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3年 第4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3-09-15
    上一期   

    创新性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

    何星亮
    2023, 49(5):  1-10. 
    摘要 ( 1051 )   PDF (1907KB) ( 6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继承和弘扬先辈的创新精神,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是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先导、核心与灵魂。理论创新是推动制度创新的基础。制度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保障,科学的制度有利于推动科技领域的发现和发明。文化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相互关联,密不可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协调联动、一体推进,才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新发展理念的中华文明底蕴和世界意义——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田鹏颖, 张琳
    2023, 49(5):  11-19. 
    摘要 ( 1041 )   PDF (504KB) ( 10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新时代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新发展理念的理论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具体实际是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发展理念的文化资源,“两个结合”是新发展理念的生成机制。新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大成,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理论支撑。新发展理念不仅解决了中国发展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引领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未来,因而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

    “为民造福”理念:逻辑生成、科学内涵及实践进路

    丁俊萍, 陈婉婉
    2023, 49(5):  20-29. 
    摘要 ( 586 )   PDF (571KB) ( 7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民造福”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恪守不渝的执政理念。它的提出,对于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巩固党的执政之基、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民造福”理念的生成,是一个立足正确理论起点、赓续百年历史传统、汲取深厚文化基因的过程,是蕴含着党的根本立场、发展动力以及价值旨趣的科学理论命题。践行这一理念,须增强党员干部“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加强为民造福的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为民造福的长效机制,不断做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第三新文明”到“人类文明新形态”——思想原点与追寻逻辑

    纪亚光
    2023, 49(5):  30-38. 
    摘要 ( 598 )   PDF (549KB) ( 6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察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程,李大钊的“第三新文明”观所呈现出的主动求新精神和“救世界之危机”的人类视野,打破了此前被动应对的历史局限,成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原点;历史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从一开始就秉持历史主动精神,以为人民、为民族、为人类为己任,推动中华民族从根本上摆脱照搬西方模式的被动局面,开启了走在时代前列、创造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既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之路,创造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使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逻辑: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王建国, 田娜
    2023, 49(5):  39-46. 
    摘要 ( 597 )   PDF (521KB) ( 8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共产党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核心逻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自我革命找到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的自我革命探索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积累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用持续的自我革命推进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体制保证和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进一步深入推进自我革命,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境界。中国共产党以不断地自我革命锻造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强领导核心,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力,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效化解现代化建设中的种种风险挑战。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推进自我革命的一体化建设,强化自我革命的制度规范,以伟大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时性考察、共时性审思及其价值追求

    储德峰
    2023, 49(5):  47-56. 
    摘要 ( 669 )   PDF (606KB) ( 9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历时性、共时性和价值性是理论阐释的三个重要向度。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创造中国现代化历史的重大理论标志,对其进行解读和阐释,既是当前学界的重要任务,也是增进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的重要路径。从历时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浓缩着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对现代化发展道路进行艰辛探索的百年奋斗历程,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凝聚着守正创新的实践智慧。从共时性来看,中国式现代化嵌入在世界现代化不平等体系之中,“转型与发展共变”和“脱贫发展”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心任务,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从价值性来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得以成功开创并取得令世界为之瞩目的现代化奇迹的价值根源。

    乡土逻辑与可视化政绩: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经验与路径

    何海狮
    2023, 49(5):  57-64. 
    摘要 ( 585 )   PDF (526KB) ( 7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产性保护是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保护方式。在我国农村地区,传统手工业逐渐复苏,并参与乡村产业振兴,助推乡村发展,因而受到广泛关注。不过,生产与保护之间以及公司规模化经营与家庭作坊分散化经营之间存在的社会与文化张力,持续塑造着传统手工业的当代命运。滇西南两个手工业村寨的产业振兴实践个案表明,内在复杂张力是传统手工业必然面对的当代处境。重新发掘传统手工业所赖以生存的乡土文化土壤,走内发型发展道路,方可真正实现乡村产业的长久振兴。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东西部劳务协作的价值内涵与时代使命

