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思想战线

• 论文 • 上一篇    下一篇

论明代前期白银的 “双轨” 流通及其内涵

  

  • 出版日期:2017-09-15 发布日期:2017-09-26
  • 作者简介:邱永志,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中心讲师、 博士 (江西南昌, 330013)。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元明变革视野下的明代货币转型研究” 阶段性成果 (17CZS019)

  • Online:2017-09-15 Published:2017-09-26

摘要: 学界并不熟知明代前期白银的流通状况, 实际上可将其归纳为一种因政策阻隔的 “双轨” 流通状态: 在制度层面的 “公领域”, 政府在极力维持并重申 “禁银” 政策的同时, 在宝钞兑换、 赋役课税等诸多领域单向折收白银, 赏赐、 采办等也不乏行用白银。 在民间社会的 “私领域”, 白银在不少经济发达之地, 首先呈现为一种基准计价手段, 其后随着宝钞的急速贬值、 实物型经济体制的推进等, 又与黄金、 布帛、 米麦等构成了多种通货并存的混杂流通状态, 屡禁难止。 综合言之, 明代前期白银的 “双轨” 性流通虽显得广泛, 但内涵却极为有限: 在 “公领域”, 它仅是实物劳役型财政体制下诸多折色物中的一种, 与布帛、 丝绢、 米麦、 黄金等实物区别不大; 在私领域, 它也仅是多元通货中的一种, 属于并非先进的民间实物货币范畴。 无论是对于财政体制还是民间经济而言, 白银的流通状况折射出明前期浓厚的实物主义特征。

关键词: 明代前期, 禁银政策, 白银, 双轨, 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