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1-05-15
    上一期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看中国共产党治国经验
    杜艳华
    2021, 47(3):  1-10. 
    摘要 ( 1287 )   PDF (7606KB) ( 19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小康社会的建成既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成就的标识,也是70多年来中国社会历史巨大变革的见证。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成就蕴含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的基本经验: 选择正确道路是治国之根本。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前提;注重继承与积累是治国的重要路径。 全面小康社会是几代人创造的文明成果的总和;理想与信念是治国的力量所在。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小康社会的建成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 同时, 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始终坚持了科学理论指导和精准施策。 总之,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是认识中国共产党治国特点和经验的重要依据。
    中国共产党百年推进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建设的演进轨迹、 发展逻辑与现实启示
    丁玉峰
    2021, 47(3):  11-18. 
    摘要 ( 1240 )   PDF (6488KB) ( 195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党要管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管起, 从严治党必须从党内政治生活严起。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就高度重视党内政治生活,在波澜壮阔的百年革命、 建设和改革征程中,建立了一 系列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制度。 在百年历程当中, 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建设始终服务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和中心任务, 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主要包括起步与奠基、 发展与曲折、 恢复与完善、 系统与创新四个时期。 这一 演进轨迹遵循着特定的发展逻辑, 主要包括以革新为动力的主体提升逻辑, 以问题为导向的实践展开逻辑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逻辑, 形成了恪守党的领导与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内在统一、制度设计的完备性与操作的可行性耦合衔接、制度执行的彻底性与责任追究的严格性相辅相成、“刚” 性制度约束与“柔”性思想引领相得益彰等宝贵经验,对于进一步推进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重朔问题空问:人类学本体论转向与民族志在场
    刘珩
    2021, 47(3):  19-34. 
    摘要 ( 1192 )   PDF (13951KB) ( 26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人类学界本体论与文化论观点冲突不断, 以概念的阐释来表征和通约文化差异的知识论已经遭遇多重危机, 人类学的本体论转向势所难免。 在这样一个可以称作 “当下” 的时刻, 民族志研究应该进一步生成新的问题空间, 借助本体论的视角, 进一步拓展其在课题设计、跨领域合作、 概念组合等层面的多种可能性, 以便在将来仍然保持其应有的作用和地位。 “民族志在场” 这一概念, 将更多的问题意识在一个组合中予以呈现, 将当下有关人的种种主题作为民族志探索的起点, 并赋予各种新兴的思考和行动方式的集合以本体论的意义。 如何在新的问题化空间内, 组合概念化工具, 拓展本体论的视角, 进而重新刻画人的实践状态, 将是当下和未来一段时期民族志研究的重要维度。
    文本、 仪式与近代滇缅边疆的转变:人类学田野经验中的历史
    马健雄
    2021, 47(3):  35-44. 
    摘要 ( 1076 )   PDF (7941KB) ( 119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类学家和历史学家在研究方法论以及他们对于社会关系的解释等方面有很多共同点, 但双方也存在着不少差异。 透过地方社群日常生活中的仪式实践, 可以反思日常生活脉络中的历史诠释与仪式实践的关系, 以及人类学的观察角度与历史学者所关注的社会与制度变迁研究之间的差别。 此外, 以滇缅边疆近代社会的转变及其研究为例, 研究者需要从整体性的地方社会脉络来理解不同人群的文本诠释策略, 既需要解释文字材料与地方社群之间的关系, 也需要深入研究文本过程、 历史诠释与边疆社会生活的转变之间的关系。
    网络新部落的情感空间社会建构研究--基于对“沙发客”的观察
    黄向
    2021, 47(3):  45-54. 
    摘要 ( 1079 )   PDF (7212KB) ( 5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情感空间是建构的空间, 既有社会空间属性, 也有观念空间属性。 拥有共同情感空间的情感共同体表现为新部落这种后现代的社会形态。 以新部落主义视角观察沙发客情感空间的社会建构, 可以发现: (1)沙发客新部落的社会空间是一个具有明显中心性特征的社会网络, 处于中心位置的沙发客成为网络中介质传递的关键节点。 (2)沙发客新部落的观念空间包括共同体精神、社会网络中流动的媒介和对新部落的身份认同及行为规范这三个方面。 沙发客共同遵循的价值观是资源分享和尊重朋友, 在沙发客社会网络中流动的介质是通过互联网的技术方式流动的信息流和以亲密感的流动为栽体的情感流。沙发客在新部落中找到归宿感, 形成身份认同, 同时自觉遵守相应的行为规范。
    历史传统、 文化自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项文化遗产的人类学分析
    鲁雯
    2021, 47(3):  55-62. 
    摘要 ( 1233 )   PDF (6094KB) ( 2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看, 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传统, 一方面是在历史中产生的, 另一方面也必然在历史中发生变化。传统文化的持有者没有义务, 为他人对“原生态” “本真性” 的想象而生活在“过去” 。只有激发和尊重其文化自觉, 避免以他者想象的历史传统强加于人, 人类学方能不偏不倚地介入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 使之为乡村振兴助力。
    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中正统观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王文光, 文卫霞
    2021, 47(3):  63-70. 