    温士贤
    2023, 49(5):  65-74. 
    摘要 ( 593 )   PDF (572KB) ( 4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劳务协作是东西部协作的重要内容,是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其中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特征和制度优势。在新时代背景下,东西部劳务协作对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东西部劳务协作突破了地理空间对人口流动的阻碍,有效推动各族群众在空间、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维度实现交融互嵌。通过对珠海市与怒江州的劳务协作模式进行个案剖析,明晰东西部劳务协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在运行机制。文章对新时代东西部劳务协作机制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贡献。

    对戏剧及宝卷中关羽形象的跨文本研究

    李永平
    2023, 49(5):  75-83. 
    摘要 ( 559 )   PDF (655KB) ( 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斩妖、伏魔观念源于远古的禳灾逐疫仪式。关羽在古代中国被“钦定”为“忠义仁勇”的代表,并进一步被赋予了保护神、战神、治水神、正义神、科举神、财神、行业神、送子神等神话形象。本文涉及的“跨文本”包括神话、民间宝卷、善书、图像、仪式等活态文本,与产生这些符号的特定社会历史情境一起,构成“互动仪式链”。仪式在戏剧、宝卷、善书、民间信仰、民俗生活之间搭建起了桥梁,帮助我们还原被西方建构的中国文化,回到真正的中国文学的“生活现场”。

    王朝时期的“大一统”

    成一农
    2023, 49(5):  84-92. 
    摘要 ( 1000 )   PDF (579KB) ( 76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往的一些研究将王朝时期的“大一统”单纯地理解为疆域的“统一”,这样的认知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忽略了以往对先秦和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的研究,也缺乏基于史料对此后历代“大一统”思想的讨论;二是这些研究几乎没有分析为什么达成了某一地理空间范围内的“疆域统一”就可以认为实现了“大一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可以认为,宋代及其之后对“大一统”的论述主要集中于王朝的正统性,以及正朔、历法、度量衡等的“统于一”;虽然存在一些对“大一统”地理范围的描述,但差异极大。从王朝时期的“天下”和“华夷观”来看,“大一统”在名义上必然应当包括整个“天下”,而核心则是“中国”,只是在不同语境下,实际强调的范围有所不同。

    “以期管业”与“遵额纳粮”:清代云南乡村社会秩序建构中的官民互动 #br#

    吴晓亮, 段艳萍
    2023, 49(5):  93-103. 
    摘要 ( 594 )   PDF (656KB) ( 3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管业执照在云南的实行,是清王朝国家治理深入边疆地区的重要标志。清代云南管业执照规范化与制度化的过程,深藏了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制度设计和边疆社会秩序构建中官民互动协作的现实选择,官民合作“给照管业”满足了国家“遵额纳粮”与业户“以期管业”的双重需求,是国家力量与乡村社会力量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呈现了清中央王朝政治制度及其边疆治理政策在云南地方社会调和、适应的样态。云南乡村社会秩序的建构与清王朝的边疆治理也在这种联结与互动中共塑“边疆与内地一体化”的基本格局,并将云南社会经济发展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偿付“历史之债”:论债责伦理与社会记忆再生产

    丁华东, 张燕
    2023, 49(5):  103-116. 
    摘要 ( 587 )   PDF (689KB) ( 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债责伦理不仅仅指向经济伦理,更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伦理,具有责任伦理、历史伦理、记忆伦理、情感伦理、发展伦理等性质。将债责伦理引入社会记忆再生产,对坚定唯物史观立场、增强个体身份意识和群体认同、解释社会记忆再生产行动逻辑、深化文化遗产保护历史认知、提高社会记忆意义再生产意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债责伦理角度看,社会记忆再生产既需要推进担负前辈未曾偿付的债责,更需要以记忆管理方式推动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促进记忆资源的开发、传播与共享,在记忆传承中培育红色记忆开创者,并审慎检视数字记忆转型带来的殖民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在社会记忆再生产中,不仅有义务记住过去,偿付“历史之债”;更需要面向未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天下”的近代歧说——对近代以来几种相关解读的辨析

