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思想战线, 今天是

思想战线 ›› 2024, Vol. 50 ›› Issue (5): 53-63.

• • 上一篇    下一篇

从本土到本土化: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学术进路与话语转向

  

  • 出版日期:2024-09-15 发布日期:2024-10-09
  • 作者简介:卢勇,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210095);陈加晋,南京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210095)。
  • 基金资助: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明清以来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变迁与特色农业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21&ZD225)

  • Online:2024-09-15 Published:2024-10-09

摘要:

作为现代性的产物,农业文化遗产并非是不证自明的价值实体。从话语分析视角看,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学术进路实质上就是话语实践之路。近代时期,国人遗产意识的觉醒来源于抵御西方异质文明的文化自觉;新中国成立后,农业文化遗产在农业历史学的语境中被建构,表述上指向“历史”意义。21世纪以来,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话语迅速成为国内权威,它在掀起我国农遗保护热潮的同时,也削弱了本土的遗产叙事能力、阐释权力乃至文化立场。农业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以本土化为面向的反思和倡导虽切中肯綮,但尚处于探索阶段,故要加快构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本土话语体系。在此过程中,要注重统筹好遗产历史与遗产现实、地方表述与国家表达、创造主体与阐释群体以及本土话语与全球经验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font-family:Calibri, font-size:10.5pt, "> font-size:10.5pt, ">农业文化遗产, 学术进路, 话语实践, 本土化