    摘要 ( 1802 )   PDF (1214KB) ( 36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发展历史从未中断。其最重要的原因,是政治上有一个强大的内生动力存在,这个内生动力,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大一统思想。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政治家都把追求国家的大一统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且不断实践。大一统思想中包含着正统观念,正统观念主要是指能够一脉相承,并且能够统一全国的某个政权所具有的合法性。在多民族中国处于多个政权同时并立的历史时期,正统观念的实践是十分丰富的。正统观念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凝聚力之一,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有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明至清前期民族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龙晓燕, 胡明
    2021, 47(3):  71-77. 
    摘要 ( 1251 )   PDF (5597KB) ( 168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明至清前期,特别是清朝前期是中国古代鼎盛的大一统时期,政权的更替以及传统“夷夏之辨”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民族思想极为丰富。从宏观角度看,明朝的民族思想延续了传统的二元特征,既有“华夷之辨”,也有“华夷一体”,但“华夷一体”的思想在较长的时期发挥着凝聚人群的作用。明清鼎革,清朝为了建设大一统国家,超越了传统“内中华外夷狄"的传统民族思想,强调以统治疆域为基础的“中国一家”,为近代中华民族一元观的出现奠定了历史性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铸炼社会之基、 民众福祉学科理念下的知识生产--经济民族学在云南大学的创建、传承与拓展
    杜星梅, 何 明
    2021, 47(3):  78-85. 
    摘要 ( 1079 )   PDF (6584KB) ( 22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考察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的成长, 将其放到整个时代的背景中是十分必要 的。 20世纪上半叶所铸炼起的 “社会之基、民众福祉” 这一学术信念, 是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研究的历史之基;"魁阁时代” 则为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的研究奠定了最为深厚的学术基础。 对这一历史的回顾, 能让人们充分认识到, 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是以开放的姿态来拓展它的路径。 它不仅实现了多学科的超越与融合, 而且理论方法是多元开放的, 它不会封闭自己的研究领域, 更不会拒绝新的理论工具与方法的运用。 当今, 经历数代人的传承与拓展, 云南大学经济民族学的研究团队形成了更加开放、多元的学术志向与研究视野。
    比较政治学研究中的发现、 创新和限度
    常士訚
    2021, 47(3):  86-93. 
    摘要 ( 1094 )   PDF (6322KB) ( 147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发现不仅是自然科学的一个起点,也是比较政治学研究的起点。发现从来是在一种比较中进行的:文献的收集、经验的获得和专业感觉都可以有所“发现”,并在这种发现中提出研究的主题,通过一定的叙述将一些潜在的或是人们视为司空见惯的事物或本质显现出来,并加以系统表达,因而发现也就成为了一种创新。比较政治学的“发现”是指通过对人类政治生活中的比较,对已有或即将发生的政治现象、政治观念和政治经验的某些差异和新颖之处进行审视、论证和再现活动。涉及主题提炼、方法运用、核心概念的提出和叙述的展开等诸多方面,尤其是后两者更反映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创新特点。由于比较政治学研究本身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决定了在比较政治学的“发现”中,既要同中求异,也要异中求同。
    新时代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三维视角
    周栋, 储峰
    2021, 47(3):  94-100. 
    摘要 ( 1203 )   PDF (5358KB) ( 26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中, 生成性、统一性、实效性的三维 视角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主要思维路径。 其中, 生成性思维是对人类社会产生发展过程予以抽象概括的首要思维, 运用生成性思维能够揭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演进历程;统一 性思维是综合研究社会发展核心要素及其内在关系的重要思维, 运用统一性思维能够概括分析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的核心要素及根本力量;实效性思维是直指目的的关键思维, 运用实效性思维能够把握住提升话语权的有效方法及策略。 科学运用这三种视角, 能够为中 国国际话语权的有效提升奠定基础、增强效果。
    全面抗战初期左翼文艺家历史处境与创作转型研究--基于统一战线的视角
    杨念泽, 蒋锐
    2021, 47(3):  101-112. 
    摘要 ( 1062 )   PDF (9995KB) ( 43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促进了基于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开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左翼文艺家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艺工作者与代表国民政府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文艺家、自由阶级文艺工作者等社会阶层,在共同抗敌、共御外辱的基础之上共同组建了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过程首先使得左翼文艺家走出了左翼文艺“地下”式、“反政府”式的写作环境,获得了合法的身份与写作、批评、出版的自由;同时,新的时代主题、新的历史处境和新的政治形式,也使得左翼文艺家必须转变其创作方式和创作方法,以获得本时期文艺界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总体来说,在国民政府的控制之下,本时期左翼文艺家的生存处境呈现出一种“自由”与“不自由”复杂纠缠的境地,而对国民政府官方意识形态的接纳与改造,则成为本时期左翼文艺家创作转型的核心方针。这些也使得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创作,具有与“五四”和土地革命时期截然不同的风貌。
    迈向理解:灾难记忆的力量与档案部门的责任
    丁华东, 张 燕
    2021, 47(3):  113-121. 