    王锐
    2023, 49(5):  117-128. 
    摘要 ( 562 )   PDF (743KB) ( 3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传统天下观体现了古人对于内外秩序与理想道德形态的设想,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今天有不少重新审视传统天下观的论著,但要想深化讨论,至少需要明晰传统天下观在近代的命运。晚清以降,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理论传入中国,传统天下观受到了各种各样新的诠释。既有中国知识分子基于近代民族国家形态来反思传统天下观,又有近代日本东洋学家从为日本侵略辩护的角度,刻意扭曲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内容。而随着一战的结束,一些人士又强调传统天下观有超越近代民族国家的一面,因而值得提倡。但这番看法,似乎并未得到西方汉学家的认可,他们或是认为传统天下观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自大”的一面,或是强调中国古代对周边秩序的思考并无传统天下观声称的那般有道义性。辨析近代天下观的种种歧说,可为建立天下观的“正说”提供基础。

    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法律责任”

    沈寿文
    2023, 49(5):  129-138. 
    摘要 ( 1008 )   PDF (523KB) ( 3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民族区域自治法》没有规定“法律责任”条款并不意味着这部法律内容不完整,没有责任追究依据,无法实施或者实施效果不好;作为与《民法典》《刑法》等“条件模式”的法律不同的“目的模式”的法律,这部法律主要依靠低位阶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通过配套立法、配套政策和措施加以实施,而无法依赖法院的司法裁判加以实施;其“法律责任”内容隐含在备案审查、公职人员惩戒等相关法律之中。

    制度何以“柔性”:理解信访情感属性的性别修辞

    刘正强
    2023, 49(5):  139-148. 
    摘要 ( 574 )   PDF (603KB) ( 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复杂的中国制度体系中,信访制度以鲜明的政治本色塑造了其“亲民”的特征。这种独特政治禀赋的形成,除去其深厚的伦理底色外,也与信访自身所具有的相对柔和、温情、感性的品性密切相关。这种广义上的柔和气质,使信访成为一项与大多数制度迥异的情感型制度,从而缓解和软化了官僚制度的生硬与刻板。由此,以拟性别化的视角理解信访制度,具象化地展现信访制度的柔和气质,挖掘信访治理中所隐含的情感逻辑,可以形成对信访及其治理悖论与困境的另类解释,进而通过重识达到重拾——回归信访制度的这一重要精神气质。

    数据要素价值化、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

    王守义
    2023, 49(5):  149-157. 
    摘要 ( 564 )   PDF (532KB) ( 5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构建“要素价值化—数字化转型—统一大市场”的理论分析框架,有助于系统阐释以数据要素价值化促进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而推动市场统一化进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演进是数据成为生产要素及数据要素价值化的推动力;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与价值实现是推动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因素,数字化转型是推动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和做大做强实体经济的必然选择,能为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以消除市场壁垒创造竞争开放的市场和制度环境。进入新发展阶段,提升数据要素的价值,促进数据要素在更大范围内顺畅流动,将有力推动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国内市场由大到强,进而构建全统一大市场。

    中国留学生网络行为的特征、成因及引导路径——基于33名中国留学生的研究

    邓喆
    2023, 49(5):  158-165. 
    摘要 ( 598 )   PDF (519KB) ( 7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海外中国留学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标人群,网络引导是对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渠道。中国留学生的网络行为体现出平台分配的工具性变化、社交关系的适应性变化、参与行为的修正性变化等特征。这是因为,中国留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形成于“复媒体”客观环境、网络社会联结缘于跨文化适应的心理需要、网络政治参与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共同影响。由此,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网络平台建设、网络内容建设和网络政治引领,使网络这个变量成为加强中国留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增量。

    提升国际化管理应用型课程的“中国表达”

    周观琪
    2023, 49(5):  166-172. 
    摘要 ( 552 )   PDF (489KB) ( 3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国际化管理应用型课程教学中,中国高校课程体系主要是以西方管理理论和实践为主导。这类课程的价值内涵已经逐步脱离当代全球管理模式演进的主线,因此,生成、强化和提升中国表达是重塑这类课程价值内涵的必然要求。提升中国表达既要归纳提炼中国“摸着石头过河”探索出来的“中国模式”,更要尝试寻找“中国答案”,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管理学体系,从而满足此类课程的建设诉求,即培养具有强烈中国心的高素质人才、解决教学痛点。提升国际化管理应用型课程的中国表达需要通过理论探索、课程改革、教评创新和资源丰富等多重路径的协同推进,最终逐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话语体系和学科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