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思想战线

• 论文 •    下一篇

从布迪厄实践与资本理论看当代白族的“拟亲属”关系发展

  

  • 出版日期:2018-09-15 发布日期:2018-09-21
  • 作者简介:马腾嶽,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云南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昆明,650091)。
  • 基金资助:
    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云南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项目“鹤庆白族社会组织与亲属制度调查”阶段性成果

  • Online:2018-09-15 Published:2018-09-21

摘要: “寄名亲家”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甸北白族村落一项传统但不普遍的习俗,不同家族藉由“打干亲”方式建立联系,发展出拟亲属(fictivekinship)关系。在当地,生计模式从传统农业社会模式向以银铜手工艺、旅游业等为主的商业社会模式快速转型,白族人施行“寄名亲家”的比例在代际间呈倍数增长。目前,当地白族20岁以下人口中,95%具有拟亲属尊长。“寄名亲家”成为村落间的普遍习俗。作为人类学亲属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不同文化的人群建立“拟亲属”关系的对象、方式与目的意义,常有着极大的差异。就鹤庆甸北白族的“寄名亲家”而言,涂尔干的“社会团结”理论无法适用此一现象,而布迪厄的“实践”与“资本”理论则是更为有效的分析工具。当代“寄名亲家”习俗,已成为当地白族人适应生计模式变迁,累积社会资本,并与当地年龄组织互补的一项策略工具。

关键词: 布迪厄, 实践, 社会资本, 白族, “拟亲属”, 年龄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