    摘要 ( 1036 )   PDF (6934KB) ( 42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人类的灰色记忆,灾难记忆体现为创伤性与修复性、断裂性与连续性、脆弱性与再生性等的统一,具有群体认同、奋发行动、批判反思、理解和解力量,其所面临的记忆“危机”尤其令人堪忧。作为对遗忘的抗拒,灾难记忆的纪念以史料、文学、空间、仪式等为“记忆之场”,实现公共记忆到共享记忆的转化。“理解”成为达成灾难记忆活化、传承、建构的重要路径与旨归。由此原点出发,档案部门需承担相应的灾难记忆再生产责任,包括记录责任以构筑理解之基、叙事责任以贯通理解之途、共享责任以达成理解之旨、伦理责任以厘定理解之界,最终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反思。
    缅族崛起对缅甸及其周边地区民族分布格局的影响
    邹怀强
    2021, 47(3):  122-131. 
    摘要 ( 1229 )   PDF (7910KB) ( 60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缅甸骠人王国衰落之后, 缅族取代其位置并在缅甸中部地区快速崛起。 经过几个时期的发展, 缅族不仅实现了在缅甸国内的崛起, 并且实现了在东南亚区域内的崛起。 缅族的崛起和发展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其中, 对民族分布格局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缅族的崛起打破了缅甸国内骠、 孟、 若开三个族群三足鼎立的状态, 形成了缅族一枝独秀的局面;重塑了掉族各地方政权之间的关系, 改变了中缅之间的地缘政治环境;阻断了泰族西进的路线, 延缓了阿瑜陀耶王国的发展进程。
    法律政策学视域下健全文旅融合法律体系路径研究
    于干千
    2021, 47(3):  132-143. 
    摘要 ( 1054 )   PDF (9901KB) ( 7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文旅融合领域存在政策驱动性强、法律体系不健全、 执法力有不逮以及新型法律纠纷涌现等一系列治理难题。通过法律政策学的双重视角辨析, 从文旅融合的政策目标导向和实现目标的法治长效保障来看, 政策法律化确有必要。 相较于制定专门法,目前文旅融合最优的法治进路是对作为引领性法律的《旅游法》进行修订, 统筹修订相关法律法规, 充实制度规章, 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制定专门的法律和政策, 并按照法律政策学理论, 对文旅融合政策规制的方法进行类型化研究, 探寻制度化的可行路径。
    起诉文本的形成及在基层司法纠纷成案中的功能
    牟军, 薛 鸿
    2021, 47(3):  144-151. 
    摘要 ( 1010 )   PDF (6281KB) ( 13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起诉文本是纠纷诉诸法院的规范表达形式, 它的生成对于纠纷成案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从起诉人的角度看,通过对起诉文本中的“诉讼请求”“纠纷事实”“事实依据”等法律要素的构建, 以实现纠纷成案的客观功能;通过对纠纷的法律属性进行分类和归纳,将纠纷纳入具体的法律关系之中。 而法官通过起诉文本对纠纷成案有着规制、交涉引导和抑制的作用。 基层司法中纠纷成案正当化路径的调适, 需要解决基层司法中起诉文本生成的一些基本问题, 发挥地方性知识在纠纷成案中的作用, 以及法官对纠纷成案的社会政策及伦理的坚持。
    区块链技术视角下个人数据权保护的模式转向
    曹晟旻
    2021, 47(3):  152-162. 
    摘要 ( 1068 )   PDF (9457KB) ( 41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个人数据权保护需完成从隐私权到知情权、从占有权到使用权, 以及从绝对权到相对权的转向。区块链技术视角的引入能切实破解其间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阻力, 极大地激发了知情同意模式下个人数据权保护的长处和优势, 使处于不同节点的主体真正有能力掌控自身数据,增强其彼此间的信任度,降低各自担负的成本支出。 借助区块链构建点对点的分布式结构, 同时运用密钥、智能合约、哈希函数等技术手段, 能有效适应个人数据权保护的相对性要求。 伴随个人数据的价值在动态使用过程中愈加凸显, 区块链技术的引入使数据流动变得更为明确、有序和开放。 随着个人数据权保护模式转向的日趋明显,个人数据权保护需妥善处理制度理性与技术理性的关系, 使区块链所代表的治理方式与手段更好地配合法律规范的制定和运行。
    包容性生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后人口转变时期生育政策的时代内涵和导向研究
    吕昭河, 谢玉球
    2021, 47(3):  163-172. 
    摘要 ( 1169 )   PDF (7285KB) ( 104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人口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人口理论为支撑。“两种生产”理论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人口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总结和提炼,为我国计划生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当前,基于我国后人口转变期老龄化、少子化现实,生育包容性将“人口系统”与“经济系统”内在关联起来,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理念,又激发了更为持久的人口红利,在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体现人的主体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回应了“新时代”的历史任务和老龄化的社会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