发展。

    异源汇通、交注活力: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载同驱中国未来

    渠长根
    2023, 49(6):  98-106. 
    摘要 ( 305 )   PDF (1827KB) ( 5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红色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典型的中国文化。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创造的新型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交融汇通,承载革命历史,助力社会进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时俱进的洗礼中获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与红色文化相互注入活力,共同承担中华民族复兴使命,一起驱动中国社会发展。中国共产党是这个历史进程的社会主导和带头人,过去、现在和未来始终如一把握方向、引领前行。

    新时期中央顾问委员会的设置及历史贡献

    朱家梅, 叶新璐
    2023, 49(6):  107-115. 
    摘要 ( 520 )   PDF (1845KB) ( 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央顾问委员会是党在改革开放初期设置的一种特殊组织机构。改革开放初期,为了解决党的干部结构青黄不接、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等问题,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设置了中央顾问委员会。中央顾问委员会具有崇高的政治威望、广泛的资政权能和明确的过渡性质等特征。中央顾问委员会在实现干部新老交替、推进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改革、巩固并加强党的领导和党中央权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及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新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独特历史贡献。

    边疆绿色治理:概念内涵、体系构建与运行机制

    史云贵
    2023, 49(6):  109-118. 
    摘要 ( 197 )   PDF (1371KB) ( 1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边疆绿色治理是国家绿色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边疆地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边疆绿色治理是指边疆绿色治理共同体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中的绿色要求和绿色标准,秉持绿色价值理念,进行绿色话语表达并形成绿色共识,凝聚成共治边疆公共事务的绿色合力,推动边疆经济低碳发展、政治风清气正、文化包容多样、社会健康和谐、生态绿水青山的全方位绿色化的一系列活动或过程。边疆绿色治理体系由“目标—场域—主体—方式—客体—效果”等要素按照一定逻辑关系耦合而成。在把握边疆绿色治理体系各要素间逻辑关系的基础上,设计由“动力—过程—创新—保障”等一系列机制构成的机制谱系,确保边疆绿色治理良性运转,进而助力实现边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不断满足边疆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机制探析

    赵付科, 王绪风
    2023, 49(6):  116-123. 
    摘要 ( 483 )   PDF (1655KB) ( 5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学习贯彻党的重要会议精神,既是思想建党、理论强党的重要抓手,更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新闻发布会、通俗读物、辅导读本、报刊文章、专项课题等为载体阐释会议精神,以集体学习、研讨(修)班、研讨会等为依托研讨会议精神,以宣讲团、宣讲工作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等为主体宣讲会议精神,以坚持从实际出发与人民至上为原则践行会议精神,以专题吹风会、高端对话会、对外宣介团以及各种对外交流平台向世界宣介会议精神,构建了新时代党的重要会议精神的阐释机制、研讨机制、宣讲机制、践行机制和外宣机制。这一系列科学有序、健全高效的学习贯彻机制,是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精神能够深入人心并落地落实的重要原因。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对德侨及其财产的处置

    冯兵
    2023, 49(6):  124-134. 
    摘要 ( 488 )   PDF (2262KB) ( 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二战之后,为迅速根除国外势力在中国的影响,恢复战后社会秩序,国民政府基于人道主义原则,依据国际规则,对在华德侨及其财产进行了处置。国民政府德侨处置政策受国内国外双重因素影响而具有特殊性。一是充分考虑二战前后中德关系,严格依据《德侨处理办法》,严厉惩治德侨中罪大恶极者尤其是纳粹德侨,予以一般侨民不同于日侨之宽大待遇,展现了国人与生俱来的善良品格、以德报怨的博大胸怀。二是对德侨遣返及其财产处置是战后中国作为大国独立参与国际事务的尝试,国民政府期望以此为契机向世界展示独立解决国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战后美国始终深度参与德侨遣返及其财产处置,国民政府外交政策难以摆脱美国之影响。1947年前后国民政府跟随美国步伐对德侨政策的调适,正是战后中国有“四大强国”之名而无“四大强国”之实的写照。

    民国时期慈善治理监督机制的历史经验与借鉴启示

    周秋光, 张翰林
    2023, 49(6):  135-145. 
    摘要 ( 288 )   PDF (2037KB) ( 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民国时期中国慈善事业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为了加强慈善治理与监督机制建设,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民国北洋政府对慈善组织立案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南京国民政府则开展了以慈善组织立案为重点,以整理慈善组织财产、发放慈善组织补助为内容的慈善治理机制建设。民国时期建立了包括政府监督、社会监督、慈善组织内部监督、慈善组织行业监督在内的慈善监督机制。慈善事业向历史取经,要重视慈善组织立案工作、推动《慈善法》修法、推进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推动多方力量共同监督等,助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慈善事业迈向新征程。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毕业决策与留华意愿分析

    梁在, 王楠
    2023, 49(6):  146-159. 
    摘要 ( 327 )   PDF (2154KB) ( 12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加深,来华留学生规模持续增长。吸引优秀留学生群体毕业后在华发展,是中国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育才引才用才的重要环节,对于助力中国的科技创新与发展,提升中国在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至关重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政策效应和影响力逐渐凸显,留学生对该倡议的评价越正面积极,留华发展的可能性越大。留学生建立的中国人“朋友圈”,加强了留学生与中国的联系,加速了留学生更好地融入中国,从而吸引他们留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中国政府奖学金为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下层家庭的留学生继续求学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也吸引了更多的留学生毕业后留在中国发展。留学生来源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对落后,其毕业后更倾向于留在中国发展。

    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生成方式的困境与出路

    牟军
    2023, 49(6):  160-168. 
    摘要 ( 498 )   PDF (1772KB) ( 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的非法证据排除在实践中不尽人意,这与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生成方式有着密切关系。以司法规范为主导确立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带来该证据规则的不稳定、排除价值取向和标准的多元、排除规则的前后矛盾,以及对刑事诉讼法的突破和扩张等结构性困境,并由此产生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体系建构的若干缺陷:一是非法证据排除的基本理念和原则欠缺;二是非法证据排除的基本标准和尺度仍为空白;三是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技术手段欠缺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结构性问题和自身体系中的缺陷,并非通过绝对的法典化立法方式就可解决,综合性而非单一性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生成方式仍是较稳妥的选择,即采取以法典规范的总体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标准为基础,以司法解释的技术性规定和指导性案例具体情形例举相结合的规范模式较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